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新解

2020-07-17 05:12 作者:老农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论语》新解

文/斗山斗士

《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专家【释义】孔子说:“守礼的人只讲忠信不合群,小人(不守礼的人)合群但不讲忠信。”南怀谨注曰: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网上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等等!为什么短短两句话,十二个字,历经两千多年,注家无数,却众说纷纭,难竟统一呢?这就是秋笔法。春秋笔法曾有过一个很形象注解,这就是:一字含褒贬。一字含褒贬,就是含混不清,它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亦可以是既含褒、又含贬!所以,后人对春秋文化是难释难懂,各执一词!有的是把字义括大化了,因孔子被尊为圣人,其微言也大义。春秋笔法,这是时代的特征,怨不得先秦的先贤们,因春秋时期,从大象来说,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形成的初始化阶段,也就是从无极到太极的衍生期,它还未到两仪、四象的明晰期。从文字上说,那时文字缺少,所以才有了很多通假字。从词汇上来说,那时词汇尚不丰富,所以才出现借著代筹之词。从语法上来说,那时语法尚无定形,所以才出现或无主语、或无谓语、或无宾语之句式。这种种的缺失,最终形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明的春秋笔法!

秦统六国汉承秦,一脉相传。所以,董仲舒弘儒之时,无须注解也能会通儒家之经典。逾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文字的增多、词汇的丰富、语法的定形,人们对先秦文化是逾来逾读不懂了,所以这才出现了诸多注家。唐定型了文化,宋重塑了儒学。但事隔千年,不管他们文化有多高,也难以校准字意,把握意蕴!所以才有了后来仁智各见的表述和各执一词的注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此段话最难解的是:周和比。在解这两字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这句话的句式。这是一句什么字句呢?尽人皆知,这是一句问答句式。子曰只是答句,而没有问句。我们若是不了解问句,单凭答句的只言片语,就很难全面读懂答句中的含义!怎样才能还原他们的问话呢?《论语》无记述,史书无记载。若想还原他们当时的问话,只有凭借大标题和答句的内容来推理。此段话的大标题是〖为政〗。他们的问话自然是王问孔子了。〖为政〗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用人了!由此我们就可以复原他们当时的问话了。……王问孔子说:先生教我,怎样做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呢?子曰:亲君子,远小人。王又问:怎样去分辨君子和小人呢?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此可见周和比是一对立词。我们只要把周与比最为对立的释义找出来,就能解通这句话了! 【周 】[ zhōu ] 1.周围;圆形的外围:四~。圆~。绕地球一~。 2.环绕;绕一圈:~而复始。 3.普遍;整个;全:众所~知。~天。~身。 4.时间的一轮;特指一个星期:~期。一~。 5.完备:招待不~。计划~密。 6.接济;救济:~济。~急。 7.周朝 【比】 [bǐ] 1.比较;较量:~干劲。学先进,~先进。 2.能够相比:近邻~亲。坚~金石。演讲不~自言自语。 3.比画:连说带~。 4.对着;向着:别拿枪~着人,小心走火。 5.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 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做诸葛亮。 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四。 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一胜乙队。 9.“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一年富裕了。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 10.姓。 11.紧靠;挨着:~肩。鳞次栉~。 12.依附;勾结:朋~为奸。 13.近来:~来。 14.等到:~及。

从两组注解中我们不难找出两种对立的,最能表现人性特点的两种释义,这就是:周济和依附。由此,我们即能理解孔子原话的本义;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应译为:君子周济于人而不依附于人。小人依附于人而不周济于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zsbkqf.html

《论语》新解的评论 (共 2 条)

  • 浪子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