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千古之谜——红岩碑

2011-05-12 12:10 作者:心空了然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此碑成于何年代,目前尚无定论。所谓“碑”并非是一般的碑刻,而是崖壁上一块紫红色的岩石,上面仿佛是些古文字的痕迹,非刻非凿,无阴无阳,漫漫斑驳,极难辨识。碑高约6米,宽约10米,当地人称为“红岩碑”。红岩碑位于贵州关岭县东25公里的晒甲山间,距黄果树瀑布约8公里。此碑引起文人注目而有所记载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有人称为是诸葛碑,有人称为殷高宗伐鬼方之纪功碑,有人称为“三危禹迹”,有人认为是自然石花,有人认为是古爨文。

清康熙初田雯的《黔书·碑》中有一句“黔永宁有诸葛公碑”,由此引来一些观赏者。乾隆《永宁州志》对此碑有较为详细的记述:“诸葛碑在红岩晒甲山悬崖上,约二十余字,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篆非隶,不可辨识。字如朱画,并非鎸刻。岩原剥寸许,笔画如新。”之所以称为诸葛碑,是因为附近有许多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遗迹。明代黔中诗人邵元善《红岩》诗中早有此说:“红岩削立一千丈,刻画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嘉庆年间的《续黔书》则不同意诸葛碑之说,认为是殷高宗伐鬼方时的纪功石刻。此说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的陈矩,将红岩碑这一奇迹告知日本学者。日本学人相继来黔参观,将摹本带往日本,引起东瀛学术界一次轩然大波。

“三危禹迹”说始于咸同之际的莫友芝,他写了《红岩古刻歌并序》批驳了殷高宗伐鬼方纪功碑之说,也不同意诸葛碑之说。他认为是“禹导黑水之确证”。有人观摩了红岩碑的几种拓本,认为是苗民古书,也有人认为是古牂牁文字、古郎文字、古彝文等等。民初任教育总长的任可澄,专门对红岩碑考察后认为,此碑“非篆非隶非八分,不仅非汉后文字,并非汉族文字也。”由此推断“字势颇类爨文”。“自然花纹说”出自清末民初的姚华。他认为碑文是自然花纹,非书非刻,因而“可为古迹,但不得为书迹。”他还写了《红岩古迹》一诗:“留节洞传石乳凝,字如蝌蚪谁识能?仙岩几处纷难数,大篆遗文此开称。金铁中含形外著,丹青文炳气潜蒸。山川盘郁多奇石,甫辟黔荒忆结绳。红岩碑在光绪年间曾遭受一场人为的劫难,弄得面目全非,更可恨者是有人在碑上乱刻乱画,以致失去碑文本来面目。

红岩碑这一千古奇迹,引起无数海内外学者的倾慕,成为他们潜心探索的瑰宝。它的成碑年代,原因,碑文的含义,文字的渊源,至今仍难测其奥秘。千古神奇红岩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17431/

千古之谜——红岩碑的评论 (共 5 条)

  • 血儿
  • 梦天之蓝
  • 失忆之城
  •  シ戋 夏
  • 凉夏果青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