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名人造汉字

2018-08-16 10:29 作者:陈宣章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名人造汉字

陈宣章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

传说仓颉造汉字。《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兽蹄遮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因此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但是,传说仓颉也有造错的字:1.姦。他说:“三个女子到一块。叽叽咕咕,神色诡密,肯定是说些淫乱之事,’故尔三女为姦。”其实,“三个女子都是女子,到一块亲密得抱成一团,那叫好,不是姦。”2.好。他说:“一女一子结为百年,互敬互,互相帮助,故尔女子相配为好。”其实,“一子一女到一块,眉来眼去,拉拉扯扯,常常发生那个事,人们不称赞,还骂哩,因此,子女相配应为姦,不是好。”3.出。他说:“一山在另一山上头,这叫山外有山,应为出。”其实,“两山想压,连地都想压垮,那不叫出,而叫重。”4.重。他说:“千里远行,越走越累,即使手里拿一根鸡毛,也感到份量不小,故此千里应为重。”其实,“千里之行,离家离村,应该为出,而不应为重。”5.矮和射。他说:“矢是箭,委是一个人侧身拉弓的姿态,拉弓射箭时身子蹲下去,故日‘矮’。身子蹲得越矮,放出的箭越有力,因此把寸、身两字合在一起,就是‘射’。”其实,“寸身两字合起来就是‘矮’字;而侧身拉弓射箭应为‘射’字。”6.鱼和牛。为什么鱼有四条腿,而牛却没四条腿?据说,仓颉为此去向黄帝检讨,并请黄帝发旨把错字纠正过来。黄帝说:“字是代号,你已经那样教了,就让它那样向下传吧!不需要再纠正了。”但是,他的学生后来到高丽国去教字,十分认真地把姦字和好字纠正了(明•张自烈《正字通》)。而其他错字就将错就错,一直错到今天。

但是,汉字实际上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中国考古界发现比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七千年前的 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还有五千多年前的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墟的水书。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汉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公元前1300年,商朝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稍后出现的钟鼎文虽有字数增加,形体并无大的变化。周朝因疆域广阔、诸侯割据,汉字开始出现诸侯国之间文字异形,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情况更重。秦始皇统一后,令丞相李斯等整理统一文字,以秦国大篆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又依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东汉末期,楷书出现,至唐朝楷化为正楷是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至此,汉字演化已臻完善。而且,东汉时出现第一部书法专著《草书势》。汉字经几千年演变,形成“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所以从整体看,汉字是历史产物。但是,还有两种情况:1.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2.中国历史上有名人造字。

一.秦始皇造字、改字:嬴政统一全国,国号“秦”。当时“秦”写成“琹”(现在“琹”作“琴”的繁体字)。嬴政认为“琹”字不祥:天无二日,国无二王,于是想创一字来替代。他问百官:“从古到今,谁的功绩最大,史书上可曾记载?”有人答:“自开天辟地以来,古人的是非功过,都记在《春秋》一书里。”嬴政:“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两字各一半,合成‘秦’字作为国号,象征秦朝永固。”众皆赞叹,称其功绩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这样,“始皇帝”这个称呼和“秦”字就诞生了。后人非议“秦”字:“秦取春秋各半,‘春’无日、‘秋’无火,实不吉。”果不其然,秦朝二世而亡,永固何从谈起?

秦始皇还亲自改过一个“辠”字:上面“自”是象形字,本义是鼻子;下面“辛”是象形字,本义是刀。“辠”本义为刀割鼻子,引申为“惩罚”、“行刑”、“罪恶”等,是“罪”的本字。《说文》对“罪”的解释:“罪,捕鱼竹网。”秦始皇发现:“皇”上面的“白”与“辠”上面的“自”相似,对皇族是不吉祥征兆,因而,秦始皇改“辠”为“罪”。如今, “皋”只作“罪”的繁体字偶尔在字典、词典上露脸。

二.武则天造新字:

据历史记载,武则天一共造19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等。比如“人”字,武则天改为“一”下面加个“生” 字,人就是“一生”;“地”字,武则天认为不够大气,便改为“埊”字。“国”字改的最复杂,先改为“口”中“武”字,以彰显自己的独尊地位。有人说“武在口中犹如‘囚武’,不好”,于是又改为“口”中“八方”。武则天所造的字,因为以繁代简,违背文字发展规律,又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被逐渐淘汰了。只有这个“曌”字,现在各个词典都有收录,是武则天造字里流传最广的一个。武则天称帝改名造“曌”字作为她的名字。《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宋•郭忠恕《配觿》:“天后以曌代照。”表示日月当空,光明正大之意。武则天还作诗:“日月当空曌,则天长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间我最傲。”

武则天所改字体,恢复古体的为“天、日、年、正、授、国、地、星”,新造的为“载、初、证、圣、照、君、人、臣、月”。有意思的是,武则天造字中唯一留下来能在字典中找到的,只有曌字,其他都是“死字”。有人在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1193块唐代志石中,发现154块武周时期志石。在这些志石中查找出18个武则天造的字,加上她的名字“曌”,正好19字。武则天一生究竟造了多少汉字?史书记载,有19个;但目前为止,专家已发现21个。

三.隋文帝造“隋”字:杨坚原为“隨国公”。他嫌隨字的“之”有逃跑、不稳定之意,于是去“走之”而造“隋”字作国号。

四.朱元璋改字、词:1385年,明朝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东窗事发,贪污税粮及鱼盐等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和全国秋粮实征的总数几乎持平!朱元璋大怒处死郭桓等案犯上万人,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把记载数字“十百千”改为“佰仟”。注:原借用陌(百)、阡(千),在实践中演变成了佰、仟。“阡陌”仍作“道路”解。朱元璋不仅改字、借字,还改词。“原来”一词历来写作“元来”。朱元璋觉得有“元朝卷土重来”之意,改为“原来”。

五.王安石造“囍”字:据说王安石23岁赴京赶考, 路经马家镇马员外家,见大门外挂一盏走马灯。门楹上贴着对联的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觉得上联出句很好,称赞“好对!”马家门丁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很容易对”,即去禀告员外。员外出来想见这位后生,不料王安石已离去。因为王安石一时半会对不出下联,就匆匆赶往京城。

考场上,王安石游刃有余,锦绣文章一气呵成。主考官想临场考王安石应对能力,指着厅前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眼前一亮,即用马员外家门前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主考官赞叹不已。

返乡经马员外家,王安石借主考官出的对联,十分吻合贴切。原来,对联是马员外为择婿而出,立即唤出女儿与王安石相见。数天后,王安石与马家小姐闪婚。新郎新娘拜天地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突然有差人来报,王安石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一日之内双喜临门,王安石趁酒兴连写两个“喜”字贴在门上。从此,囍字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六.茶圣陆羽造“茶”字:《花经浅释》记载:我国历史文献中,唐以前代表“茶”的字有“荼”、“檟”、“茗”等字。陆羽著《茶经》时,认为有统一的必要,独出心裁地将“荼”字减去一横成为“茶”字专指茶。足见“茶”、“荼”两字,音义迥然,只是形似罢了

七.鲁迅造“猹”字:鲁迅《故乡》中写到少年闰土用钢叉去刺偷瓜小动物“猹(cha)”。鲁迅1929.5.4.给舒新城信中解释:“‘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猹已收入辞书。猹: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八.夏衍造“搞”“垮”两字:1930-1941年夏衍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深感一些口语无字可用,于是根据实际需要造了“搞”“垮”两字。这两个字在《康熙字典》里也查不到。胡逾之曾问夏衍,这两个字是不是他创造的?夏衍作了肯定答复,是根据需要在报上试用的。后来,这两个字成为出现频繁的常用字,收入字典。

九.齐白石造“烤”字:据邓拓《燕山话》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北京宣武门一家闻名遐迩的“清真烤肉宛”,招牌是齐白石所题。齐白石题写时,查几部辞书,未有确切的字。后来白石想,烤肉要用火,那就火字旁加上“考”字,取其音义。于是齐白石挥毫题写“清真烤肉宛”五字,并在和署名之间夹注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因“烤”字造得有理,被广泛使用,尔后各种字典都收录 “烤”字。

十.刘半农造“她”“它”字:刘半农写诗歌,采民歌,还精心研究语言学。鲁迅回忆刘半农时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中国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没有男女区分。“五四”运动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她字的研究》,提出“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并最终为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称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确定代词而被广泛运用。

其实,汉字随着人类文化活动,由少变多,不断丰富发展,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大多数汉字的创造并没有明确记载,一般先有口语,后有文字,用的人多了,就流传下去,不用或少用的字“退化”淘汰。甲骨文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识别的约2500多字;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1994年出版《中华字海》收入个汉字,而已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的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个。这种文字演变,历史悠久而数量庞大,所以,大多数汉字何时由何人创造,就难以查清。

据说,清•乾隆帝一次微服出行,看见墙上写着“此路不通”四字,便对旁边正在玩耍的小孩说:“好孩子,你读过书吗?把这四个字念给我听听。”一个小孩答:“我刚读完《论语》。这四个字,下面三个字我认得,只有头一个字,《论语》里没有,所以我不认得。” 乾隆听后不相信,回去一查,果然如此。原来,《论语》里不用“此”字,而用“斯”字。这就说明写《论语》那个时候还没有“此”字。那么,“此”字由谁创造的呢?

在古代,人们不了解汉字产生的过程,认为文字是太古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还流传这样的神话:仓颉有四只眼睛。他看到鸟兽足迹受启发而造起字来。造字时,吓得群鬼夜哭,老天也降下粟粒来。其实,汉字就是因为需要而被创造。例如:化学元素的中文名就被不断创造。可是没有记载具体的创造者。有些汉字记录了创造者,所占比率极低。例如:古无“龑”字。“龑”(yǎn)是五代•南汉国君刘岩(名龚)为自己名字硬造的字,字义为《周易》“飞龙在天”之意。后来,“龑”在古文中指天空中飞的鸟兽,因古人对龙的崇敬和对这种鸟的敬意,因此称这种鸟为“龑”,即飞天之龙。现在简体字为“䶮”。

汉语还有许多外来语、译名,一开始一字有多种,后来统一规范。但是谁来统一规范并不记录。2018.8.16.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zvwskqf.html

中国名人造汉字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