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路向南

2012-01-04 16:08 作者:猪猪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车子行进在由北至南入古龙泉(遂川)的赣粤公路上。

这是二零一二龙年的第一天。

疾行的车轮将二零一一兔年的岁月,留在了历史的书签里。

幸福南行的车厢里,乘坐着山里老表、拐子、星星和自己一行四人,共同的好、志趣和秉性凑在了一起,开心的龙年元旦之行,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书篇,这里书写着古龙泉的些些片段。

一路南行的所想、所历、所闻,无不与那山、那水、那人牵绊着,不时地感动着自己。

那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五岭逶迤腾细浪。”井冈山、大汾、衙前、双桥、新江、碧州绵延数百公里。

龙泉的山,高拔而绵延。

山水相连,山因水而朗润,水因山而潺潺。

从仙口乘舟,沿仙口水库溯水而上,沿水两岸,如万刃壁垒,舟楫所过之处,山崖上的树木虽进入季,却依旧红得烂漫,绿得翡翠。

在天门山处,船家吕师傅告诉说,在历经了数百万年的净化,以及地壳运动,造就了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这里的树木大部分都进入了次原始森林的状态,林区内原始森林茂密,山上奇峰、峭壁、怪石和峡谷、飞瀑如练、苍山似海,深幽古朴。

近些年来,生态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后,这里经常有短尾猴出现,老鹰等其他中小飞禽也随处可见,人和自然已经浑然称了一体。

沿着湘赣古驿道拾阶而上,脚下的百步梯,虽经历了百十年来的风侵蚀,稀疏的石斛和苔藓附着在浸满汗水,被雨水侵泡却依旧发着琥珀色亮光的的黄麻石条上生机勃勃。在素有江南“虎跳峡”的隘口,我们身体紧贴石壁,沿着村民搭建的攀岩采药、出行的通道而过,时常可以看到从湘赣古道过往的商贾人士,或凿、或筑支撑木桥横梁的石臼,虽深浅不一,却清晰可鉴。

山竹是这里的特产,沿途所过,郁郁葱葱,即便山风悄然而过,依然会惊起这里独有的竹林风。俗话说:靠山吃山。行走在古道上,要是稍作停留,耳畔则会传来一阵阵沉闷而结实的“咚咚”声音,那便是村民们在这里采挖冬笋,这也是居住在这里因山势坡度在45度以上的村民们,无法进行稻黍耕作,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还有珍稀的如楠木、红豆杉、百年铁树等珍贵物种,在你且行且息的脚步里,也会毫无准备的跃然于你眼前,让你惊喜万分。

古驿道旁一些你认得出、或认不出来的小花小草,鲜艳夺目;放目远眺,高山梯田、万亩竹林、客家围屋等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也不断惊艳着你的眼球。

再往衙前、双桥、新江走,一路你都会看到淳朴的山民们,将自家的木材,用石灰水在木材堆上随意的画上了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记号,整齐地码在公路两旁,等待南来北往接踵而来的卡车,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全国各地。

也就是这简单而淳朴的记号,“检阅”了生活在这里繁衍数十代客家龙泉人的贞洁操守,犹如绵延在境内的湘赣古驿道,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旧熠熠生辉。

那水

有水就有味道。

有龙有泉。也是龙泉人赖以骄傲的图腾。

地处罗霄山脉南段东麓的龙泉有地热温泉5处,温泉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素有江西“小海南”之称。以温泉带长100-150米,宽10-30米,水温达68℃,日流量2500吨的热水洲为中心的温泉洗浴、生态景区与井冈山旅游山水相连,吸引着全国各地朋友的慕名前来。

我们的帐篷就搭在热水洲旁的开阔地处,虽是严寒季节里,待暮色渐浓时,村子附近的人们便不论男女老幼,三三两两的,或骑着摩托车,或骑着自行车,提着衣什,拿着舀水的小竹瓢,夹杂在前来洗浴温泉的客人们中间,随意地在裸露的河床边,掘出一个小坑,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温汤”水就灌满了小坑,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没有丝毫的害羞,一块石头,一只拖鞋,都是自己的坐垫,旁若无人的在这里惬意的沐浴。三五岁的孩童们,则光着小屁股,坐在冒着热气的河石上,被热气浸泡的两脸绯红。要不是一旁与地热河相连哗哗而过却冰冷刺骨的河水告诉你此时正是冬季,你怎么也无法从这些沐浴人们的举止里,找到半点冬季的迹象。

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不由得让我感慨,也许若干年后,这些曾经懵懂的他们,也将和自己的父辈们一样,带着自己的孩子,沐浴在这天然的温汤里,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培育着辈辈子嗣。

沿着仙口往西走,这里便来到了有九寨沟之称的蜀水河了。

碧绿的蜀水在这里虽与天府之国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其干净、宁静却一点不比九寨沟逊色。

当地人介绍说,蜀水是龙泉境内北部的主要河流,在龙泉境内长16公里,年均径流量27。6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左江、右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陆路交通不便,上游运送竹木的山民,将自己辛辛苦苦种植成材后的竹木伐出山间,趸在河中,扎成首尾相连成数百米的竹木长龙阵,举家吃住在竹木排上,有的甚则将家禽、家畜一并带上,他们一路号子、一路艰辛,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魄,沿江水顺流而下,战天斗水数月,进赣江,入鄱阳湖,注入长江后分向祖国各地,继而发家致富。

如今,沿河两岸的居民,再也听不到高昂、粗狂的号子声,后院的吊脚楼下,从此没有了叫卖鱼虾或换取生活必需品的吆喝声;可静静流淌的蜀水河,虽没有了往昔的繁华热闹,却依旧不离不弃的护佑着沿岸子民。

那人

有山即有水,有水定有人家。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是在清代期间,祖辈因逃荒或躲避战争居家迁徙到此处定居的。

在这里统称为客家人。

行在野外,一口热茶,一句温暖的话语,所有的疲惫和劳累,顿时都会烟消云散。

“来屋趶(家里)坐坐吧,我公公婆婆好客呢。”这是在这三天之行里,行走了数百公里龙泉客家居住地境内,听得最多、最动人的话语。

我们驻扎帐篷的地方是一个只有不足三十人的小村子,其实说是村子,也就是十余户人家散落在三个大小不一的山涧间,凭借一条逶迤的羊肠小道将这十余户人家的房子,串联在了一起,户户间鸡犬声相闻。

小林雨就是村子中的一个。

认识她,还是因为她爸是我们的向导兼搭伙的房东。

入住在竹坑村的第一天晚上,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她家,与她爸爸漫无边际地聊了起来,或湘赣古道、或热水洲温泉、或家庭……凭借著微弱的灯光,看到了小林雨的奖状贴得满满一墙。因为条件制约,山里的学校设在离村子很远的滁州,小小的林雨和村里其他的孩子一样,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吃住在学校。于是,学习、生活起居等都得自己料理。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比小林雨大一岁的孩子,一样的新世纪儿童,缺经受着不一样的生活历练。

在进入小林雨的卧室里,我找到了答案。

卧室里整齐的摆放着生活必须的物什,床头的一角,“端坐”着她喜爱的棕熊娃娃,没有柜子,衣服分不同季节挂在屋角的一根竹篙上,上面盖着一块防尘的塑料布。屋内所有的家当虽拥挤在一个屋内,一眼便可以扫完,但没有半点的不协调。不是亲眼所见,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之手。尤其是一曲《童年》的清唱,那甜美的歌喉,有板有眼的招式,以至于第二天我们将要离开时,心里充胀着一种莫名的难舍。

在衙前的谢氏好友、新江的林海清泉摄友,以及路遇问路的许多叫得上、叫不上姓氏的老乡,他们看到陌生人的到来,都会热情的接待,欢迎我们的到来。“一碗酒到肉,两碗酒到笃(底),敬酒随意,圆盅另酌”的话语,随陪的友人依序向全体来客敬酒,以至于我和拐子兴起,竟然在那龙岁新年的日子里吆喝划拳,欢笑和酒意弥散在乡间的村子里。

而一路走来的路上,巧遇的客家老表也积极的走近我们,美丽着我们的每一个镜头,镶嵌进龙年之行的记忆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0283/

一路向南的评论 (共 5 条)

  • 剑客
  • 张荣
  • 滴墨成伤
  • 无不为之
  • 清风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