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几幅对联

2018-07-12 17:22 作者:床前明月光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李文旺 2018年7月11日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

在我国,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

在中国历次的考试中,早至隋朝兴起科举考试的时候,晚至民国时候的国文考试,对联不但是考察学生文学素养和应变能力独特的方式,而且是考核语文水平的一中主要手段。因为对联不但要求词性相配,字数相同,而且大体还必须说得通,有时候是十分难的语文技术,类似于“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华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都属于千古绝对,这些对联更是让人们绞尽脑汁都难以想出下联,而一旦想出,又是如何地让人们欣喜若狂。

我今年五十四岁,热对联应该是四十年前就开始了,也就是说,我十四岁就开始喜欢对对联。那时候,正是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前几年,我一个少年,常常和成年人一起下田劳动,特别是诸如耘禾等等轻松的劳动的时候,我的那些长辈们就会出一些对联甚至是奥数题目让我们这些少年做,奥数我不感兴趣,但是,对联我是非常感兴趣的。记得最早的对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他们知道我读书不错,所以会拿出这么复杂的对联来考我们。我一边耘禾,一边想,其实,大脑的运动比手中的耘禾工具不知道要快多少,但是,我还是想不出理想的对联,想出的只是一些不太合乎要求的下联。于是,大人们看着我绞尽脑汁的样子,感到既好笑又好玩,当然还有些不忍心,最后,他们就把答案告诉我,说:“记住了,下联是 因火生烟夕夕多”,听了答案,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恨自己没有先想出来。后来,到了十七八岁,我家的对联及基本上是我自己创作的,虽然我很少拿毛笔,书法不太好,但是大人们看到我独特的对联,还是满是高兴的表情的。

下面,我把我最近几年写的对联介绍如下:其一是鱼米乡里鱼米香。因为故乡在美丽的鄱阳湖平原,后来离开家乡之后,也许正是因为离家人更觉得家乡的可亲可爱,所以有了那个鱼米乡里鱼米香,我自己想了五年,才想出一个下联:水稻田中水稻甜。而且我自己也对这个下联很满意。2005年,我正是四十周岁的年份,想起自己一家三口(除了故乡的父母之外)居然三个人都是姓李的,所以,后来,我马上写了“全家三人都姓李”,这个对联倒是没有想多久,大概就是三天,我突然想起了四季如春这个句子,于是就有了“全家三人都姓李,一年四季都是春”的对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18年5月份,除了游泳就是看了一些对联书籍,突然看到一副对联为“故宫品茶,一口两口三口”的对联,我自然觉得这幅对联不容小觑,因为这个数量词和意思同时能够达到要求而又通顺的,实在是不容易的,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发誓要对出来,花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我想出了下联:冰河点香,两点三点四点。因为在冰河里点香,温度太低,不敢靠近看,所以看的很模糊,自然会出现看不清楚,以至于到底是两点还是三点四点的火烛明亮都看不真切,这副对联其实我是非常满意的,甚至比标准答案都满意。因为那个标准答案丁香惹人,百头千头万头虽然工整,但是,意义上不如我这个通顺。

后来,我又对了一副对联,是烟锁池塘柳。为了这时候,要是百度一下,依托互联网,应该很容易就得出答案,我为了写出特色,坚持不看答案。终于,我写出了下联:铁烙海地树。对出以后,我在翻答案,不客气地说,我对下的不会比答案差,因为标准答案中的海城虽然也有三点水旁和土字旁,但是,海地是一个国家,而海城只是一个城市,当然是不可同意而语的。自然是知道海地的多,知道海城的少。再说,用老铁烙树,也是自然合理的,虽然是有些恶作剧的味道,或者特殊情况的举动,但是,毕竟是讲得通的。

对对联,真的很有意思。真正的语文高手,除了能够写出长篇大论,甚至是长篇小说,应该也是对对联的高手。愿对联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万古长青,愿越来越多的人们爱上对对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xunskqf.html

几幅对联的评论 (共 8 条)

  • 听雨轩儿
  • 倚石老人
  • 淡了红颜
  • 江南风
  • 襄阳游子
  • 含笑
  • 程汝明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