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行走泉店

2019-05-20 21:55 作者:憧憬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们许昌,有一种行业,谁都知道在制假,但是,连政府都大力支持,因为人们生产的是假发。 戴假发在秋时期就有。《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髠之以为吕姜髢。”意思是,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己氏之妻的头发很美,就命人把她的头发剪下来,给自己的老婆吕姜做成了假发“髢”。由此可见,假发的历史至少有2700多年。只是由于美国黑人由于生理原,头发卷曲,紧贴头皮、质地坚硬、难以梳理,因而一些心灵手巧的黑人女性手工编织一些假发自己佩戴,而被人们传为戴假发源于美国黑人。19世纪,德国人发现这一商机开始制作假发卖给有钱的美国黑人。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是废东西的人发却是外国人眼中的“黑色金子”。 也正是这假发让我们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泉店成为在全国乃是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名村名镇。泉店村西有一条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去,河水常年不枯,因为那里店铺林立,村西又有泉水流过而得名。初时经营织马尾罗、卷烟、戏具等。清末民初,这里已是商贾云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为人称道的“小上海”。

清朝光绪年间,许昌城西泉店村有个叫白锡和的商人,起先以卖箩底为生,推辆独轮车,四处兜售,生意很一般。一次在开封遇到了一名想做头发生意的德国商人,当时,假发在欧美非常流行,被誉为“头上时装”,这个德商来中国收购原料,想找合伙人。聪明的白锡和也看准了头发生意中蕴藏的无限商机,两人一拍即合,在泉店村开设了一家发庄——德兴义,坐地收购头发。德商订购了大量“飞马牌”钢针,赊给货郎,让货郎走街串巷,用钢针换取头发。“飞马牌”钢针是抢手货,“找头发换针”这一行当迅速兴起,生意虽小,影响却大,成百上千的货郎都成了德兴义的义务宣传员,方圆几百公里都知道泉店村收购头发。从此,德兴义门庭若市。村民在农闲时节或茶余饭后把发团撕得蓬松一些,用叉子挑来挑去,头发一根根地穿附在叉子上;把叉子挂在墙上,右手抽发丝,左手整理成束,发束够指头粗细,捆扎起来,称“发指儿”。“发指儿”拿到德兴义就能换钱,人家不挑剔,价格也公道。没几年,泉店村附近的小宫、花王、张桥、尊庄、唐庄等村的村民也纷纷干起了头发行业,各地头发商纷纷到小小的泉店村经营头发生意。民国初期,泉店村商贾云集,发庄林立,天天成集。20世纪40年代,这里的村民已把生意做到了国外。按照国际惯例,头发的长度按当时通行的英寸计量,不同长度的头发分成不同的“档”。4英寸长的用2道白线绳捆扎,称“2档”,6英寸长的用3道白线绳捆扎,称“3档”,依此类推到32英寸“16档”,“档发”一词便源于此。许昌泉店的档发由于色泽光亮、手感柔软、着色性好,逐渐声名远播,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许泉发”。泉店这个古村庄从此名扬四海,成为许昌当时的五大商业重镇(五女店、繁城、尚集、石固)之一。泉店人从撕头发团、做档发的作坊里走了出来,建立起了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进行头发精加工,成了全国最大的档发加工出口基地。目前许昌县已形成了以泉店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00多个村庄,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品”字型发制品加工基地。

只是自2006年开始,因为河南神火集团许昌泉店煤矿的建立,让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名镇发生了让这里的祖先们和村民都想不到的事情,他们做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地下煤炭资源的日益开采,自己世世代代生存的村落会沦为沉陷区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这片热土。虽然也曾不少次路过泉店,却不曾走进泉店,更不曾置身泉店,去感受这个村庄的一草一木,去感受村中商贾云集的繁华,去聆听沿街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以及抱村而过的渠里还有水库里的蛙鸣。如今只能在村庄即将消失的时刻去探望这个将不在的村庄,去寻找关于泉店的记忆

2019年4月 14日上午十一点多,蓝天白云下第一次专程骑行泉店,过兴源铺西行不远就看到路边的写着泉店煤矿沉陷区的路标,再西行不远就看到路两边一排两层的没有了门窗等待拆迁的商铺。沿村东的一条干涸的渠西的一条小路北行后西行。看到的是近处和远处一片狼藉的拆迁后的废墟、荒芜的院落树被出了之后散落的枝丫、丛生的杂草;还有零星的没有拆迁的还有人烟的破瓦房及很时尚的楼院;路旁的油菜花不知疼痒的开着;山墙上的爬墙虎不知道自己不久就会被碾压在废墟中;门前青涩的无花果、桃子、杏儿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像往年一样长成令人垂涎的模样被人们收获;院里的桐花还像往年一样散发着自己的芳香,槐花似乎比往年更繁茂,不知道人们因为忙于搬迁,没有心情像往年一样捋着蒸蒸吃了;少了一面墙的堂屋的一张桌上还有一盘桔子苹果供奉着观音菩萨桌后的墙上还贴着一张福禄寿三星的年画及一张毛主席像;有的院落大门正对的是香炉里还有一柱香的、建房时就留好的周边镶了金色边框的佛龛;拆后的瓦房散发着一股潮湿的土坯味;走进村东北的一处人去楼空的宅院,上了屋面放眼四望,西北方远处的山峦、北边的学校还有学校后边及东北方碧绿的麦田和远处的村庄还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偶尔有中年人问我是不是收古董的;也有路人见我拿着相机拍照问我:“你是这村里人吗?”当听说我不是时,反问我一句:“不是这村里人,拍照片与你有啥关系?有啥用?”我不想做多与解释,只想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有一在水管旁洗着衣服的年轻妇女见我用手机拍照,对我说:“不要拍了。这是块伤心地。我们世世代代生存的村庄不久的将来就这样很无奈的消失了,想起来就让人伤心。”

在泉店南北街北行不远,就能看到东面麦地的长长的写有梁启超的那句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的院墙围着的一片清净之地,这就是泉店学校,只是大门紧锁,只能隔着铁栅栏将泉店学校的照壁和后面的教学楼定格在记忆里。用相机拉近才看清照壁上的文字是许昌县灵井镇党支部村委会于2010年5月26日里的泉店学校迁址纪念碑文及捐资建校者的名单。看了碑文才知泉店学校原址在泉店西街路南,属小学一至六年级建制。因校舍年久失修教学设备落后加之生源逐渐增多,随后迁到泉店村北。学校大门前是一条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西起禹州白沙水库经褚河入泉店的白沙东干渠。渠绕泉店村东北蜿蜒向东南后向东贯穿灵井全境自灵井镇刘庄村北折穿过泉店新村消失在灵井东北原野中。随后第一次由北向南行走在泉店街,恨自己来得太晚,没有一睹昔日的繁华,只看到了如今的人去楼空的荒凉。十字街口西北角一块用十几公分方正小瓷砖拼贴的黄底黑子“江山多娇”下的山水画的基座上面是一块黑色的1997年7月1日由泉店村党支部村委会立的刻有捐资修路记录及捐资者名单的的功德碑。从前十字街还建有3层阁楼,呈正方体,类似碉堡被村民称为“穿心阁”。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被拆除。

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泉店商贾云集,前来落户的人也越来越多据老年人相传,这里的老住户只有三家姓张的四家姓白的和多家姓朱的,如今有李、孔、姚、尹、董、宋等三十多个姓氏。泉店村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形成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商业以西街、南街最为兴盛,各种商铺和早餐店林立,20世纪80年代,不少头发商贩都在东街两侧摆设摊位,吸引着甘肃山东和北等地的人们前来采购。泉店村民的姓氏也以十字街为轴心十二组和十五组以张姓为主,北部和东北方以李姓为主,东部的二组三组四组八组以朱姓居多,东南方的六组七组以马姓居多,属回民居住区,南部的九组、十组、十一组、以白姓为主。解放初期为防匪患,泉店村还筑有寨墙和四座寨门,寨门外有寨河,寨门向里约二百米有二道门。寨墙的根基有十米多宽,七米多高,顶部有墙垛,村民能在墙上骑自行车。随着村庄的日益发展建设,不少村民拉寨墙上的土垫地基,寨墙逐渐消失。四座寨门中,东门南门和北门拆的最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西门才被拆除。西门上还镶嵌有一块青石,上书“古胡城”,西门约五百米处有座胡王庙。相传此处曾是春秋时期诸侯的封地,民国二十二年的由朱又廉编的《许昌县志》记载“胡公城在城西兴源堡泉店,遗址犹存。一说为郑之支子封邑,一说即郑之结婚胡公旧邑。”据此推断,泉店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胡王庙前有三通石碑,(村民称为“蛟龙碑”)东西两通石碑高大,中间的那通低矮,却详细记载了周朝分封领地、建立诸侯国的过程只是那石碑或被村民移走修路建桥,或被垫为地基早已无处可寻。1952年郭沫若从武汉经过许昌慕名而来,看了中间的石碑后找到当时的区长王忠泰再三叮嘱一定要保护好这块石碑。但是最后还是没了下落。胡王庙里供奉的是胡王雕像。庙内有东屋西屋和北屋,胡王庙正门东南角是一汪自流泉,泉水喷涌形成三四丈宽的水域,汩汩泉水自北而南川流不息流息。庙前还有个大池子,水从雕刻的龙头口中流出,常年不断。大概在1953年胡王庙被拆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出南街过许禹路见一枣红瓷砖贴就的挂着枣红琉璃的门额上有“泉店村民委会”字样的仿古牌坊,是泉店村委大院的北大门,大门两侧是泉店供销社、信用社,沿许禹路两边店铺林立,如今只有几家零星店铺如心连心化肥、邮政所、点点孕婴等还在营业,东面的中原银行门前一辆运钞车旁几个特警头戴钢盔手握微冲、荷枪实弹站立着。只是看不到了昔日的繁华。南行不远就看到路西的村委大院院内的两层办公楼曾是泉店村村组干部学习办公的场所。过村委大院西行来到曾经的泉店车站,两棵两人合抱 的粗壮的法桐下是一排苏式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只有东面的屋子还有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禹州到郸城的小火车即窄轨铁路沿许禹公路从泉店村南经过,由此建了泉店小火车站。这条铁路西起禹州,东至郸城,后延伸至安徽亳州。因而这条铁路起初叫禹郸铁路,后叫禹亳铁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条铁路客货混运十分繁忙,便利了沿线交通,发展了沿线经济。随后因为长期不能营运,泉店车站近乎被废弃显得荒凉破败。近年来,政府部门对这条铁路做了规划改为准轨铁路,自禹州向西延伸至河南三门峡市,东自安徽亳州延伸至江苏洋口港,全线称为三洋铁路目前此铁路已按规划分段施工,在许昌市建安区与京广线并轨,在灵井镇境内还建有神火铁路专线已投入使用。) 门前一青年见我拍照,与我搭讪了几句,当我问起咱村里的老房子在哪儿时他还以为我是收古董的,随后听我解释后才对我说:“你回走到许禹路西行不远,见一条南北路一直向北,那里有一处张家宅院,有几百年了。去年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在张家宅院门前西面零乱的开着的油菜花的地上,躺着一块黑色的刻有“原许昌县人民政府2011年3月公布,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政府2018年10月立的许昌市建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泉店张家宅院”的石碑。这是一处有明清风格的老宅院,只是大门紧锁无法看个究竟。大门楼上的砖雕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为毁掉或是偷走。两点多时,因为有事需要返回许昌,只好匆匆路过当年不分昼排队卖烟的泉店烟站大门,路过荒废多年的大红机瓦粮仓的无声诉说着昔日当地村民排队交粮的喧闹与辉煌的泉店粮站。来到泉店东南部回民居住区的伊斯兰风格的标志着回汉一家亲的清真寺后匆忙返回。

那次回来后,就像有时间还要再次探望泉店。 2019年4月23日,给岳母过生日。午饭后再次骑行泉店。离泉店不远就听到远处传来的挖掘机的轰鸣声,看到远处飞扬的灰尘。顺泉店粮站东面小路北行,路过两个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酷似南京天文台的园丁粮仓,不由让我回想起那个“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随后沿东街西行,路北的多年来为泉店村民出去疾病痛苦的泉店卫生所,虽然关着门。但还没有拆迁的迹象。只是无缘再见卫生所西邻门前的那棵五角枫今秋的风采。后由北街一直向北,由泉店水库的辅助设施早已废弃的灌溉良田的高架渡槽旁的煤渣路一路西行后又南行,数公里后来到高架渡槽的源头,只见一所上下各六间的两层楼有十几米高,沿南面的台阶一步步登上房顶,就看到西南角一个钢筋混泥土制成的约一米高、两米宽六角形的水池,池子的北边有一长方形的口与绵延数公里的渡槽连为一体。人们将白沙东安区的水和泉店水库的水利用水泵抽到池子里沿渡槽流向北面的岗区,浇灌那里的千亩良田。由源头南行不远沿一条东西路向东直行就来到了荒草丛生、一片狼藉的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占地约百余亩泉店水库。水库兴建在泉店村西部的颍河的支流一条小河上,水库的大坝在水库的南侧,多余的水漫过大坝下的桥涵经大坝底部的小河流经泉店南部的沟头刘村沿曲折的河道汇入颍河。泉店水库和高架渡槽都是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当年引水上岗灌溉农田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如今废弃多年的高架渡槽似一条长龙横卧在农田之上,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风采。又似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什么好人,让人们不又会想起当年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水库东面不远就是泉店的朝阳寺,又是大门紧锁,只能望而兴叹。过朝阳寺东面的一条煤渣路东行来到路北的基督教堂门前,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棵最少有十几年树龄的粗壮上的开了花的棕榈大门两边各挂有一大红的灯笼门额四个黑体字“神世人”上是行书“福音堂”门额两边又有十个行书大字“投靠耶和华,强似依赖人”。这些字都是建筑时用水泥沙灰粉好后刻的。不信基督教,只是路过。后又东行,只见绿色塑网遮盖着拆迁后的建筑垃圾,还有缺角少门窗的没拆完的房屋。还有墙上掉了色红漆写的“扶贫路上,不落一人”随后再次来到张家宅院门前,路边的那块“泉店张家宅院”的石碑前些天已被几个文友挪到了大门西边靠墙立着。绕过紧锁的大门北行从后院走进古宅院,后院的主堂屋几年前已坍塌,只有东西厢房。西面的一处大门和中庭院落早已拆除,仅剩后院的主房和一座东厢房东面的一处保存相对完整被政府部门视为不可移动文物。这可能是泉店唯一一处能留存下来的老宅院。过中庭来到前院。见一位头戴破草帽,上穿蓝色中山装,下穿迷彩裤脚蹬布鞋的老大也正在收拾着院里的能卖的破烂,与他打声招呼,仔细审视着宅院。杂草丛生的院里,两棵杏树青涩的杏儿挂满枝头,门楼里三辆破旧的架子车靠东墙立着。张家宅院不包括过厅楼共三十间屋子,因张家祖上有官职,所建房屋山脊上除了有五脊六兽外,还镶有雕刻精美的铁燕子图案。出宅院东行不远拍下了没有拆完的上世纪八十年风格的一处门楼上的赞誉黄恩浩荡、炫耀家族沐浴皇恩的几个字“恩承北闕”。东行不远来到十字街南行与泉店老街依依惜别。再次路过泉店烟站、粮店、清真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以为平地,复垦后泉店村将成为一片耕地。 再见了,古胡城!再见了残垣断壁、繁荣不再、凄凉蔓延的泉店老街!

告别将不再的老泉店,踏上归途来到灵井镇东部的泉店新村。过路北的立着的“泉店社区” 的大理石石碑,就看到正面不远处雄伟高大的四柱三门牌坊。路东有两栋二十多层高的电梯洋房。北行不远只见二龙戏珠的石雕的门额下是两个遒劲有力的朱漆行书大字“泉店”门额两旁的柱子上刻有一副行书朱漆对联“携许泉发盛名别故园愁绪安在;沐新时代春风走富路从头再来”及副联;“迁十八建家园国兴家兴;一八年搬新居人旺财旺”过小桥和牌坊,就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铺就的新泉大道,绿树成荫的路旁是两层整齐划一的别墅级别的小洋房。北行不远就能看到广场后的亮丽的社区办公大楼和路东的社区幼儿园和社区小学。骑车走过这里和谐路、幸福路,也走过这里的团结路、复兴大道、广场大道,一条条有寓意的道路名字寄托着对社区居民社区发展的美好期望。新区的每户都引入了自来水天然气,很多分得房屋的居民已开始装修。只是那天没有在上午前往泉店新村,没有赶上那天按号分房的热闹场面。

从此泉店村的一千二百八十二户五千多村民就要在灵井镇区东部这块土地上喜迁新居、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从头再来。在这里,衷心祝愿勤劳淳朴善良的泉店社区居民传承“许泉发”经商文化,让乡愁在心中发酵,告别过去,在新社区安居乐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再创辉煌!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xmhpkqf.html

行走泉店的评论 (共 6 条)

  • 今生依梦
  • 江南风
  • 王东强
  • 雪儿
  • 一抹阳光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