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贞观之治”是谁的功劳?

2018-09-24 14:31 作者:陈宣章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贞观之治”是谁的功劳?

陈宣章

中国皇帝排行榜上,唐太宗一直占据首位。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新觉罗•玄烨:“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剑桥中国隋唐史》:“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但“史学界”却有另一种声音。一本调侃的“史书”《唐朝绝对很邪乎》说:“贞观之治”只不过是一个骗局。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有对立的两种观点并不可怕,应该允许“百家争鸣”。

骗局派的理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隋文帝杨坚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杨坚结束了中国东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重回大一统局面。隋文帝精心治理,迅速强大繁荣,还使隋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

杨坚登基初,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604年登基时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超5000万。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很恐怖:百姓几乎被赶尽杀绝,余下人口不足隋开皇年间的1/10。而唐太宗驾崩时才380万户,国力差距可想而见。约到唐玄宗时,人口才达890万户。隋开皇九年(589)已垦田地1944万顷。隋炀帝继位,为实现“超越秦皇汉武,成为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年号“大业”。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而唐玄宗天宝14年已垦田地仅1430万顷。隋朝时各地修建粮仓,著名者为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超百万石。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亡20年,而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洛阳发现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粮窖还留有已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隋朝繁荣还体现在拯救汉文化上。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混战,焚毁、遗失大半。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朝藏书量为中国历代最多,曾经达到37万卷,7.7万多类图书。隋朝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设立之初确实提拔了不少有用人才,同时也为后来官员选拔任用提供借鉴。

隋王朝仅38年,在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超过以往任何王朝;军队歼灭或重创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拖延阻止异族侵略,为盛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朝行政管辖制度、丰厚物质积累、对文化的拯救、科举制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义仓的创立……是子孙后代的财富。隋王朝繁荣给后世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有的史学家认为:为了抬高李世民的大唐盛世,把隋炀帝贬低了。

《资治通鉴》记载一段对话。唐高宗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高履行答:“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高履行答:“380万户。”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高履行答:“反正也差不了多少。”李治有点醒过神来:“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高履行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半天,又问:“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高履行答:“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这就是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有人说:退一万步说,就算贞观年间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这就意味着,隋朝已为唐太宗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有的史学家认为:1.隋唐更替,战争使人口减少2千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2.隋文帝开创科举和隋炀帝开创大运河促成“贞观之治”的产生。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对隋唐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促进作用。千余年来,大运河一直是全国经济价值最高的黄金水道,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实现的奇迹。开创大运河,功在千秋。3.隋朝曾是非常强盛的国家,其富裕程度连辉煌的唐朝要花一百多年时间才能全面超越。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元•马端临《献文通考》: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 莫如隋。”

所以,“史学家”揭示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李世民之功派的理由

一.贞观朝(627-649年)的强盛超过“开皇之治”,是以往任何王朝无法比拟的。

1.政治比较清明。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2.经济发展较快。贞观年间,李世民劝课农桑,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生产和生活环境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民丰物阜,国泰民安。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经济发展。还“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贞观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时期,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使商业经济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商业城市兴起。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3.国力逐步加强。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朝国际威望达到顶峰,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李世民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4.社会空前安定。贞观时期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无怨气。所以社会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全国判处死刑犯仅29人。632年,死刑犯290人。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290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5.帝范教子: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教戒太子李治,总结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告诫李治:“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6.发展文化遗产。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图书馆和藏书,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使汉族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7.国界空前开放。唐朝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首都长安是世界性大都会。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以上。

8.王朝没有贪污。贞观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不用残酷刑罚来警告贪污,主要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

9.三省职权划分:中国君主专制体制是权力高度集中,极大限制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贞观朝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最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防止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853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贞观二年(628)仅290户人口,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达到380万户。正因为贞观朝的基础,武则天才能“政启开元”,从而奠定开元盛的富庶世。有杜甫《忆昔二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为证。

驳斥骗局派

隋炀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唐朝应运而建,开启新的盛世,使大唐成为世界文明的大国。

前面所述,“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亡20年,而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很多人将这条记载解读为隋朝的西京府库储备充足,一直用到了贞观年间。但实际上,早在隋朝大业年间,府库就已靡费一空。《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十二年(616),“四海糜沸,食无仓凛,唯资野掠,常苦不给。”为解决粮食问题,李密发兵攻克隋朝兴洛仓、洛东仓,“开仓恣民所取”,当时盘踞东都的王世充也因缺粮来夺取这两处粮仓,多年的拉锯战,最终导致粮食耗尽。再看唐军情况,《旧唐书》记载,李渊进入西京长安,“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可见,此时隋朝留下的府库早已空虚。贞观二年时,尚书左丞戴胄也曾说:“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并建议在各地设立义仓,储存粮食。

那为什么马周说西京府库一直用到了贞观年间呢?因为唐朝一直在往府库中储备粮食。《通典》说的很明确:“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

所以,“贞观之治是靠隋朝余粮养出的盛世”才是真正的骗局。贞观之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是什么让李世民做出如此大的业绩呢?除了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外,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心系国家和百姓。李世民确实是个好皇帝。

当然,李世民也有负面评价(见陈宣章《唐太宗的两面性》2018.5.5.《中国散文网》)。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李世民成为一代明君的美誉。2018.9.2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yisskqf.html

“贞观之治”是谁的功劳?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