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滋养“二陆”文气之地---------小昆山

2012-01-18 10:24 作者:作家黄忠杰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二)

我面对高高的山峰,凝视着“二陆”的读书台,我在发问:为什么“二陆”在小昆山这块宝地上整正呆下了10年?为什么他们要毅然决然地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之光,点燃在这座高远而寂静的读书台上?我在试想,这里一定有他们的缘由,有他们的意味。

史料早有记载:“10载屏居读书”。这10年是他们发愤自学的10年,又是宁静致远的10年。这10年是多么不平凡的10年!

我一路走着一路在想,这里除了他们有一种忧国忧民、远大理想的人生抱负外,小昆山,这块肥沃的土地一定给了他们以丰富丰厚的“养料”,是滋养“二陆”的文气之地;这块沃土上的善良、朴实、真诚的人们一定给了他们以许许多多的帮助、恩惠,和无穷的力量,这才使他们以足够的底气,成就了闻名中外的一代大文豪。

在这一点上,世人曾将“二陆”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冈”赞美之,这不假,也不过分,恰如其分。在我看来,这还不够全面,因为“玉”出在小昆山,是这片沃土上的丰富丰厚“养料”滋养了这块“玉”。应当说,小昆山这片沃土锤炼精雕了这块“玉”,成就了这块“玉”的闪耀。

小昆山,拥有南北两峰山,身高54。3米,山地面积约300亩左右,俊秀圆润,远望如卧牛之首,又称“牛头山”。就是这座朴朴实实的“牛头山”使“二陆”的读书生涯、人生成长有了一个难得的栖身之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陆”在小昆山的难忘岁月虽然仅仅是10年,但这10年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成长、成才期的10年,是“二陆文章雄万代”的关键10年。

纵观“二陆“的人生历程,粗粗计算有四个阶段:从出生到父亲去世(一至十四岁)为少年快意时期,主要活动在家乡吴县;从分领父兵任牙门将至吴亡(十四到二十岁)为初入仕途时期,主要活动在吴都建康(今南京市);从吴亡至入洛之前(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屏居读书时期,主要活动在华亭旧里(即小昆山);从入洛仕晋至遭谗被杀(二十九至四十三岁)为入洛仕晋时期,主要活动在洛阳。可见,在这四个阶段中,有二个阶段在小昆山,尤其是“10载屏居读书时期”,这个阶段对他们的人生历程来说,是一种滋养,是一种历练,是一段非常“景深”的人生驿站。

这在著名学者陆道瞻的《吴地记》里早有记载:“海盐县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陆逊、陆凯居此。谷东二十里有昆山,父祖葬焉。”(按:这里所谓的“谷”,是指水流而言,《说文》:“泉出通川为谷。”)由此可见,华亭谷水旁边的昆山,就是今天松江的小昆山。陆机在洛阳时,也曾回忆起自己的故里,有“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之句。因此小昆山便是滋养“二陆”的故里。

那么,在这漫长而难忘的10年的人生历程里,他们与小昆山的地缘、山缘、人缘,究竟结下了这样一段情缘呢?

那时的“二陆”所处的时代,正处在一个战乱多事的时代——-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亡,他们的父辈们也渐渐落了难。眼下,二个哥哥陆晏、陆景也突然离世了,这对“二陆”兄弟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诗云:“今我来斯,堂有哀声。……抚膺泣血,洒泪彷徨。”

那时的陆机20岁,陆云19岁,小小年纪的二兄弟只得带着二个已亡的哥哥不得不艰难跋涉,退居故里————小昆山。时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一路上,“二陆”兄弟已没有勇气去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的身份,一路奔波,一路颠沛流离,带着痛苦,带着自己的两个已亡哥哥陆晏、陆景回到了小昆山。这次他们回故是“祖送二昆”,也就是要把两位哥哥的遗体运回老家。当年父亲虽然死了,但弟兄们全在,“族有余荣”;而现在是国破家亡,一切都惨不忍睹。陆机说自己只有返回老家,守住父兄的坟墓,如此而已。他在诗《文馆词林》卷一五二有记。

这样的景况,令“二陆”兄弟很无奈,神情少有的凄伤、悲观。

然而,这样的悲惨场面,这样无助的当儿,同是故乡人的小昆山的乡里乡亲,很同情他们,赶快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位姓陆的族伯马上传唤同乡邻居好友集资相助,为他们的二个哥哥陆晏、陆景张罗丧事。乡亲们问了事由,他们只说父亲已死,“家邦颠覆“。他们再也不想让自己的故人颠沛在外,蒙受其阴影,则身回到故里。小昆山的人就是仗义、热诚,谁家有灾有难,共同相助。这一点,在“二陆”兄弟的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早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故乡人曾给过他家不少帮助。那年,他们小时候的兄弟几人,多病多发,也是当地的一位有名的乡医给他们治愈的。他们家建造的大大的一个庭院也凝结着故乡人的心血。而今,陆家又遭受劫难,又是这里的故乡人义不容辞地过来相助,为两个哥哥陆晏、陆景修了坟头,烧了香火。早先他们的父祖也是故乡人给帮忙下葬的。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谷东二十里有昆山,父祖葬焉。”这一幕幕情景,一个个难忘的场面令“二陆”兄弟感激不尽,他们长长地久久地跪在二个哥哥的坟头边哭边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们已撑持不了,只得回故里了……。“由此,“二陆”兄弟长达10年与小昆山人的情缘,渐渐地,开始深厚了起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3261/

滋养“二陆”文气之地---------小昆山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