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殇逝

2011-03-16 22:08 作者:清风明月似我心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双峰/游延年

星期六的早晨,我蜷曲着身子,懒懒地躺在床上不想起来。那种掖着盖着还嫌冷的感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逝去,手也可以随意地探出被窝枕在脑后,舒适的滋味让人妙不可言。哦,天原来悄悄来临。微微地眯着眼睛,尽情地享受着这春的暖意。渐渐地,我又进入了迷糊的乡……

已沉默,心事向谁说。不肯回头,所有的都错过。别笑我懦弱,我始终不能猜透为何人生淡漠……”手机铃声将我从沉睡中唤醒,是乡镇的一位党委书记打来的。他告诉我,我们的老朋友、《娄底晚报》的记者曾迪清因患淋巴癌而去世。他是从《娄底日报》上看到的消息,遗憾得连送他一程的机会都没赶上。挂上手机,我被这噩耗震惊了许久,完全可以用“不敢相信”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

五年前深秋的一天,也是这位乡镇党委书记给我来电话,说有一个30多年未见面了的新化老乡很想见我。我有些茫然,因为离家毕竟有这么久了,所以一时确实想不起他是谁。书记又说,是《娄底晚报》的记者,正在他那儿采访呢。随即,他把手机递给了这位记者。我听到了对方有些嘶哑的声音:“延年,是我呢,曾迪清。中午来陪我吃饭好吗?”曾迪清?哦,曾迪清!呵呵,原来是和我一起屁股撸灰长大的伙伴。他是孩提时的邻居兄弟,住在我家的斜对面,大我一岁,小学中学都比我高一个年级。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后又在异地成家立业。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只记得他的个头比我小,还依稀想起他是乡村中学的老师和他妈是县茶叶公司的经理。

他乡遇故交,兴奋之情顿时溢于言表。我连忙放下手里的工作,要司机送我前往陪餐。推开餐馆包厢的门,曾迪清热情地握住了我的双手,然后对我又左看了看右看了看:“是书记告诉我你在这儿工作的,一晃就是30年啊!你长高了,发福了,戴着这金丝眼镜还蛮有文人气质的呢。”书记借势介绍说:“你老乡是我们县里的笔杆子咯!”他连连说:“知道,知道。延年三兄弟都是大学生,是我们街坊邻居的骄傲呢。”我仔细打量着眼前儿时的伙伴,只见他身材依然矮小瘦弱,黝黑的脸上留着没有修饰的胡须,缺乏油性的平头上白发多于黑发,眼睛一闪一闪地成为唯一动人的亮点,身穿着黑色的夹克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小老头儿。

在拉家常中我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离世,母亲年老多病,幸亏自己有份工作还能养家糊口。书记这时倒上了白酒,举杯过来:“为你们兄弟久别重逢,来干一杯!”曾迪清脑壳摇得象货郎鼓似的:“来不得,来不得,我是见酒就头晕。”我迷惑地看着他:“写文章的人不喝酒?”他“嘿嘿”地笑着:“李白的诗句是酒酿出来的,我的新闻是烟熏出来的,难成大器难成大器哦。”又见盛情难却,加之是老友重逢,他才不得不举起了酒杯,不过态度十分坚决:“我就这一杯,你们可以尽兴。来,我先干杯以表谢意!”杯酒言欢之后,他急着要回市里把稿件赶出来。我留他吃了晚饭再走,他说:“时间就是工钱,多写一篇就多一份稿费呢。”我是新闻人,自然知道稿酬制的含义,但没想到近50岁的他却是这么地敬业这么地执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之后的几年里,我们基本上没有谋面。但是,只要在《娄底晚报》上有“曾迪清”的名字,我就会留意这位老乡采写的文章。从《连体女婴要离心分肝10万元手术费愁煞父母》、《爬着上学的双胞胎姐妹;;》的报道中,我读懂了他对贫困家庭的仁爱;从《蹲着行走29年的苦命女》、《正月十五难相聚,希望家人平安》的通讯中,我读懂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救护车见死不救人道何在?》、《直击三福砖厂非法雇用童工黑幕》的爆料中,我读懂了他对记者职业的忠诚。当然,从这字里行间中,我更加读懂的还是他那颗与人为善嫉恶如仇的正直心灵

早春的温馨,再也不能煽动起我沉重的心情。冒着霏霏细,我来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搜索着“曾迪清”的信息,追忆着这位故友的印记。

最后一次见到曾迪清,是在去年的年初。当时,我和同事在娄底出差,晚上在一家新化人开办的狗肉馆就餐时与他邂逅。兄弟俩再次相逢,谈了很久。他说他很爱记者这份职业,尽管因为年龄偏大而只能当报社的一个临聘记者,既没有编制和待遇,也没有劳保和医保,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只要能为民呼喊而奋笔疾书就一生无悔了。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为新闻事业奔波了几十年的他,竟然还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草根记者。分手时,他执意要给我买单。还说,到了娄底就应该吃他的,不然就是看不起他。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我无法再坚持己见,只好说那来双峰就吃我的吧。谁知,我的这个愿望如今却成为了一个不能弥补的遗憾。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其实曾迪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为了维持生计,他工作起来总是进入了忘我的境地。贫病人家里、洪峰巨浪前、街头巷尾内、烈日暴雨中……只要哪里打来热线电话,哪里就会有他削瘦的身影。在城区内跑新闻时,连单车都没买的他全靠双腿奔忙;下乡采访时单位不能报销车费,他就搭便车或者挤公交车。虽然囊中羞涩,但当遇上生活比他更加困难的人需要救济时他总会倾囊相助。新化县水车镇完全中学12岁的山村女娃罗欣欣边上学边照顾瘫痪父亲的感人事迹,在当地成为了美谈。他翻山越岭来到这个小山村采访时,被现场人们的捐款激情深深地感染着,并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500元的生活费捐献了出来。回家后,他在新闻稿件中这样写道:“点点滴滴皆是爱。也许,这只是并不起眼的50元、100元,但它却是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在传递爱心、一片片饱含美德的情在传承美德。”

细雨在无声地洗涤着人世间的尘埃,鹅绒色的新芽从枝头悄然地显露了出来。我透过窗台,看着这充满活力的新生,曾迪清那张清瘦但很刚毅的颜容立刻凸现在了我的脑海,并且是那样地清晰分明、那样地富有立体感。“春风又绿岸江边。雨翩翩,意绵绵。思君心切,噩耗竟飘传。夙愿幽怀成梦呓,人不见,泪如泉。”我吟哦着即兴填写的《江城子春思》,思念着英年早逝的昔时故友,不禁泪流满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3186/

殇逝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