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香魂永驻

2011-05-23 11:14 作者:述聞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中惊醒。

“喂!书文吗?张汉卿老师今早五时去世了……”声音异常悲痛低沉。

啊!我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话机的听筒在我手中剧烈地颤抖着。

不!我不相信汉卿老师这么快就会走的。不相信,一万个不相信!我们前几天还去看过他呀!

然而一切都被无情地事实证实了。

中午我们几个同学相约来到医院,挥泪瞻仰了老师的遗容。他双目紧闭,仪态是那么安详,还是几天前见到的样子,只像是深深地睡着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称汉卿老师为恩师,不仅因为他是在校3年中最好的班主任,还因为是他指引我扶持我走上了文学之路。五十年代末,我就在报刊杂志上读到过他不少散文诗歌。受他的影响和熏陶,我也逐渐地上了文学。当我初到延安发表第一篇散文《延安晨曲》时,他马上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认为我是一个有出息的文学爱好者,鼓励我在革命熔炉里好好锻炼,在生活的激流中捕捉美的诗的浪花。接着我又连续发表了散文《延安抒情》、《故乡路》、《杨家岭的天》……每一篇文章他不仅认真读过,而且一一为我做了点评。指出我作品结构、构思、以及遣词调句上的不足。

我钦佩老师诗作新颖的构思,深邃的哲理,和诗句上的精雕细刻。有一年,我回家路过西安,专程回母校去拜访他,它让我背诵一下新近发表的几首诗。我忙掏出本本来念,他立即阻止说:“这不行,你写过的诗,每一句都应该烂熟胸中,否则他就不是你心血凝成的结晶。”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随后老师向我吟诵了他近年来写的几首得意之作。他年纪虽比我大得多,但记忆力却那么好,每一句诗都珠玑般地从口里流淌出来,让我十分惊讶与钦佩。他说:“只要经过精心构思、反复提炼,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诗句,一辈子也是忘不掉的。”老师此一微言大意,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真正明白了诗歌创作的艰苦与成功的秘诀。

我敬佩汉卿老师高洁的品德和为人。上世纪1959年秋,在我们毕业的告别会上,同学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张老师的身上,希望他能为我们这些即将远飞的儿叮咛几句临别的话。他思考了片刻,笑了笑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下面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映囊蝇苦备尝,不畏日长,宁作金菊抱枝老,不愿落瓣随风杨,南岭修竹可为师,东篱松柏结同窗,跌倒爬起休垂泪,事到燃眉总有章。”汉卿老师写完这首诗,全班同学哑然无声,仔细推敲每句诗每个字的含意和分量,并恭恭正正地抄在自己的本子上。这首诗一直伴随我30多年,成为我为人、处世、修养、成长的标尺和准则。他使我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失意中树立信心,迷途中辨明方向,消沉中看到希望。

汉卿老师自己也如他诗中塑造的楷模那样,教书育人,一世清贫,不图回报,鞠躬尽瘁。

我们来到汉卿老师的家,向他的遗属致哀道别,惊讶的是他房中,竟无一件称得上现代化的设备。只有一个老式的立柜、普通书架和几件陈旧的桌椅板凳。但却摆放着一台展示他书法才能的宽大崭新的长桌,桌上除了墨宝外还有他住院前未写完的一张条幅仍散发着阵阵墨香。环望四周,墙壁上贴着一副他自己写的唐刘禹锡的《陋室铭》。笔锋潇洒、飘逸、苍劲、凝重,概括了老师一生清贫、自得其乐的宽广胸怀。

我站在汉卿老师的遗像前,沉思良久,挥泪写下了这首悼诗:“陵园路边祭红烛,滴滴血泪洒哀愁,莫道烛尽香魂冷,光焰永照万世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20433/

香魂永驻的评论 (共 3 条)

  • 浅笔抒写
  • 兰花草
  • 残阳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