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滿赏榴红___小牮原创抒情诗歌

2020-05-20 17:21 作者:小牮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滿赏榴红

___小牮原创抒情诗歌

盈枝芳琼碧,

羞颊悬幽瓶,

朱朱栀胭俏,

满缀怡榴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20.5.20 庚子四月二十八

中篇纯情小说“魂恋独白”,构思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划将于2025年前后问世。从2011年起,“小牮诗歌精选”将每年发表展开章节中的五首诗作,此是其中一首,以飨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榴 (石榴科石榴属植物)

石榴(拉丁名:Punica granatum L.)落叶乔木或灌木;单叶,通常对生或簇生,无托叶。花顶生或近顶生,单生或几朵簇生或组成聚伞花序,近钟形,裂片5-9,花瓣5-9,多皱褶,覆瓦状排列;胚珠多数。浆果球形,顶端有宿存花萼裂片,果皮厚;种子多数,浆果近球形,果熟期9-10月。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

性味甘、酸涩、温,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功效。石榴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二倍。

中国栽培石榴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据陆巩记载是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南北都有栽培,以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种植面积较大,并培育出一些较优质的品种。其中安徽怀远县是中国石榴之乡,“怀远石榴”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国传统文化视石榴为吉祥物,视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

形态特征

石榴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热带是常绿树。树冠丛状自然圆头形。树根黄褐色。生长强健,根际易生根蘖。树高可达5-7m,一般3-4m,但矮生石榴仅高约1m或更矮。树干呈灰褐色,上有瘤状突起,干多向左方扭转。

树冠内分枝多,嫩枝有棱,多呈方形。小枝柔韧,不易折断。一次枝在生长旺盛的小枝上交错对生,具小刺。刺的长短与品种和生长情况有关。旺树多刺,老树少刺。芽色随季节而变化,有紫、绿、橙三色。

叶对生或簇生,呈长披针形至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2cm,顶端尖,表面有光泽,背面中脉凸起;有短叶柄。

花两性,依子房发达与否,有钟状花和筒状花之别,前者子房发达善于受精结果,后者常凋落不实;一般1朵至数朵着生在当年新梢顶端及项端以下的叶腋间;萼片硬,肉质,管状,5-7裂,与子房连生,宿存;花瓣倒卵形,与萼片同数而互生,覆瓦状排列。花有单瓣、重瓣之分。重瓣品种雌雄蕊多瓣花而不孕,花瓣多达数十枚;花多红色,也有白色和黄、粉红、玛瑙等色。雄蕊多数,花丝无毛。雌蕊具花柱1个,长度超过雄蕊,心皮4-8,子房下位。

成熟后变成大型而多室、多子的浆果,每室内有多数子粒;外种皮肉质,呈鲜红、淡红或白色,多汁,甜而带酸,即为可食用的部分;内种皮为角质,也有退化变软的,即软籽石榴。

果石榴花期5-6月,榴花似火,果期9-10月。花石榴花期5-10月。

分布范围

原产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都有种植。

中国三江流域海拔1700-3000米的察偶河两岸的荒坡上也分布有大量野生古老石榴群落。中国南北都有栽培,以江苏、河南等地种植面积较大,并培育出一些较优质的品种,其中江苏的水晶石榴和小果石榴都是较好的品种。

植物文化

历史溯源: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中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人杰地灵的临潼骊山,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秦唐文化遗迹,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国石榴文化之花。中国石榴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凝聚着“采国外名花,结国内硕果”的意蕴,显示着历代陕西人对美好吉祥事物的热与向往,激励着临潼人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正宗的石榴在临潼,临潼是中国石榴文化的发源地。当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访问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见山上因汞含量超标而什么都不长时,问为什么不种石榴,于是石榴大盛,毛主席纪念堂前的18棵石榴即为陕西父老从临潼移植。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那一年石榴花开得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从此,由骊山“红宝石”变成的石榴,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

张骞得石榴种,经丝绸之路传入内地,首先在当时的帝都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据汉上林令虞渊追忆,上林苑其时栽植奇花异卉达三千株,内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

传说典故

关于临潼石榴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有一年,安石国(安国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国指塔什干)王子打猎,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急忙把它抱回宫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鸟得救后,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远万里,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安石榴”。

石榴,原产伊朗、阿富汗等地。在伊拉克出土距今4000多年地皇冠上,有精美的石榴图案,足见其栽培史源远流长。汉代,石榴经丝绸之路引入中国,先植于上林苑,骊山温泉一带。西晋时,石榴赋大兴。潘岳《安石榴赋》:“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南北朝时,出现石榴诗,石榴裙。自古石榴为吉祥物,它象征“多子多福”。唐代,流行结婚赠石榴的礼仪,并开始有“石榴仙子”的神话传说。宋代,流行“石榴生殖崇拜”,开始盛行石榴对联,谜语。金元时,流行"石榴曲"。院栽石榴,盆栽石榴开始普及。宋代人还用石榴果裂开时内部的种子数量,来占卜预知科考上榜的人数,久而久之,“榴实登科”一词流传开来,寓意金榜题名。明清时,因中秋正是石榴上市季节,于是又有了“八月十五月儿圆,石榴月饼拜神仙”的民俗。2000多年来,石榴不断南下东进,在各地扎根,开花,结果。现代石榴文化越趋发达,临潼有了“石榴城”的雅号。

传统民俗

石榴书画,石榴肚兜,石榴饼模,石榴篆刻,石榴剪纸,石榴发绣,石榴摄影,石榴荷包,石榴地毯,石榴面塑,石榴托盘,甚至有石榴领带.古代把煮熟的红榴汁作饮料,食品色素,染色剂.石榴的名品有:临潼的大红蛋“冰糖石榴”,怀远的“水晶石榴”,巧家,会理的“铜皮石榴”,西昌的“宝石榴”,峄县的“软核石榴”,铜山的“无籽石榴”。

中国人向来喜欢红色,满枝的石榴花象征了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所以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在自家庭院里种植一两颗石榴,以祈求生活如石榴花般红红火火。千百年来为民间所喜爱。牡丹花石榴出现更为中国乃至世界花苑增添一株奇葩,既可供大田广种,又可供公园、家庭、宾馆、行道以及旅游胜地栽培,美化环境。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沃丹、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金庞、涂林、天浆等。丹是红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颜色,火红色的最多,所以留给人们的颜色是火红的,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五月因此又雅称“榴月”。五月石榴花的花神,是传说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石榴花也被钟馗故里刘海故里的中国陕西西安市确定为“西安市花”,而至于民间所绘的钟馗画像,耳边都插着一朵艳红的石榴花,更表示以火样性格的钟馗来做火样的石榴花神,它虽是古代民众的诗意想像,却也最恰当不过。在明人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因人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花语诗文

安石榴、石榴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成熟的美丽。

郭沫若的《石榴》,杨万里的《石榴》。

文化寓意

【中国】: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国际】:在西班牙的国徽上有一个红色的石榴,正是西班牙的国花。石榴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石榴花开于初。绿叶荫荫之中,燃起一片火红,灿若烟霞,绚烂之极。赏过了花,再过两三个月,红红的果实又挂满了枝头,恰若“果实星悬,光若玻础,如珊珊之映绿水。”正是“丹葩结秀,华(花)实并丽。”现代生长在中国的石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的。人们借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石榴树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在西班牙,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论高原山地,市镇乡村,房前屋后,还是滨海公园,到处都可见石榴树。

(百度百科)

优酷土豆小牮的相关视频

小滿赏榴红 小牮原创抒情诗歌 A

小滿赏榴红 小牮原创抒情诗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xktbkqf.html

小滿赏榴红___小牮原创抒情诗歌的评论 (共 1 条)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