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也说过年

2012-01-17 14:58 作者:曹老师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节将至,各种媒体里充满了年味的报道。为赶时令,也凑热闹说说过年。

按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腊月二十三就意味着春节的到来。此时的商品市场进入到乱市。大小商场以及街道两旁到处是各种年货、应季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喜庆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购物的人们是乎比往日多了几分宽容和理解,他们关注是否能买到心仪的物品,价格多少并不重要。钱在贬值。

小时候很盼望过年。那时生活水平很低,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吃到平日里难以见到的食品。

孩子更是多了一种难得的期盼——放鞭炮。还没有放假,他们便央求大人买回来现在孩子看来样式单一,少得可怜的一两挂“小鞭”。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放在炕头下面的那几样“宝贝”;再就是和同学比试谁的鞭炮好,数着还有多少天就能放鞭炮了,谈论着如何燃放它们。除夕那天,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开小鞭包装,将成挂的鞭炮分解为一个个单个小鞭,再用里层的包装纸(我们叫马粪纸)捻成燃放鞭炮用的纸捻,再就是摆弄着长辈给他们准备好的纸糊灯笼,盼着天早点黑下来。

除夕之的一切都显得温馨和欢乐。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手提灯笼聚集在昏暗灯光下的街道、小巷里放鞭炮,嬉笑打闹。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响,孩子们的欢笑与家家户户温暖的灯光交织在一起,驱散了寒冷的夜和人们一年的劳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除夕夜比现在冷清的多,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方式,最多是听听收音机。吃过年夜饭,有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打纸牌、扑克;有的家庭的老年人给孩子们“讲古”、“破谜语”,耗时守岁。小孩子在外边玩够了、跑累了,回到家里躺倒炕上早早便进入乡,他们等不到“接神”的那一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的住房都是工作单位分配,一个单位的职工大多居住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小时候不懂什么是拜年,只记得刚吃完饺子就有人来拜年。我跟着姐姐也到邻居家拜年,依稀记得得到过红包,里面也就是一两分钱吧。

文化大革命——过革命化春节,打破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安逸与祥和的过年方式。守岁、接神、拜年作为“四旧”被取消,春联内容被山呼万岁之类的革命口号所代替,成为宣传那种荒唐文化的阵地,玷污着中华文明和人们的灵魂

文革过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逐渐回复着元气,步入发展的正路。伴随着时代进步的脚步,产生于千百年前农耕文明的过年习俗与方式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悄然发生着改变。

随着电视机走进普通家庭,过年看央视春晚成为除夕守岁的新民俗;乡间传统民俗在传承中发展,方兴未艾;春联成为印刷品,内容也在程式化;烟花爆竹的样式不断翻新,越来越响,成为了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城市中鞭炮的销量逐年减少,小孩子不再像我小时候那样把放鞭炮视为最;年夜饭走出家门,除夕夜各大饭店灯火通明,众多家庭聚在一起,满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又为人们的过年方式增加了新的元素······社会在进步!

祝福祖国!祝福我们每个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3120/

也说过年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