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差异意味着丰富

2011-09-02 18:14 作者:河马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差异意味着丰富

——韦丘与向明特区诗篇比较

从二律背反上看,艺术是相反相承的,艺术的差异要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我先后读了老诗人《寻找那失落了的……》和向明《深圳风情》这两首诗,便觉得它们虽然题材各异,破立有别,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和谐感,有点异形同构。这是值得探讨的。

韦丘这首诗载于《诗刊》1983年第3期。从此诗的副标题“一个年轻人对我敞开了他的心”可知,老诗人韦丘是关注特区青年的精神生活的,而这首诗正是借一个有代表性的青年在失去“精神寄托”时,尽管物质丰裕,但仍不免堕落犯罪,上“脱光了衣服”的总会,吸食毒品海洛因,“心灵早已越境”这一典型事件,艺术剖析了堕落者的心理,从而升华出这样的“生活哲理”:“什么都有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对立统一的理式,通过诗的形式,借助典型形象来表现,这在当今诗坛上可谓捷足先登,从而显出老诗人的敏锐和智慧,因而也显得难能可贵。这首诗提醒人们应注意处理好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向现代化进军途中,在物质生活有质的飞跃之后,广大青年尤其是特区青年,应怎样树立进步和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求得精神寄托,,从而更加精神振作,信念坚定,身心舒展,促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交响。这是颇有现实意义的。前些年的反“精神污染”运动,确有极“左”思想从中作祟的因素,但清醒的对待现实,清除真真正正的精神污染,诸如裸体录像、黑灯舞会、毒品传播等印着资产阶级专利标签的东西,还是有必要的。要不然,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精神生活都腐化如沉渊,那么,中国的开放体系将血肉模糊,信仰将面临危机,而社会风气压根就不能好转,犯罪率也将与日俱增,这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们要像那位觉醒了的青年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正视自己与世界:

迈出艰难的一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爬出物质欲望的渊薮

突破精神的荒芜

去找回那最宝贵的

韦丘这首诗的内容与形式是较为统一的。诗的开头便特写镜头般的推出一个“生活哲理”,警策明丽,唤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紧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诗的描述,并以工笔展示“什么都有了”——彩电、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等等现代物质文明,然后点破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嘲笑”:“身体长出了绿色的霉菌;/心脏,也放慢了跳动”。在这一勾勒的基础上,从反衬的艺术角度,揭示人们对“我”堕落的叹息,以及“地球母亲”的失望。接着,诗人的笔触更加深入细致,以重彩浓墨,渲染“我”还没有彻底沉沦的心理:“好像是有一样东西不能抛舍”。那是什么呢?“看着它朦胧,/摸它又摸不着”。这不神秘化了吗?不,这正是诗的含蓄所在,有待读者的心眼像追光灯和探照灯一样,跟随诗人的笔尖去挖掘和发现。而这正是老诗人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标志。接着诗人点破当“我”失去精神寄托,“理想变成零”时的潜在危险性:

你的躯体虽然还在那边,

可是你的心灵早已越境!

诗人以“我刚刚醒来,路在我的脚下延伸”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主旋律般在结尾凸现、回响,暗示“我”行将寻找到那“最宝贵的”:“那一弯彩虹,/那一个不沉的湖”。

这就自然而巧妙地点题,有画龙点睛之妙,又有弦外之音。作为老诗人,韦丘能写出这样热情洋溢而充满哲理光辉的诗,是值得称道的;这样精彩的诗篇,也是广东诗坛所罕见的。

在艺术的差异中,通过反思,我们有时会发现辩证的对立或互补性。当我在1984年第3期《诗刊》上读到向明《深圳风情》这组抒情短章时,便确信这一艺术信条。老诗人向明在这组特区风情画上,分别勾勒了女警士、造山者、盲人探亲团、时代节日等各种意象和形象。其中《节日》一章,最有新意,只因诗人“自铸伟辞”,热情的讴歌改革:“变革,是新时代的崭新节日”。意象新奇,手法别致,令人击节。这里,为了方便与韦丘的诗比较,我只择其中二章《女警士》和《造山运动》来分析。从题材上看,诗人抓住女警士“守卫社会主义伊甸园”的精神风彩,形象揭示了我们需要和平和真正的国际友谊,绝不容许和听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特区建设的行径。而从中国守卫女神这个形象,我们借助联想,可得到这样的启迪:社会主义伊甸园需要守卫,那么我们共和国的公民尤其是特区人的精神世界,难道就不需要警戒了吗?

《造山运动》一章更有品味的余地。不妨全诗照抄于此:

下沉了:土山,石山。

升起了:钢筋山,水泥山。

是起重机,还是工人的手臂?

做了新世纪神奇的赶山鞭!

此章给我们这样的审美认识:妨碍建筑结构的山石,当然要推掉铲平,而压在人们心里的土山、石山,难道就不该铲除吗?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深圳风情》是采用镜头拼贴法,诗人向明在其诗中表现了高超的剪辑能力。《造山运动》一章,还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适当的意象组合与排列,造成剧烈的动感和直观性。而诗的结尾更是神来之笔,令人惊叹:起重机、工人的手臂竟协力“做了新世纪神奇的赶山鞭”!这样新奇的想象,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这是老诗人焕发新活力。

从二律背反上看,韦丘《寻找那失落了的……》与向明《深圳风情》这两首诗表面上没有什么联系,但一经我们从题材意义和诗歌形式上进行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两首诗从不同程度上,共同表现了特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各自的位置问题。在此意义上,诗歌触及政治和经济,而出于艺术的使命感,两位老诗人对特区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回应。

无巧不成书。老诗人韦丘和向明,一年之间,在同一个刊物上,抒写特区,唱响改革,无意中共同谱写了一支深圳初创期的“协奏曲”。题材的差异,意味着表现的丰富。而破与立、解构与建构等问题,两位老诗人一正一反,各有上乘的表现,给我们丰富的审美教育,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深圳特区及其精神面貌。这是近年来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特区广阔和快节奏的生活及其家园感觉,都值得深入开掘。纵情歌唱吧,时代和人民的歌手!

1985年4月于广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68709/

差异意味着丰富的评论 (共 9 条)

  • 羽痕丢丢
  • 梦天之蓝
  • 慕容雪
  • 浅笔抒写
  • 幽兰君子
  • 怡帆
  • 寒烟冷月
  • 尔承
  • 红叶秀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