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笔抚仙湖

2011-10-28 16:33 作者:蓝天一号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走笔抚仙湖

贾来发

滇中山川之秀,虽然品题者不多,然集天地之灵秀,汇万壑抚仙湖,却以其水质之清(能见度达7—8米,最大透明度可达12。5米)、湖水之深(平均水深87米,最深处达158米)、容积之多(容量达205。5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容量)而著称。

随便翻开地方志,都可见题赞抚仙湖的诗词文章:“滇水唯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多流浑浊,唯抚仙湖最清。”这是饱览了名山大川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对抚仙湖发出的由衷赞叹。而与之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三国演义》开篇词作者杨慎(字升庵),在被贬云南时,也曾寄情山水之间,泛舟于抚仙湖上,写下了《游江川之澄江》三首: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在杨慎的这三首诗中,起首一句就对抚仙湖发出了由衷赞叹,只是他与徐霞客的日记游记相比,要多了几分诗情和画意,流露出其对抚仙湖的留连和依恋之情。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高原湖泊的礼赞我们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而要真正领略她的博大与深沉,品赏她的清纯与娟秀,还得有长期的亲近和浸淫,才有可能体验得到她的那种既有女性的阴柔但又不失阳刚的壮美来。

事实上,抚仙湖的美是一种毫无雕饰的天然之美。她如出水芙蓉,自有楚楚动人之态。她是妙龄女郎的秋波,谁见了,都会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她是一湖深情的蜜酒,谁喝了,都会醉倒于她的怀抱。

作为北纳诸溪瀑流,南受星云湖泻水的抚仙湖,我们要了解她、认识她、亲近她,还得先来听一听她的传说。早在唐代樊绰著的《蛮书》里,就有了把抚仙湖称为“大池”(后称“青鱼戏月湖”和“罗伽湖”)的记载。而关于抚仙湖的由来,在民间却流传着几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现在的抚仙湖一带原是一个城池。城里有一座古寺,寺前有一对石狮子,石狮子旁,经常有一老奶在这里卖香纸。有一天,来了个占卜算卦的先生,这先生见老奶心性仁慈,乐善好施,就对老奶说,如果哪一天石狮子的眼睛发红,就暗示这里将有大难发生,那你就赶快往山上逃,要不然就没命了。从此,这位迷信的老奶每天来卖香之前,最先做的事就是看看石狮子眼睛,而且逢人就将算卦先生说的话转告一番,没想到这些话传到了一群上学的小娃娃的耳中。他们想,这位老奶真糊涂,石狮子的眼睛怎么会自己变红呢?于是他们想捉弄一下这位老奶。一天放学后,他们提前用笔把石狮子的眼睛涂红后,就悄悄地躲在一侧看老奶的笑话。不一会老奶来了,当她走到石狮子前一看狮子眼睛果真红了,便惊慌失措地转过身来大声喊叫着向城外没命地跑。她刚一跑出城门,身后就天崩地裂地炸响开来。刹那间,天昏地暗,暴如注,不多时,整个城池就被大水淹没了。当她跑到半山时,洪水竟紧随她的身后。她咬紧牙关拼命地往上爬,可洪水却一直往上涨。老奶实在爬不动了,心想劫难难逃,反正都是死,就索性一屁股坐在了身旁的一块青石板上。谁知她刚一坐下,暴涨的洪水竟在她的脚跟前温顺地停了下来。如今,抚仙湖的北岸还有一个名叫“镇海营”的村子,据说这个村子就是当年老奶歇脚的那个地方呢。

传说固不可信,但抚仙湖的成因却是燕山运动、喜玛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结果。从高俯视,抚仙湖恰如万山丛中的一个蓝葫芦,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34。2公里,湖岸周长90。6公里,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总容量205。5亿立方米(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67%),为江川、澄江、华宁三县所共有,地处金沙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地带。湖水由湖东岸的海口河溢出流入南盘江归于南海,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其东、南、西三面山岭直迫湖岸,唯北部稍平坦,整个地势北高东低,远远看去,抚仙湖就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

每逢晴天,蓝盈盈的湖水轻吟浅唱,粼粼抖动的湖面恰似铺开的一块巨幅绸缎,荡漾起一湖的欢欣。细碎的水波似在窃窃私语,倾诉着无尽的慕和依恋。纵目远眺,水天一色的抚仙湖清碧无瑕,婀娜多姿。雨霁天晴之时,抚仙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湖面上空,薄雾轻笼,一如羞答答的少女,披了薄薄的轻纱,芳姿绰约,摄人心魄。皓月当空的晚,抚仙湖水涵轮满,银光千里,一轮明月倒映其中,月光就随了盈盈水波荡漾开来,扩散成万千跳跃的音符。

抚仙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年之中,秋各异;而一日之间,则又变幻莫测。适才还风平浪静的湖面,转瞬便惊涛拍岸,声震长空。记得有一次我陪人上孤山,就曾撞上这样的风浪。只见激烈鼓荡的巨浪你推我涌,翻腾起万壑千山,大有波撼乾坤之势。我原以为水乃至清至柔之物,不曾想温柔之中也有刚劲之猛。回来后,我写了一首《咏浪》诗,赞的就是抚仙湖的这种气势:

碧涛涌动抚仙中,深浅高低幻无穷。

万壑千峰奔眼底,摇动乾坤起蛟龙。

抚仙湖之美不仅仅在于她的百里湖光,也在于她的山川景色。沿岸景物,随便捡拾一处,也多有蕴含和沉淀。独踞于湖西南的孤山小岛,到了明朝,可谓盛极一时。占地82亩的岛上盖满了大大小小的殿堂楼阁,尤其是“督学杨师孔尽捐己俸,更转募诸当道购铜万万斤铸造”的“下广五丈,上高九丈,积一十三层”的“中铸金刚经,饰以朱绀翠碧”的铜塔,更是令多少名公巨卿、迁客骚人为之赞叹和留题,成为了“闪烁澄湖,武当金殿,不为过也,昔年东迤名胜,独此地为最”的一道景观。

据载,当时的孤山之北,原有一小岛。两岛之间架有铁桥相连,名曰“飞虹桥”或“虹饮桥”,明末时因地震,小孤山和飞虹桥被震落湖中,唯大孤山(即今孤山)独存。孤山素有“巍然形胜冠南州”之誉,大概是因滇中五湖,即滇池、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和杞麓湖中,唯抚仙湖里有此岛屿之故吧,所以就连孤山岛一进大门的正中位置都挂上了“天下名岛”的匾额。只可惜连四面黄尘飞不到的孤山也要因时势的变迁而屡遭劫难。到了清朝顺治五年,谁料巍巍铜塔竟被朝廷大将李定国的手下冯双礼,捣毁铸成了永历通宝以作兵饷之充。此后的几百年间,孤山屡建屡毁,甚至成了地方匪徒赖以顽抗的窝点。及至1979年,孤山又因成为猿猴养殖场而被群猴撕咬抓剥得伤痕累累,寸草不生,其状惨不忍睹。直到1987年,孤山岛收归江川后,历经1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孤山始得重现生机,再展风采。

抚仙湖四面环山,状若众山拱宝。环湖周围,山奇水秀,

风光旖旎,构成了抚仙湖独特的自然景观。但胜景之多,却又都分布于沿湖西岸一带。由澄江至江川地段,不管是风景名胜,还是诸多人物,大都可圈可点,不可小视。随便走进抚仙湖畔的一个小渔村,你都会为抚仙湖水孕育的奇迹而大感惊奇。麒麟山下的禄充村,就曾有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荣耀和辉煌。早在三国时期,李恢就因其战功卓著,而被蜀汉政权册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兼交州刺史。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样也是出生于抚仙湖畔的一个小渔村。再如此后的风流才子许湘、官至吏部侍郎的赵士麟和授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元翰等一干人物,虽然口头的传说已加进了几多神秘的色彩,但志书的记载却分明证实了这些人物的颇多奇异和神秘。时至今日,禄充村依然人才辈出,蔚起文风。漫步村间,只要稍加留意,你都会在举步仰首之间,陶醉于联书匾额之中。

自古以来,大凡有名胜之地,就必有名人之迹。可不是么,隐藏于抚仙湖西岸群山中的万松寺,不就曾因了一幅用牛鞭杆写就的楹联而声名远播。谈及这幅楹联,说起来还颇有来头。相传清朝时曾隐居于万松寺的著名文人阚祯兆,一日兴发,正欲挥毫作书,忽闻有隐隐叹息之声。阚氏甚惊异,忙止笔,一看,原来是个到厢房避雨的牧童。阚便不甚在意,将笔往砚台里又重新蘸了蘸,正准备下笔之际,岂料厢房那边又传来了牧童的轻叹之声。阚老夫子急止笔,向头戴竹笠、身披蓑衣的牧童朗声问道:

“不知仙童有何赐教?”

这本是一句客套话,谁知牧童竟毫不客气地说:

“俗笔太重。”

阚祯兆当时已是颇有名望之士,敢在他面前如此放肆之人,想必绝非等闲之辈。阚祯兆闻听此言,暗忖准是遇上高人了,便请童子即席赐教,自己则转身进房沏茶。不料茶刚沏好端出,那牧童早用手指粗细的牛鞭杆龙飞凤舞地狂草了一幅长联:

放眼处,偏惹渔樵耕读来,不能分他们一毫快乐

低头时,便道春去,何曾识自己半点寒温。

阚氏见状,便连呼神笔,只是牧童没有落款,就抱拳

说道:

“仙童既已赐教,就请落个款吧。”

牧童也毫不客气,依旧提了鞭杆,唰唰唰地写了出来:

“学仙童子题。”

阚一时惊讶,那童子则飘然而去。

传说虽有几分人为编造的痕迹,但这幅联书俱佳,绝非俗

品的楹联至今还保存完好地挂于万松寺内呢。

抚仙湖以其158米的水深而屈居长白山天池之后,但经近年有关专家考证,跨出国境的天池是南浅北深,而位于我国境内的水域是没有抚仙湖深的。由此看来,抚仙湖应是我国第一深淡水湖泊了。然正因了抚仙湖的深沉和浩淼,才使得形如花瓶的抚仙湖有如希腊神话里的魔瓶变得神秘起来。尽管传闻抚仙湖里有海马出没、光环显现和水下“活人”,但崇尚科学的人们总是持怀疑态度的。可是关于抚仙湖底有古城墙的传说,却是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水下考古现场直播而证实了其存在的真实性。当然,关于这次水下考古的结果,目前还没有权威定论,但抚仙湖畔的渔民既不用撒网,也不必垂钓就能把活蹦乱跳的鱼儿,从深不可测的湖中捕捞起来的事实,是否从另一侧面表明了抚仙湖以及环湖周围所发生的种种奇、特、绝、怪的现象确有存在的可能呢?这就如同李家山下神鱼泉里的鱼为什么会嗑瓜子,孤山周围的鲭鱼为什么会列阵出游,“界鱼石”的鱼为什么从不过界一样,也是有着其难解之谜呢。可话又说回来,虽然沿湖居民捕鱼既不用网也不用钩,但还是得借助一定的条件和工具的。只是这种捕鱼的方式较为奇特和罕见罢了。每当鱼汛季节,沿湖渔民就会借助湖岸山崖下的渔洞和沟道,驾水车、支鱼笼,把山肚里清洌甘甜的泉水通过水车加大流量和速度流向湖中。而向以抢水为快事的抗浪鱼就会一群群、一片片、一串串地抢水而上,钻入一长约2米,直径约1。2米,易进难

出的圆柱形篾笼内。只是在车水捕鱼的过程中,还得有些讲究。比如要在捕鱼前清洗沟道,捕鱼的过程中不得在沟内洗手或弄出什么声响,要不,这些喜爱洁净、形如柳叶的“小精灵”是不会钻进你的鱼笼的。这种捕鱼的方式恐怕是天下一绝吧,但比之更奇特的事还多着呢。就在抚仙湖与星云湖相连的河道——玉带河中段的河边,耸立着一块高6。3米、宽5。4米背北向南的大石头。这块形状狰狞的嶙峋怪石就叫“界鱼石”。“两海相交,鱼不往来”,说的就是抚仙湖里的抗浪鱼和星云湖里的大头鱼一旦游到这块大石头下就都各自掉头而返、从不越界的奇特现象。本来,鱼就生活在水里,况且星云湖的水是流入抚仙湖的,但偏偏水可流而独鱼不可往。多少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题书“石怪鳞惊”以作辩解的,也有题写“鱼各有性”而抒己见的,把个界鱼石炒得神乎其神。但细细想来,又都似觉欠妥。这其间奥妙恐怕只有两湖里的水族们才说得清、道得明吧!明代云南巡抚姜思睿途经此地,也曾感怀此事,题诗一首。诗曰:

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

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

燎原已扑殃池焰,解网应消在沼忧。

吩咐鲛人传鲤信,河清从此得相投。

抚仙湖属深水湖泊,水质清且深,浮游植物不易生长,但鱼类品种不少,竟有36种之多。其中的抗浪鱼为云南四大土著名鱼之一,清朝时还作为贡品上贡朝廷享用呢。抚仙湖不仅多有名贵之鱼,而且体大如船之鱼也时有发现。据说竟有数米之长,其身旁还追随着众多虾兵蟹将。更为奇特的是,就在抚仙湖南面的孤山周围,大片大片的鲭鱼群,在每年的夏秋季节,都会不约而同地汇聚到孤山东南一带,列成一排排整齐的队形,仿佛听令待发的部队,它们一动不动,又像参加什么会似的。时长日久,人们便把这片水域称为“鱼乐国”,把鱼的这种队形称之为“鲭鱼阵。”《滇南志略》里说:“(孤山)四壁如削,……下有鲛宫,常有巨鱼数万头来朝。”时至今日,如果赶上好的日子,你还有可能一饱眼福,欣赏到“鲭鱼阵”呢。

抚仙湖虽无海之辽阔,也无江之曲远,但偏偏就在这水天盈盈之间,却隐藏了几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和神奇。环湖周围,随便爬上哪座山峰,抑或步入某个深谷,走进哪个村庄,你都会为你的发现而狂呼与惊叹。位于湖之东北方10余公里处的澄江帽天山,如果仅从她的外形看,你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就是这其貌不扬的山包包,却隐藏了距今已有5。3亿年的澄江古生物化石群。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一时轰动了世界,成为了寒武纪早期生命“大爆发”的古生物圣地,被列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而座落于抚仙湖西南的碧云山,远望如碧云突起,瑞气腾空;近观则峭岩壁立,古木成荫。溯其渊源,这碧云山上的“武当别院”还是湖北均县武当山的支系呢。置身山顶,抚仙湖风光尽收眼底,万千气象全罗胸中,令人顿有海阔天空之想。其实,沿湖的诸多峰岭,如凤山、麒麟山、金钟山、笔架山、老鹰地等,大都气势不凡,各有千秋,或秀媚以资观瞻,或壁立直插云霄,或围护以作屏障,但更多的却是在山水纵横之间展示了这方胜地的神奇与美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4031/

走笔抚仙湖的评论 (共 7 条)

  • 寒烟冷月
  • 滴墨成伤
  • 梅花雪
  • 花自飘零
  • 疯狂侠客88
  • 慕容雪
  • 羽痕丢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