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先进篇·孔子谈治国理政

2018-07-27 17:02 作者:江峰十八弯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用一字来概括,那就是“礼”。《论语·先进篇》孔子基本围绕“礼”进行说事。我们现将《先进篇》到过来读,从孔子与弟子言志开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先分析这篇短文,孔子与弟子围座在一起,讨论一个什么话题呢,简单地说,就是“言志”。孔子一出场,便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翻译过来:“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接着,孔子抛出了话题,“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气氛变得很轻松、活跃。

子路很直爽, 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为何笑?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但这笑,是善意的,暗示了孔子的批评,也顾及了子路的自尊,体现了孔子做人的大度和精细。

接着冉有述志,“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冉有说。冉有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三个是公西华。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孔子问他,他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官。”

最后孔子问到了曾皙,曾皙,名点,字子晳。曾皙在弹瑟,他“铿”的一声,停下了手中的瑟后,站了起来,表明了自己与他们不一样的理想。孔子鼓励他,“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但也指出冉有没有将自己想治理的地方上升为国家,感到遗憾。所以孔子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对公西华,更是直接地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明确公西华的才德,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

再来看孔子对先当官还是先学礼的看法。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生来就有爵禄,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是孔子无法改变的。但在选人用人上,只有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可以可以决定录用的,孔子主张选用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的没有爵禄的平民。孔子在这里讲“野人”,与后面的话联系起来,我认为没有什么贬意,分析当时在朝为官称为“君子”,未为官的人称“野人”。这个词延伸到今天,还有“朝野”之称。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还是进步的,而且在今天还有借鉴作用。

孔子的主张在学生子路那里受到抵触,孔子当时很生气,骂子路为“恶夫佞者”,也就是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我们看这段对话: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当季氏宰的时候,想安排子羔去当费地宰官。孔子直接了当告诉子路,“你这是害人子弟”。子路这人直就直在讲话不考虑对象,也很冲,说,“那个地方有民众,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这等于是将孔子的军,与孔子的主张背道而驰。因为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仕是出来做官,你学成了,才能够出来做官。如果没有学好,就上任去做宰官,去治理,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由于德行学问不足,做事容易误事。即使可能没做错事,但是毕竟是太年轻了,学问根柢差,一下子坐上了高位,就会生傲慢心。坐在那个位置上,就以为自己真正够资格了,自己德行、学位能配得上这个位置了,实际上是德不配位,学也不配位。结果傲慢心起来了,往往就不肯再学了,那也是害了自己,所以孔子在这里讲是贼人之子。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还体现在节俭办丧事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礼的第三主张,就是要“事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事人,就是对君尽忠,对父辈尽

礼的第四个主张,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他在《中庸》说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之所以成为大圣,就是以中道教化百姓。

礼的第五个主张,不帮不义之人,不做不义之事。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鲁国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百姓。所以孔子当时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在学礼的过程中,孔子主张要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在礼的运用上,我们学会辨别人。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zsjskqf.html

先进篇·孔子谈治国理政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