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1-06-17 15:53 作者:长利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好久了,想写段关于家的文字,可是总也抽捡不出具体的形象,我想大约还是对家的意识欠缺太多,在繁复的内心深处还不够显扬吧。

家的概念,自小就在妈妈的怀抱中融解,很久的时间里没有明确家的涵义到底是什么。那时候,家也许就是玩累后歇息的那张床,委屈时母亲的抚慰,跑饿后端起的那个瓷碗,冷时倦缩于其中的被窝。儿时点点的感觉中的真切,都跟无知的乖张有着密切的联系,伤也罢,累也罢,忧也罢,笑也罢,总觉得回家是一切表情的终结或容纳。

渐渐的长大了,家的米香,家的贫困,家的笑声,家的团聚,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心的惦念。

清晨起来执锹轮扫把,对着晨燕道声早安,在持久的啁啾声里,清洁着院落;午时归来,面对灼日,揩擦着脸上的汗水;晚餐后,对着晚归的乡亲顽皮的笑笑,一头扎着浓密的树林;新月盈空,清鸣,青草丛生的田野充满了童稚的彻空的观笑。这诗意的时间流淌中,搀杂狂风、骤、迷沙,有崎路、有荆丛、有水泊,在家与目标之间行走的过程中成实了自己

走进学堂,先生的迫切与父辈的渴望同时在心里搅扰,怕学业的颓废,也怕家门的不幸,某种交织的情结在感觉中腾跃。偶尔的愧疚,渐生的执著,在日复一日的流转中铸就成自己的一片骨肉。可是,下学的铃响后,似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奔家的冲刺,抢在一切念头的前边。那时,等待的也许是挂在门上的一把旧锁。

某个时候,在一座大城市里煎熬着岁月,千多个日夜转瞬间过去了,留在心里是一片片溢血的伤痕。父兄举债擎着殷切的希望,只不过是为了子弟的未来。那时的冲动,在现在的记忆里是获罪的历史。可是,当收拾好行囊,准备凌空的时候,家的那座土房仍是拒绝不了的归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终盘旋在家乡的土地的时候,才发现家已经不是儿时的概念。那黄褐色的土墙、灰濛濛的屋顶、败落的院墙……不是守护着就能改变的,一切的力量和无尽的努力,似乎无法撼动旧有的色彩,唯一能感到温暖的就是“家”这个字。

于幼年的懵懂时送走娘亲,成长的羽翼还未丰满时永别了老父,想不通的是为何都发生在这个温馨的地方?也许是宿命里割不断与家的血肉相连,也许是轮回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家的概念,但仍免不了的是对离别悲伤与感叹。

如鸟儿的分巢,适当的时候便从习惯已久的家飞到另一处需要不停地堆砌和渲染、而只有疲倦时还带着随时跃起的念头歇息的地方,这里也叫作家。这里,无论自己的心里负荷着什么,脸上的笑意不能缺少,要始终给这里的人一种稳健、踏实的感觉。即使风雨怎样的飘摇,自己的身心如何脆弱,都不能有半点的倾斜。可以谐笑,可以端庄,却无论如何不能少了信心。这里其他人的脸上漾着甜蜜的笑意,是唯一的希冀。

无论走到哪里,心里的惦念同时牵挂着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真实的,有妻儿的欢笑,有父母的期待。一个地方是虚无却真切的,那是自己生根的地方,那是幼时自己做的地方,那是儿时放飞希望的地方,那是少时背起行囊挥别的地方,那是壮时用思念牵系的地方,那是老时孱弱却期待魂归的地方。

其实,精神茁壮时和颓迷时都不曾远离过家,无论身处哪里,不论这个家是萧疏还繁荣,心从未和家有过半点的脱离。从出生起,精神与血液里就有了家的成分,至死不会分割。或者,家一旦与自我的本体脱离,便失去了“人”的意义。

家之一字,蕴含在家室,家园,家乡里,哪怕只有一点呼吸存在,也要在张弛之间把梦想、汗水、血液、精神、力量回归于其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26285/

家的评论 (共 1 条)

  • 伊若雪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