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黑马的舞步与文学的味道

2011-03-27 21:27 作者:千里马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刘正权小小说印象

黄叶斌

如一道闪电,在21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在小小说的文学园地里,在乡土作家的平台上,横空出世一匹“黑马”——它健硕黝黑的身躯释放着驰骋千里的能量,聪慧而敏锐的眼睛彰显着洞悉世俗的灵光,踏浪凌云的蹄音宣泄着青的活力,飞舞灵动的尾巴张扬着横扫万物的气势;它年轻而又老成持重,悠娴而又狂放不羁;它的舞步于小心翼翼中流露出“舍我其谁”的霸气——既有惊鸿一瞥的艳丽,也有鱼翔浅底的潇洒;它似乎是文字的最佳舞伴,在平平仄仄的字符中揣摩、配合、适应之,又挑选、使用、驾驭之,最后以小说的利剑开拓文学的疆域,以形象的力量揭示文化的内涵,以感染的魅力吸引观众的喝彩……

它是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一匹诞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钟祥的黑马——青年作家刘正权!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正权兄是笔者多年的老朋友,也是忘年交之一。十多年前,因工作关系,曾感受过他钟情于缪斯蓬勃丰满的诗情,艳羡他年轻心灵捕捉历史脉搏和现代生活瞬间情感的笔力,因而他的诗作也屡次在各种报刊发表或获奖,并加入省作协。后来,他为生计而于2003年转型改写小小说,结果如井喷一般每年竟刊发百余篇,更惊讶于他以农民儿子初中学历的身份跻身于全国小小说创作新锐青年作家之行列。

人们有理由对他刮目相看,这匹黑马是怎样攀登上小小说创作的文学高峰的呢?黑马的舞步有着怎样的风采与神韵呢?

诗意的亮相——文化与市场的嫁接,影响广泛。文学创作既是正权的业余好,也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事业。作为乡土作家群的一员,他没有固定薪水与相关待遇;作为70后的现代青年,他有充沛的激情、敏感的大脑和不服输的劲头,于是,他自然就选择了做一名本土专业作家。这样做,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既要以写作的姿态奉养家人维持小康水平(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用一支笔讨伐生活”),又要借助文学确立人生定位与价值,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培育出小小说之奇葩,寻找一种精神家园的守望点与文学式样的突破口。事实证明,小小说创作与市场的对接有许多便利的优势: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受众,面对着多媒体多元文化的冲击、诱导和选择,大多无暇无意无趣去花费时间精力啃中长篇小说,因而以消遣消闲快餐文化为主体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世俗文化生态,也就使小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具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市场前景。其消费群体大都以中小学生和社会职业青年人为主要对象,正权的作品内容也就大都以校园文化和青春文学为独特视角取材立意,以其针对性、生活性、典型性的特点将文化与市场进行了成功地无缝对接和相互融合,并在近几年有近百次作品入选《时文选萃》《天下阅读》《百年经典》《最时文》《中学生年度珍藏》《一世珍藏》《感动农民》《感动学生》《成长》《读品悟》等各种畅销系列丛书及多种年度选本。其个人的博客点击率也攀上新高,数十家文学报刊约稿不断,其小小说文集《再笨一点多好啊》在书店畅销,每年几次全国小小说创作研讨会上都有他的声音——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作者在文坛诗意地亮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雅的蜕变——故事与小说的杂交,风格创新。众所周知,从文学的特质来看,故事以情节讲述为主,小说以人物形象刻画见长。作者深谙此道,有意识地将这两者交汇、杂糅,如水与黏土的相互渗透,经过艺术的构思和制作烧炼,最后创造出一个别样的陶器来。他的故事中有小说的城府,小说里有故事的机智,对其作品很难给出单一准确的判断或定位,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与突破。作者生长在农村,生活于城镇,每到农忙季节还要返回家乡耕作流汗,这使得其作品中文化的脐带一头连着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芳香,故事叙述与人物塑造鲜活生动,给人亲切、质朴、平实的感受,为“底层写作”提供了一种范本;一头连着现代文明的绚丽和诱惑,思想情感与表现手法又具有时尚的元素和新潮的尝试,给人以感性、新奇、大胆的感受,为现代人的阅读取向和审美追求提供了一个方向。因此,作者的创新意识与阅读效果成正比,并受到报刊编辑和读者的关注与青睐:《古今故事报》已数次为作者开辟专栏,《小说选刊》让他的《细腰》和《关怀》登上了中国作协的大雅之堂,上百篇小小说被众多刊物转载或推介,每年都有作品荣选年度全国小说选本。

惊艳的演绎——数量与质量的比拚,成果卓著。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是哲学的一般原理,也是作家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正权以他的勤奋、智慧和执着,每年创作小小说近200篇,发表或转载的也有200篇次以上。据他介绍,平均2天创作一篇,有时灵感如泉涌,一个早晨可写出2篇文稿来。他的创作过程如孵鸡一般,每天下午花费3个多小时泡在市图书馆读书思考做笔记,上午和晚上则在网上构思写作,或与文友交流,也曾用半年时间读完他人的小小说藏书。这种酝酿的过程,实则是将生活阅历、读书心得、观察感触、思想火花作为写作的基本元素,以某个故事中的人或情节作为小小说的切入点布局谋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草就几乎文不加点的文章来。正权在文坛是以“快手”出名的,即构思快、写作快、发表快,他曾在2个月内写出30多篇寄出去。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写作素材储备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创作素质具有一定潜能。他的写作才华,不仅仅来源于他的聪慧、勤勉,更是来自于他对平实生活的热爱,对时代本质的把握,对人生底蕴的感悟,对人性诡谲的剖析,对精神救赎的反思,由此,他的作品质量也就在惊艳的演绎中自然跃升到一定的高度。

文学的味道是什么呢?传统的定义已分别从教化功能、历史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笔者以为,文学味道因作者对作品的“烹调”技艺差异而带给读者不同的品味和感受,同时,读者的个人喜好和文学修养、鉴赏水平也会对其作品的味道评价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对同一作品见仁见智,决定了该作品的认同程度和价值定位。简言之,文学的味道中,应有时代特质和社会体温,应有人类精神脉搏的映照,应有百姓心理暗流的探求,应有真善美对抗战胜假恶丑的悲壮,应有人生、人格、人性中展示出的困惑与顿悟的五味杂陈。当然,也可以什么味道也没有,就是一种情怀或情味的宣泄,一种记忆或痕迹的复印,一种心灵或精神的寄托,一种兴趣或爱好的把玩。刘正权的小小说系列给读者什么味道呢?解读其文本内容,笔者感受到三种滋味萦绕其间。

生活积淀的咖啡味,回味中的苦涩。作品是生活的馈赠,这话一点不假。刘正权曾把乡村比喻为“生母”,把城市比为“后娘”。他的生长与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乳汁”的喂养,因而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乡村情结的描述,是对父老乡亲生存现状的人文关怀,是对草根阶层精神饥渴挣扎的诉求。被入选《小说选刊》的《细腰》,以一个会吃肉不长肉瘦得“木柴棒”模样的细腰“幺”形象,折射出我国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饥荒年代给百姓带来的悲剧后果和痛苦记忆;同时,又以作为酒店经理的“细腰”却要求住医院抽脂减肥的对比反差,表达出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效果。《排骨煨藕》,曾被十多家报刊选本转载,故事情节平凡而平淡,但所流露出的人间亲情却绵长而温馨。为了满足孙子想吃排骨煨藕的欲望,在寒腊月用自搓的稻草绳缠绑住腿脚下塘挖藕,结果落下风湿顽症。一家三代人相互疼爱、怜惜、关怀之情就这样在不经意的叙述中弥漫开来,使你不得不相信亲情的淳朴、真诚与伟大!《干爹的秋风》和《干娘的柳条》,这两文读后令人心酸与心痛。拜干爹或干娘,也许是民间的一种习俗,是没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可能是为了祈求、保佑子女安康而拜认的长辈。而小说中“我”的干爹却是“打秋风”式的人物——指假借某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的“打架闹事偷鸡摸狗名声臭”、“一身匪气”的狠人。单身汉干爹为了我,每年送一件花袄子,分口粮时多要一份,直到与大队书记争夺一名初中快班生名额而误将其儿子投河淹死,干爹因此而被枪毙。干娘因没有子女认了“我”这个干儿子想引子,而亲娘在妒忌中也早逝。柳林边干娘为“我”和爹偷偷地缝补破衣裤,因“我”的淘气干娘用柳条抽打“我”的屁股。可惜,干娘回家遭受她男人毒打上吊自尽,亲爹就为干娘雕了一个木头人像。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悲剧人物,他们的死亡,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祭奠,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解析。其典型意义在于,人物的悲剧性为读者认识人性的另一面提供了一个标本,为主流社会的正统观点带来了一种质疑的思辨。还有一组反映亲情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令人回味。如《五个南瓜窝子》,按照祖传规矩,大年三十团年饭后要按家里人数挖南瓜窝子,以祈求来年一家人幸福大团圆。在爹因病去世后,娘随“我”来城里居住,竟在阳台的小花盆中点种南瓜子。这种民间习俗也许是一种迷信,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亲情的传承与弘扬。如《娘的结婚照》,娘在爹过世不到半年时,却提出要翻拍旧照片为时尚婚纱照,其目的原为娘死后要将结婚照放入寿木中去与爹相厮守。这种纯真朴实的情感,借助于“我”的误解与内疚的心理活动间接地表达出来,虽然有几分心酸的意味,但老人们那份执着、虔诚、忠贞、伟大的爱情坚守却感天动地,撼人心魄!又如《俺娘今天也生日》,菊花16岁在舅舅家的餐馆打工,一对母女进餐却是女儿为母亲生日用奖学金买桂花鱼。面对她们差钱的窘态,菊花了解情况后主动请吃并用自己的工资抵支,因为她想起了已去世亲娘的生日也是今天。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通过一个少女的情感演绎,得到了真实而细腻的再现。此外,作者的“清河笔记”人物系列,都是以家乡的人事为蓝本进行创作,既是对农民特定时代生存状态的历史追忆,也是为底层小人物的精神困惑与抗争留下可资借鉴的人文档案。他那信手拈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总带有泥土的气息与青草的芳香,在灵魂的村庄里,作者立足于汉江大平原的舞台,为读者塑造了一群鲜活灵动而又令人悲悯同情的小人物众生相。这种略带苦涩的咖啡味,虽难以入口下咽,却给人提神惊醒之功效。

时代印记的泡菜味,品咂中的酸辣。关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与教育,揭示社会转型期教育体制、理念、方法诸方面的滞后、困顿与矛盾,表现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者与被教育对象人生观价值观所受到的冲击、影响与嬗变,是作者小小说中主要题材与内容之一,也是该作品入选“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的理由之一。不过,这类作品大都以中小学生的视觉为切入点,在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时,一般以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疑惑为布局谋篇的基本线索和构思技巧,其切中时弊的力度与抚慰心灵的温度总给人一种品尝泡菜酸辣兼有的滋味。如《英雄》一文,作者借父子两人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壮举,对“英雄”的内涵给予了全新而含蓄的诠释。罗曼•罗兰曾说过:“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人。”按照传统思维理解,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勇于献身、令人钦佩的人。小说中的男人是一名部队连长,因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女人就带着英雄的遗腹子于“六一儿童节”这天回乡下看望爷爷。不料,在路上母子两人突遇一头野性发疯的犍牛。事后,女人在赞美儿子能临危不惧张开双臂保护一小女孩是“什么都不怕的英雄时”,九岁儿子却在哭声中说出三个字:“妈,我怕!”作者有意将父子两人的举动进行比较,既是暗示英雄精神和可贵品质的延续与传承,也是说明戴上“英雄”这顶桂冠并非以超凡脱俗的言行和心理为唯一标准。它告诉人们,小孩子本能的胆怯与小男人护卫弱者的天性并不矛盾,“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对人性的是非评判标准应理性对待。如《疏忽》和《再笨一点多好啊》两文,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学生成才评价标准和教育理念滞后僵化给学生带来心灵创伤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按照事先安排专点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江小慧自始至终举手却被老师视而不见而伤心痛哭。从此以后,“江小慧再也没有举过手,甚至她还落下一个毛病,一上公开课就莫名其妙地流泪,没来由地感到不舒服。”另外,在小学毕业典礼大会上,江小兰渴望获得进步奖的希望成了泡影后,她不禁发出无奈的感叹:“我要再笨一点多好啊!”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的任何一点疏忽、偏见、误解和冷漠,都会给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带来微妙的变化和隐形的伤痛,必须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列入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此外,还有《给自己一点伤害》中,赵小青为了给踩三轮、卖冷饮的父母做饭不小心把手指划伤,竟是为了“不让父母无视自己的存在”的愚拙与辛酸;《福气》中,八十四岁的老娘为了能让六个儿女吃上她包的水饺,割韭菜崴脚凌晨意外去世,透示出“娘老了,能拴住儿孙们的东西太少了”的一种凄苦与悲凉……总之,在进入新时代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传统观念在与时尚新潮的碰撞、交流、融汇、扬弃中,不断自审、适应、重塑、坚固着自己的精神高地和道德底线。因而,有人如大浪淘沙般或被裹挟、或被淹没、或披沙拣金——作者正是从中发现了一些时代的暗伤,品尝了酸甜苦辣的味道,并以小小说的形式记录下了个人的观察思考,比如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的问题,人才标准的评价机制问题,亲情之间隔阂与沟通问题,老年人的抚养和精神饥渴问题,诚信与欺诈的博弈问题,下岗自谋职业人员的人格尊严问题等等。其题材之广泛,社会责任意识之清醒,令人赞叹!

精神追寻的鲜奶味,滋润中的香甜。故事新编,旧瓶装新酒,借古讽今,在古典的芬芳中品味现代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小小说中的一种新尝试,给人鲜奶味的感觉。如《画蛇添足》、《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孔融让梨》等十几个成语典故新编,在原味的蕴含中翻出新义,借助于想象的翅膀让人物在古今时空隧道中穿越,让智慧的底蕴在故事情节的演绎中折射出理性的光芒。据说,《空城》一文多次转载后曾被某地收入7年级语文单元阅读试题,读之别有韵味。该文以孔明和司马懿两人的心理对话为线索,用12个小章节再现了当年空城计中剑拔弩张惊心动魄化险为夷的一幕。作者在文中似乎无意随大流赞美一番孔明的神机妙算大智若愚胸有成竹的胆识与气魄,而是走进并探究此时此景此险的孔明的内心世界,既刻画了孔明的临危不乱沉着机智的品质,又揭示了孔明面对困境的担忧与无奈,这种将神还原为人的写法令人叹服!此外,该文在剖析司马懿多疑谨慎性格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足智远虑:“我司马氏好不容易复出,若一旦擒了孔明,天下便无令魏主忌惮之人,魏主还留我在朝中作甚?”因此,“空城计”就在深知进退之策的双方合演了一段双簧,即双方都看透了双方,却又为自己选择了一条退路,在虚实真假的交织交战中,双方都展示了各自的英雄本色,两人皆是赢家,此解读又一次为人叹服!此外,还有《》一文,对汉高祖与妻妾嫔妃儿子之间的恩怨纠葛与爱情悲剧,也有精妙的描述与独到的理解。总之,从作者对历史题材的选择、把握、演绎、点化来看,他的尝试开拓了小小说创作的视野,其反弹琵琶的技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精神追寻的回归、呼唤与弘扬!

林清玄曾说过;“对于一个作家,文字就是最好的修行,文学就是最好的道场。”正权以小小说作品论证着自己在“道场”修行布道的成果与品位,除了以上所述的平民意识、悲悯情怀、时代记忆、批判精神等内容外,其作品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也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杂文风格和寓言笔调演绎小说的主题思想,让读者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回味。他主要采取反思与警示结合、反讽与暗示结合的方式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他的小人物系列素描,大都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其生存生活的困境和精神压抑内心挣扎的描述,一般以自嘲调侃暗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出人物的机智幽默感,在豪气、儒雅气、谐虐气中隐然有些火气、锐气、不平之气,如食客青睐于麻辣火锅,既辛辣刺激大汗淋漓,又大快朵颐痛快舒畅。如《再笨一点多好啊》、《解冻》、《幸福的鼻涕》、《修桥》、《蚂蚁搬家》、《关怀》等文,就是以小见大、理趣横生,对人生况味别样诠释的佳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嘲讽等杂文手法的运用,既是作者学理、见识、机趣的展示,也是一种文人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外化。揭示岁月的暗伤,展现生活的阴影,化解心灵的忧郁,走出精神的困境,不仅需要社会和他人的关注与疗救,更需要当事者自身以乐观的心态、坚挺的韧性、自嘲的灵性去微笑着面对人生——我想,这也许是正权小小说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吧!

以较质朴洗炼的文字语言表情达意,让读者透过其冷峭诙谐的外表感受到作者如虎贲般热血张扬的激情。如《恨》一文,作者以欲扬先抑的手法,描述了女儿与哑巴父亲之间的亲情矛盾与情感变化。女儿读书时“恨”父亲的耳光与凶狠,以致在同学面前不认其父,直到为能让女儿吃上油柿子父亲失足摔死山崖下,“她头上‘咚’的一声响,像挨了一闷棍,一串热泪滚了出来——爹啊,我恨你!”此时的“一闷棍”是女儿心灵的震撼与伤痛,“恨”是爱与悔悟的代名词。这种一语双关以虚衬实的语句在作者小小说中可随手拈来。此外,活用俗语谚语方言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与亲切自然的乡土气息,也是作者的语言特色之一。如《五个南瓜窝子》中,回乡下过年时妻恶狠狠地踢了白公鸡一脚,用刚学会的乡下话骂它:“想赶刀啊,信不信我剁了你!”而爹轻描淡写地补了句:“它可是妻妾成群的主儿,剁不得的!”看,方言中有幽默,拟人化表述中有讥讽,语句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还有《应聘》一文中,常天龙所引用的古语也恰到好处表达了主题:无仇不成父子,无冤不成夫妻;父母待儿万年长,儿对爹娘扁担长等等。总之,语句简洁纯净有回味,也是作者思维深刻与写作风格的必然反映。

“黑马”的出场已为我们读者展示了一段优雅潇洒的舞步,它所挥洒出来的文学味道已令读者着迷。但是,笔者以为,要使黑马的舞台更加辽阔壮美,必须在小小说创作中,题材还应更广泛些,人物形象的性格更多样化些,文本主题更深刻些,情节结构更曲折些,如此,将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期待与惊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5898/

黑马的舞步与文学的味道的评论 (共 2 条)

  • 伊若雪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