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苴却花开

2019-04-29 13:04 作者:子愚雅趣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斗室里只听到毛笔在宣纸上运动的声音,砚墨不时皱出一行行唐诗宋词。

她原本去非洲坦桑尼亚做公益,突然间失去了联系,煎熬许久,连都祈祷远离“光荣”。前些天突然来电,说是在大凉山,她辅导了十个山里娃,还是公益事业。

我说,太好啦,不要远涉重洋了,回归故里,报效乡梓也算是仁。

原本我俩大学都是读的汉语言文学,同班同桌,研究生她却报了人类学。不知她怎么后来鼓捣上国际公益组织去非洲兜了一圈。还好我们又视频了。

她的爷爷是老“三线”,父亲娶了个彝族姑娘,他家便在攀枝花扎了根。

我们是朋友,或许正在往“那”条路上走。大学毕业我考了公务员,在省会城市机关当差,也算是“996”工作者,但书法好却没有撂下,天天划几笔,也算是消遣。她从家乡给寄来方砚台,准确说是水草黄膘质地,雕刻精美:山水廊亭,古刹明月;湖海泛舟,翁吟骚阙,意境悠远,绵绵不绝。每当闲暇,我便对着这“尤物”发呆,思绪翩然远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前年十一长假,我约了几个好友自驾到泸沽湖去。从成都、雅安、西昌,特意在攀枝花宿了一休,提议去看看

迤沙拉彝族村。该村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彝族村寨,面积34平方公里,2000多口人。迤沙拉为彝语读音,迤,意为水;沙,是洒或漏;拉则是下去;连接起来是“水漏下去的地方”。实际上古时候,这里是苴却之地。“苴却”也是彝音。此地盛产一种苴却石,三国时诸葛亮渡泸水南征,发现此石花纹丰富、莹润细密,腻而不滑,涩不滞笔、滑不拒墨,宜刀宜砚。至宋砚誉盛名。清宣统二年(1910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选,名震中外。

其实,其时我意不在石,她说过这里是她的老家。我便借道寻觅对她的牵念。但同行的好友谁也不知。山高路远,简屋陋瓦,荒凉与贫瘠同在,没有想到这穷乡僻壤还出了大学生。后来过仁和、永胜、宁蒗到泸沽湖,一路感慨“老少边”,天道不平,济而光明!

万万没想到本应被济的迤沙拉倒出了个公益善者。她告诉我她辅导的十个山里娃学习费用全是她的善款。我纳闷她非体质内人,用什么供给?她说:“这你就不明白吗,靠山吃山,我采苴却石办起了苴却砚作坊,我网联黄山的砚雕自愿者来此培训技术人才,再网销产品,事业做的大着呢!”

前些天,朋友的女战友从攀枝花来让我陪客,席间拉扯上苴却文化,那个女战友滔滔不绝。说苴却砚以丰富的膘、眼、线、纹等特征冠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临洮的洮砚、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四大名砚”之首,誉“中国彩砚”。历史名坑主要有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平地坑位于苴却石矿脉中段,据传古人在此采石,先把麻绳系在身上,由陡峭的崖口逐步下移,一直移到数十米处,才能到达坑口。平地坑以膘石为其特色,主出绿色膘石,罕见、名贵的绝晶青花、绿萝玉主出在这里。大宝哨坑又称上岩,是历史上的著名老坑,以出产石眼为主,石眼心睛明晰、色泽碧翠、晕色纯美。花棚子坑也称下岩石,或水岩石。料色偏紫,略重于平地坑与大宝哨坑。其石质细腻、滋润。 主出鳝鱼黄、绿膘、黄膘、青花、玉带、金线、银线、罗纹等石。但由于紧邻金沙江,江水涨落无常,故采石极为困难。

我疑问朋友的战友是否文化业者,她说她家就是花棚子的,原来和我的那个朋友是老乡。

这位朋友说;“如今苴却变了,老百姓也知道发展旅游文化经济。攀枝花市区原来只是上、下坝村,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成名。”

我赞叹;“你们都是花啦!”她说:“是!我们攀上了什么?改革开放!”

事后,我把所闻向她倾诉,她说; “你来吧!‘偷袭’不算,再来我领你看看那‘三坑’,自己动手雕方‘我侬’砚,亲笔写上管道昇那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我在宣纸上泼墨一行行文字,斗室里唯闻笔纸“俏语”。我知道,她就在我身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yiypkqf.html

苴却花开的评论 (共 3 条)

  • 玲子
  • 心静如水
  • 听雨轩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