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北年味

2019-02-18 08:42 作者:文章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杀年猪,吃猪肉

在东北有句俗话:“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过了腊八,每家农户都要把养隔年沉的肥猪杀了过年。在清晨寒风的村里,几乎每天都传来尖利的猪叫声。孩子跑去看热闹。杀猪的掌刀人,都是本村干活干净麻利愿意帮忙的志愿者。当众人七手八脚地把肥猪捆好过完称,按倒在一长条桌子上,掌刀人照猪脖子处一刀捅下去,猪血就涌泉般喷出来。地上放一个接血的盆,里面放上少量的盐和葱花,有人用秫秸棍不停地搅动着以免血凝固,备用灌血肠。

猪杀死后,褪毛、开膛。大锅的水烧得滚开,把猪放进去准备退毛。有句歇后语,杀猪不吹,蔫退。意思是杀猪必须气吹起来退毛。在退猪毛前杀猪人用一根特制的铁棍,在猪身上贴着猪皮捅几个来回,把皮和肉剥离开形成气孔,然后在猪的后腿小腿处割一个小口子,顺着这个小口往里吹气,眼见猪身子越胀越大,滚瓜溜圆,再退毛,又快又干净。

农村杀猪是非常隆重的事,都要请客的。不但要请家族亲朋,还要请上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席面一般是四个菜有血肠、肥肉、酸菜炖粉条、大拌凉菜。灶间的大铁锅里,满满的都是带肉的大骨头棒子和猪肉炖粉条子,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气四溢。把忙碌的主妇衬托的更加喜气。

酒是小作坊酿制的小烧60度,这酒劲大,柔和,不上头。炕烧的滚热,坐时间稍长就得挪地方或者垫上被褥。因为客人较多,村干部和辈分大的客人要在炕桌上就座,地下放的桌子坐的是辈分小的客人,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个玻璃杯,酒倒满满的,大家难得相聚,唠着当年的收成和各家的收入,唠着村里东家长李家短的新鲜事。老爷们越喝越高兴,频频地起杯, “干!”,夹一片肥肉,咕嘟一口酒,很快一杯酒见底了。殷勤的主人连忙提起塑料酒桶给斟上。推杯换盏中,气氛渐渐进入高潮,男人们脸上喝得满脸红晕、青筋暴出,棉袄扣也解开了。

酒桌上的“文化人儿”,把人们不知道的天南海北趣事,“神侃”一通,大家听的是聚精会神、瞠目结舌,好不羡慕。酒喝到位,尽管舌头都有些不利索,可话越说越热乎,感情更亲了。平时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这时酒杯一端:“哥们儿,什么都别说了,感情都在酒里”。一口酒,几句话,满脸泪,疙瘩就算解开了。喝完酒的男人们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地里行走,嘴里嘟囔着“你兄弟我没喝多,今天就是高兴,兄弟我到家了,二哥你慢走。”“媳妇儿快开门哪!”随着结结巴巴的喊声,主妇匆匆忙忙迎了出来,打开柴门儿,女人的埋怨嗔骂和男人语无伦次的申辩,关门的响动和大声的叫喊,也惊动了看家的狗,寂静的村落里,引起了一片的狗吠声,好一会才趋于平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蒸豆包,扫房,办年货

进了腊月,淘米、包豆包,蒸馒头、蒸豆包、也是件大事。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慢慢享用了。淘米做豆包很有讲究。在农村逢年过节,要包完豆包,要全部蒸出来。一般人家也得包上几十斤米的豆包,有的人家人口多,要包上百斤米的,除了自己家享用,还要送城里的亲友。各家的豆包通常放入大缸里冻着,一直要吃到正月底。整个正月,全凭豆包当家。在蒸豆包时,帘子底下要放一片新鲜的苏子叶,不但不粘锅帘,还有股清香味。这豆包一般是蒸着吃,讲究的,蒸熟了用油煎一下,两面都煎的金黄,煎出“锅巴”口感更好。

腊月二十三,依照风俗是要扫房的。家庭的主妇们用毛巾包着头、拿着一把绑着木棍的笤帚,细细打扫一年里屋内各个角落积存的灰尘和积土,还要把屋里屋外要全面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把室内墙面用涂料粉刷一下,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年快到了,人们开始赶集“办年货”到街里大采购。置办各种年货,碗筷年年要添置,小孩的衣服要更新。还要到城里商店给孩子买块新布做套衣服,过年用的一些调味品,花椒大料等。当然,更少不了的是鞭炮、联、灯笼、冻梨、冻柿子。

祭祖上坟,贴对联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祭祖上坟。离得近的,要到祖坟地去祭扫,离得远不在当地的,要在十字路口打表,烧纸祭祖。尤其在城里,已过了小年,各街头路口每天晚上都有烧纸的人们,弄得满街火光冲天,狼烟地动。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和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腊月二十八、九就可以贴到门上了。但是要是谁家死了人,三年之内是不贴对子的,这是忌讳。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拖拉机和农用车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

东北农村整个腊月是农村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兜子里揣的满满的熟花生、花花绿绿的廉价糖球,再节省的家庭,大人都要给孩子些零花钱,一年盼望,都要在腊月兑现。孩子们多数孩子买了“小鞭”,向大人讨要个烟头,满街乱放。有的到集市上买一大张的“啪叽”纸,上面印的都是些神话人物的头像,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啊,买回来后粘到硬纸板上,用剪刀一个个剪圆了,就成了玩的“啪叽”。 小伙伴们凑到一起专心致志地“扇啪叽”,小脸和小手冻得通红,鼻涕吸溜吸溜的,用棉袄袖口一擦,小脸上是一条一条的鼻涕嘎巴。一个腊月下来,弄的棉袄袖口锃亮。不到天黑孩子们是不回家的,等回到家时,个个象个土驴子,有的手脸还挂了花,衣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划了口子。大人看见了也不深责怪,顶多骂一句“小兔崽子”跑哪去了,还不吃饭。

团圆饭,大拜年

东北人的年俗也体现在“咬文嚼字”的细节中,春联中间的“福”字,要倒着贴,意为“福到”了。煮年三十晚上那顿饺子的时候,煮破了饺子不能说“破了”,视为不吉利。要说“挣了”,意为一年都有“挣”不完的钱。

过年最为讲究的是三十年饭,这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在这顿饭前,不论在天南海北的全家人,能赶回来都要赶回来,一个不能少,未婚男女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是不能在男(女)朋友吃年夜饭的。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人们更在意过年讨吉利。这个“讨”主要体现在有关的谐音上。吃过团圆饭后,桌上摆的食品也有其“意”。要有北方的冻柿子,意为“事事(柿)如意”;有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高(糕)”;有杏仁,意为“幸(杏)福人(仁)”;有枣;意为“春来早(枣)”。半夜零时要吃水饺,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刻了。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放爆竹。

除夕夜之际,人们忙活的是两件事,男人放鞭炮接神,女人烧水煮饺子。一家人都郑重其事地集中到屋里,便开始拜年了。年纪大的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先把家中辈份最高的老人请在炕上坐好,其余的人按辈份依次行礼拜年;然后次一辈的人再接受晚辈拜年;最后是辈份最小的平辈人中年幼的给年长的拜年。既使是幼儿,也要由大人抱着象征性地拜一拜,图个喜兴吉利。家中人的拜年话很简单,“过年好”,给长辈磕头,鞠躬。受礼的长辈也要“回赏”几句“事事如意”之类,以表示对儿孙们的祝福。此外必须赏给拜年的晚辈“压岁钱”。

吃了团圆饭,全家大聚会。玩麻将、打扑克,是每个家庭娱乐的主打项目。全家人团团围住,欢欢乐乐,沾满了浓浓的年味。似乎也只有这样的玩法才能表达出全家人过年的喜悦之情。在辞旧迎新的几个小时,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团团围坐在电视机前,品着茶,吃着瓜子,其乐融融,亲情在团聚中凝结,欢笑中在娱乐飞扬,充满了喜庆、团圆的气氛。

在饱含着民族文化传统深层意识的过大年里,人们互道吉祥的大拜年上,维系着中国无数个家庭骨肉间的情结,交融成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不可分离的凝聚力。

大年初一早饭后,年轻人妆扮一新,孩子们穿着整齐漂亮,结伴到左邻右舍、前后院和本村至近亲友长辈家拜年。出东家进西家,高高兴兴、闹闹嚷嚷,行完礼就走。人们在路上相遇,晚辈也要向尊长拜年问候,平辈的要彼此之间相互问候。

初二,为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才算过完了年。春节对于每个人来说,过年送礼更是必不可少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过年礼品不尽相同。只要摸清给送礼人的心理,自然会送得开心,收得称心了。

家庭中的拜年除了亲属之外,“还要到上司领导、同事和老师家拜年。这正月初的几天,按照习俗,拜年都是在上午,因为过年的几天,各家都是下午阖家聚宴的时候。所以人们是坐着车从城东跑到城西,忙得不亦乐乎。商人则不同。店铺从除夕到初五关门,初六陆续开板营业,彼此见面时互道“恭喜发财”,再寒喧几句,就是拜年了。

现在拜年的方式多了,通讯工具发达了,使用电话、网络拜年的人越来越多,除夕的钟声还未敲响,过年的短信像雪花一样纷飞而至,塞满了手机。打开,逐一阅读,逐一回复。有亲人的、同事的、同学的、朋友的,手中敲着文字,心中溢着温暖,很多人一年都未曾说过一句话,但是一个短信,就融进了千言万语,能读到对方的关,能感觉到对方的惦念。

扭秧歌,看花灯

每当新桃换旧符,春联贴上门框的时候,春的气息充盈大地。老者喜儿孙满堂,幼者喜甜糖新衣,他们都能品出过年的一些味道。锣鼓一响、红绸子映入眼帘,人们得心便热了起来,扭秧歌向来都是北方人的挚爱。过年会让这一传统项目得到最大频率的曝光,推拉的大鼓擂的震憾人心,穿红挂绿两排的秧歌队,把青龙黄龙舞得呼呼生风。有俊俏的坐船女子,有银发飘须的舞棍梢公,有花脸小丑,到处呈现一派盛世繁华。生长在黑土地的人们那热辣豪爽的性格全都在这热情洋溢的大秧歌中挥洒出来,让你体验到的不只是过年的喜庆,更多的还是来年的好兆头。

正月十五的晚上,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去祖坟送灯,给逝去的老人带来光明和吉祥。撒灯,是用谷糠掺拌着汽油点着撒到宅前屋后,路口门边,意思是给各路神仙照个亮,祈求他们保佑全家平安。

正月十五挑花灯”看焰火,猜灯谜,人山人海,彩灯高挂,花灯挂满了街道,姿态万千的焰火照亮了夜空,那漫天飘舞的孔明灯,品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年年岁岁,花相似,人不同。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意境美,情侣相约元宵夜。时间定在黄昏月亮刚爬上柳梢头之时。情侣携手去看花灯。可谓情深意切。而又到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美丽,姑娘却没来。小伙子独自在柳树下啜泣,泪洒衫袖,情何以堪。

火树银花不夜天,结伴而行的姑娘们,说笑个不停,衣香飘散。小伙子在人海中四处寻找他的情人,失望而归。可是回头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品到了一张张笑脸。同是一日之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过年最欢乐莫过于“闹元宵”,把守大年的大喜大庆推上了高潮,为过大年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追溯北方年俗,从来就是中国人按传统规矩延续下来的严格做法。年俗,也从未因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而停止。当圣诞节这些舶来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可是春节的年俗,是中国东北人永远不会冷落的传统规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xrjpkqf.html

东北年味的评论 (共 6 条)

  • 王东强
  • 三月风
  • 紫色的云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听雨轩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