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熹五次造访大罗岩

2018-06-19 15:21 作者:木谓之华  | 1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八闽中南部高高隆起的戴云山脉,雄伟挺拔,气势磅礴,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脉的主峰戴云山,沿西北方向延伸出一支百十里的山脊,从德化上涌连绵起伏伸展到闽中大田,其中有名声显赫的九仙山,它连接着大罗山、龙母山,群山逶迤,跌宕起伏,最后一头扎进碧波荡漾的均溪河潭中,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八闽大地中南部,不知疲倦地汲取均溪河水,孕育着周身的草木葱茏。

戴云山脉西侧的大罗山,主峰海拔高达1000米,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屹立在龙母山身后,守护着龙母山下的村庄——高才坂。据说,从前有一位资深地理先生,将此地喻为仙人撒网,是风水宝地。大罗山喻为仙人,一张鱼网撒了出去,形成环形网状的龙母山,悠悠的均溪河水环绕山下的高才坂而过,村头和村尾各有一个河心岛,就像两条逆流而上搏击风浪的大鲤鱼,始终伴随着高才坂的村前村后不离不弃,仿佛为高才坂保驾护航。

大罗山上有座大罗岩,修建于宋代。从中原迁徙到闽中高才坂的刘氏先人,保留着中原的许多传统和习俗,其中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儒家道德教化,重视人们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于是,在大罗山上修建了大罗岩寺和芝山书院。大罗岩寺接纳八方信徒和香客,祈福风调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芝山书院开门讲学,广纳贤才,四方学子,慕名而至,门庭兴旺,名播遐迩。据《大田县志》记载:“有大罗岩者,宋时朱子尝游于此。生其地者,被服先贤之化,家礼乐而户诗书。故文章节义,科第宦游,后先辉映。”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多次造访高才坂大罗岩,到芝山书院讲学,更新了书院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将大罗岩推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从此,大罗岩“在诵禅念经和琅琅书声的融汇中倡导着一种文化的方向”(引自颜良重先生的《水到高才坂》)。

宋代,高才坂属尤溪县三十都大田里,与朱熹出生地尤溪是同一县邑。朱熹十四岁父亲临终前,把家事托付给崇安五夫里的刘子羽,学业托付给品行高洁、超世脱俗的饱学硕儒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好友,这四人都是理学名家,却都热衷于佛学。少年朱熹得到三位大师的悉心教诲和朱熹孜孜不倦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和理学思想,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大师们高洁情操的熏陶。出类拔萃的朱熹于绍兴十八年四月中王佐榜进士。绍兴二十一年三月,22岁的朱熹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被任命为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年),时年24岁的朱熹赴泉州同安主簿任,途经南剑州问学于父亲好友延平先生李侗(愿中)。在与李愿中的对晤后,李愿中当即对朱熹早年所学提出批评:“汝凭地悬空理会得许多,而面对事欲又理会不得”,并以儒家朴实之理直破其弊:“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年轻气盛、自视甚高的朱熹初闻时颇不为然。但朱熹赴同安主簿任职之后,反复思及李愿中先生体道真灼的教诲,咀嚼那些闪现灵光的智慧,李愿中的儒学理论慢慢地渗透到朱熹的思想深处,由此,朱熹在思想上从驳杂、释道逐渐转向儒学的轨道,这无疑是深受李愿中对他的影响,才有此后多次到延平访李愿中问学的故事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三月,28岁的朱熹还同安主簿等候接任者。由崇安南下走闽中近道,经延平、尤溪口、高才坂、安溪、抵同安。途经高才坂时,慕名登大罗山造访大罗岩,拜会大罗岩寺主持智善和尚,与芝山书院友人诸生读书讲学,极力传授其同安主簿“兼领学事”的做法和体会,要诸生习古人“日不倦,而竟尺寸之阴”,仿效“君子之学,以诚其身,非特为观听之美而已”,能“使学者有成材,而庠序有实用”,更新了书院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在游历大罗山时,作《题大罗岩二首》,记录了朱熹观赏大罗岩景色时的内心感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

病躯若得长无事,服成时岁一来。

巾屦翛然一钵囊,何妨且住赞公房。

却嫌宴坐观心处,不奈檐花抵死香。

第一首写阳春三月大罗山风光秀丽,美景难裁,暗指先生对诸生循循善诱的教诲宛如春光无限,难于裁剪。把芝山书院比拟为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们在山东曲阜郊外吟咏赋志的舞雩台,表达了诸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有长进的愉快心情,他更希望每年春天都能来此地讲学。第二首写朱熹无意仕途,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住着简陋的僧房,潜心钻研儒学,却因自身的才学不到火候,仍然受到外界物质的干扰,难以收摄心性。这是朱熹第一次造访高才坂大罗岩。

同年十月,同安主簿接任者不至,朱熹以四考秩满罢归。滞留泉州万如居士李缜宅中,至十二月中旬离开泉州归家,在北归崇安时,朱熹再次抄闽中近道,由安溪经高才坂入延平。到达高才坂再次登上大罗山,造访大罗岩寺住持和芝山书院友人,时至寒岁末,大罗山上的冬景与年初去时的春光大为不同,岩寺四周的竹林在寒风中摇曳,山间松涛阵阵,空气更加清新,景色更加宜人,让人心旷神怡,于是提笔题写下“寒竹风松”四个大字。回想离开同安经安溪到高才坂大罗山,归途一路翻山越岭、鞍马劳顿,胸中感慨,作诗一首:

驱车陟连冈,振辔出林莽。

雾露晓方除,日照川如掌。

行行遵曲岸,水石穷游赏。

地偏寒筱多,涧激淙流响。

祗役未忘倦,精神渐萧爽。

感兹怀故山,何日脱征鞅?

朱熹宿大罗岩,与岩寺和芝山书院友人谈释论儒。数日后由高才坂乘船顺尤溪抵尤溪口,再北上崇安。这是朱熹第二次造访高才坂大罗岩。

淳熙十年癸卯(1183)十月,时年54岁的朱熹南下泉州吊唁诗友傅自得,仍选择走闽中近道,经延平、尤溪口、高才坂、永春,下旬至泉州。26年后第三次到高才坂造访大罗岩,之后到永春与陈知柔追游莲华峰、九日山、凉峰、凤凰山、云台山,多有诗韵。十二月从泉州经福州逆闽江北归。

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年)三月,其永春好友陈知柔卒。55岁的朱熹到永春吊唁,作《祭陈休斋文》(见于《朱文公文集•卷87》)。往返途经闽中高才坂,夜均宿大罗岩。是朱熹第四次、第五次造访大罗岩。

清代台湾彰化县著名修史、儒学训导林虎榜《大罗岩记》云:“诸生有以大罗岩告者曰:紫阳朱夫子所信宿处也。紫阳主簿同安,来访愿中李先生,风雨所阻,借栖此地,爱其山水之佳丽,嗣是往来憩焉。世所传‘寒竹风松’四大字于此岩书之也。”

民国《大田县志》载:“熹主簿同安,访李愿中于延平,往来此地,常宿大罗岩。”诸多资料表明,朱熹从泉州府同安往来崇安时,五次造访高才坂,夜均宿于大罗岩。

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在大田县境内,能有一代巨儒理学大师朱熹的五次造访,这是大罗岩的幸事,是高才坂的幸事,是大田人的幸事。

(福建大田:刘明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xxqskqf.html

朱熹五次造访大罗岩的评论 (共 1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