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包公墓园探“包拯”(家族)千年之谜

2013-05-27 13:22 作者:梦麟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包 公 墓 园 探 “包 拯”(家 族 ) 千 年 之 谜

今年五月二十日,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学的女儿邀我,参观科大举办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听说合肥包河的包公祠、“包公墓园”参观的人比较多,我决定下午去“包拯墓园”拜谒民间千年传颂,百姓家喻户晓的包大人(包公)“包青天”!

因持有老年证,在合肥游览是免收门票的,这也为我的参观提供了便利。来到包河公园门口,只见墓园内古木参天,浓阴匝地,赭色的墙壁、黛色的墙头,配以古朴的飞檐翘角和雄伟挺拔的抱柱,一切都于静谧中透露出肃穆的气氛。

进入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大的石阙,上面刻有碑文,内容是“包拯传”大概地记述了包拯的一生功绩。整个墓区由主墓区、附墓区组成,占地约三公顷,由西向东展开,依次建有石阙、神门、石像生、享堂、墓冢等,规制甚为壮观。祭祀包公的高大享堂,是一座十分典雅的“歇山顶”仿宋建筑。内有二十根丹红涂漆整木柱支撑梁枋,上悬巨扁三块。是当代书画名家赵朴初、刘海粟、刘炳森三位大师分别题书的:“清正廉明”、“正气凛然”、“为政者师”十二个镏金大字。

穿过神门便可见到后院里“宋枢密副使包肃公拯之墓”的墓碑,道路两旁有石人、石羊、石马。后面的殿堂并是“包公”的享堂,是祭祀“包公”的场所,享堂后面是包拯主墓区,墓室后方有“包拯文化长廊”,内部陈设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包拯一生的重要事迹。出了长廊旁边并是附墓区,这里是包拯的董夫人以及儿子包绶、媳妇崔氏、闻氏、及孙儿包永年(任过巢县知县)等坟墓。

当走出附墓区,转弯处拾级而下,就能直接走进包拯的墓室。包拯墓室全是青石条,圈砌成的窑洞式的“地宫”,墓道两侧,有仿宋的古灯引导。并配有“二十四孝子图”,转过一道弯便到达“地宫”,首先看到的是一方巨石端放在墓道正中,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包拯墓志铭。志石后方是包拯灵柩陈列的内宫,仅存于世的三十五快包拯遗骨,并安放在金丝楠木棺中,两边摆放着十二木甬。这只能隔着玻璃观看,最后我们顺便参观了墓室旁边的包拯文化展厅,里面陈列着有关包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和后人的故事,观后让人颇受感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走出墓园浮想联翩,“包公”究竟是何方人氏为何有如此壮观的陵墓·······出于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慕,也许是好奇,我想把本人搜集整理的有关包拯的带有神秘色彩和为多数人尚未知晓的故事,与广大老年朋友共同商榷。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他“包公”。

其实“包公墓”原来并不在合肥包河岸边,而是在合肥近郊的大兴集黄泥坎的土岗坡上。今天游客们参观的包河岸边的“包公墓”是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1986年兴建的“包公”迁葬坟。(此事当时是省委书记黄璜亲自批示的)包公墓为什么会引起省政府这样高度的重视,这其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九七三年,合肥二钢扩建要在黄泥坎建石灰窑竟然挖出了“包公墓”而包公墓一九五六年就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这件事当时就惊动了安徽省政府。当时安徽省的党政一把手李德生指派省“万岁宫”领导吴兴汉和文物考古学家程如峰去负责“包公墓”的发掘工作。没想到他们的发掘工作却揭开了有关包公家族史的“千年之谜。”

在合肥近郊大兴集黄泥坎的“包公墓”早在北宋年间就已经名播天下,只是到了明代以后,在合肥近郊的大兴集包公墓附近,又多出两座坟,于是,黄泥坎的岗坡上也就有了三座巨冢鼎立相望。包公墓右前方的坟墓是明朝初年的开国元勋张得胜,右后方的坟墓是大清王朝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当地也就流传着一里“三公”名望。在黄泥坎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然长眠着宋代的包孝肃公、明代的张蔡国公、清代的李文忠三位历史名人

可1958年大跃进时李鸿章的坟墓首先被摧毁。使李鸿章的尸体受到了侮辱,有人用绳子套住李鸿章的脖子拖到荒野,暴尸荒野三天,后来是李家后人里偷偷地掩埋了李鸿章的遗体。

然而1973年的包公墓发掘工作也是历经风、坎坷和曲折。当时对真正的“包公墓”发掘和包拯遗骨的保存,颇费了工作人员以及包氏后人的一番心思,才有幸让人们今天能够看到“包拯墓园”。它是工作人员程如峰等人经过多年的周折才从包拯的墓碑和包氏家谱中细心寻找,方得到了更多的有关包氏家族的历史演变及后裔的播迁历程。现将有关包公墓和包公家族密史披露一、二,供对包公历史好的老年朋友闲趣时欣赏交流。

千年之谜(一)真正的“包公墓”不是原来包氏后人常年祭祀的包公墓。而是在发掘过程中,经过守墓传人广宏的指点和《包氏宗谱》中有一副包公墓园图,经过工作人员程如峰查阅史料核实,最后才找到了真正的“包公墓”和包拯遗骨。因为河南也有个包公墓这就让真正的“包公墓”弄得朴素迷离。

千年之谜(二)在庐州民间有“长嫂为母”的传说与历史的真实有误,并不是包拯的嫂嫂称之为嫂娘,也不是包拯的父母嫌弃他相貌丑陋而把他丢弃。其实包拯幼年时父母非常疼爱他的,、他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这就是现在合肥的香花墩包公祠这块幽静的风水宝地。原来包拯幼年就在这里读书习字,包拯长大以后也极为孝顺父母。

而“长嫂为母”的传说却是这次包公墓发掘的七号墓主,包公的长媳“崔氏”。包公有原配夫人张氏,续妻“董氏”(史料一直误传为李氏)还有一个就是“滕孙氏”即佣女,偶于包拯怀孕,包拯为了顾及脸面把她遣送回家。(原来包拯曾有个儿子名叫包繶,娶了三朝宰辅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可是包繶结婚后第二年就病故,生了一个儿子叫包文辅5岁时又夭折,年轻的崔氏死活不肯改嫁,一直住在包家。)此事是包拯细心的长媳崔氏暗地送去钱物供养他们,待滕孙氏孩子生下以后她又偷偷地把孩子接回府中抚养,视如亲生,这就是后来的包绶。在包绶五岁时包拯就去世,从此幼小的包绶就一直有名为嫂子实为养母的崔氏抚养教育,细心呵护并给他请了名师加以教导,才使包绶以后有了仕途。董夫人去世后包家就有崔氏一手掌管,她为包家操劳各种事务尽职尽责,受到了包氏后人的特别尊重。

崔氏在包氏家族中和社会上,都有极高的声誉,包绶像对母亲一样地孝顺她。崔氏去世后,《宋史》为崔氏立了传,他的名字和包拯一样照耀史册,崔氏的风范为包公增添了异彩,同垂青史。后来宋哲宗又下诏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嘉奖的诏书是当时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所撰。在庐州一带流传甚广的“长嫂当母”这句民颜。便由此而来。民间传说的包拯尊敬嫂子为“嫂娘”,其实是移花接木。

千年之谜(三)包拯的墓志铭究竟记载了怎样的包公历史:

在包拯墓的发掘过程中同时发掘出了包公的墓碑,墓志铭约有三千多字,不过墓碑已经破碎成几片,碑文很难辨认。经考古学家程如峰核查资料确认,包公的墓志铭由吴奎编撰,杨南仲书写,墓志盖上的十六个篆字有文勋操笔,真可谓萃众长于一石,使得包公墓志铭具有了无可估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一件文物珍品。(今存放于包公墓宫)

杨南仲(笔名文勋)是北宋的一位了不起的大书法家,他曾组织当朝几位顶级书法家,把《诗经》、《尚书》、《春秋》等九种儒家的经典著作,分别用篆书和楷书两种字体抄写出来,刻在石上,作为全国的范本,被史书称为《二体石经》或《北宋石经》。(那时活字印刷还没有问世)

撰写包公墓志铭的吴奎与包公同朝,同为枢密副使,还曾是包公的同榜进士,起初同为谏官,曾经联手向宋仁宗弹劾过皇亲国戚张尧佐,后来又一起跻身于“二府”共同执掌国政。并且他们的性格相似,志趣相投,是包公生前最要好的一位同僚。因此包公去世,欧阳修主动请缨为包公撰文也被董夫人拒绝。

吴奎撰写的墓志铭,开篇就气势夺人:“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裂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寥寥数笔,便把一个人人敬重爱戴的清官直臣的形象活脱地勾勒出来。这里不仅有对包公一生经典的评价,还有大量的关于包公的生动的故事,把许多故事的细节都做了绘声绘色的交代:如天长巧断牛舌案、端州为民掘井取水、庐州板打阿舅、池州昭和尚冤案、开封府正门放告、清理惠民河河障、六弹国丈张尧佐······这一铭文是当今人能够读到的,记述包公生平政绩最真实可靠、最翔实生动而又最具权威性的一篇文章。

由此可见包公墓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宋史》和包氏家谱中所告诉我们的包公的故事,并对《宋史》和包氏家谱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次无可置疑的校正。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包公的历史加以研究,他们是怎样评价包公的呢?大多数人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要用他自己的行动来谱写,一旦自己的行为被事实证明对社会对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终究都会给他以恰当的评价。名垂青史的包青天长期被历代人民歌颂与怀念,正是由于包拯的一生实践为人,有利于社会和人民。这样的实践,不仅是由于他为当时人民做过好事,而且也由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确实有不少同时代人,甚至后来人难以企及之处。

在世界七大洲众多的国度,由于专家学者对包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使包公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海外华侨更是信奉包公,他们把包公作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借以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同时还把包公作为理想中的正直之神,到处立庙塑像,虔诚祀奉。台湾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了包公庙,包公的英灵几百年来一直传送在台湾宝岛。

过去戏台上有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让许多人误认为包公就是开封人。合肥近郊大兴集“包公墓”的发掘,现在让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了安徽合肥是包拯的故里,合肥包河绿州之上的香花墩包公祠处才是包公少年时生活学习过的地方。

本文资料搜集整理: 杨茂林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升天(完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439827/

包公墓园探“包拯”(家族)千年之谜的评论 (共 6 条)

  • 疯狂侠客88
  • 雪儿
  • 剑客
  • 浅笔抒写
  • 愤怒的展搏
  • 梦麟

    梦麟该文在《华夏纵横》2013年,第二期上,现已发表。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