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代诗坛争冠

2018-04-15 14:01 作者:陈宣章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唐代诗坛争冠

陈宣章

唐代是诗的世界,诗仙、诗豪、诗圣、诗佛、诗囚、诗鬼、诗魂、诗僧、诗魔……甚至《全唐诗》中有21个妓女写的136首诗。可见,会不会写诗并不重要。

诗坛上唐人争奇斗艳、折桂夺冠之景,与今人背诗竞赛的氛围迥然不同。

一.七绝之冠。

据说,李白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唐诗七绝冠军。他的诗是《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能与李白争高低的是: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度玉门关。”2.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另一个七绝大师王昌龄不答应,吟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品以平凡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笔触雄劲,对当时边塞战争高度艺术概括,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吟之莫不叫绝。明代文坛霸主李攀龙推奖它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明•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后人评论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天生太白、王昌龄以主绝句之席”。

为何《出塞》能成为压卷的绝作呢?诗中首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是一首乐府诗,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诗中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词语。“明月”和“关”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就有以《关山月》为题的歌谣。《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都离不了这“关”和“月”。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王褒《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维《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看清这一点,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增加“秦”、“汉”两个时间性限定词。从千年前、万里外下笔,自然形成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这就是“发兴高远”,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抗战的悠久历史联系起来。“万里长征人未还”,不只是当代人们,而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这就是“秦”、“汉”两个字的非凡意义。此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足以统摄全篇。诗以“秦时明月,汉时边关”起兴,既切题又能引人联想,细细咀嚼,耐人寻味,历来被视为最美最好的起兴诗句,体现诗人高超造诣。

但是明朝继任文坛首领王世贞却说唐人最佳绝句是王翰《凉州词》;而王之涣的大粉丝章太炎最王之涣《凉州词》,评价:绝句之最。

二.边塞诗之冠。

《出塞》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但有人与之争夺“最美边塞诗”: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杜甫评价高适:“独步诗名在!”

王昌龄不服,又吟诗《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长城。”……“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一时竟无人敢挑战王昌龄。

谁知,中唐杀出“诗鬼”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他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画面准确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一度震撼大唐诗坛。据说,当时文坛首领韩愈读后,一下惊讶得跳起来,裤子掉到脚脖子。

事情并未结束,中唐边塞诗代表诗人却是李益。请看:《送辽阳使还军》:“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平生报国愤,日夜角弓鸣。勉君万里去,勿使虏尘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诗广为传唱。但诗虽不乏壮词,却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明朝文坛首领王世贞读后,当场跪了说:有这样的诗,何必王昌龄、李白?

三.鹳雀楼诗之冠。

鹳雀楼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唐代诗人争着上楼提诗,比谁牛?先是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李益洋洋得意,写出寥廓江天,叹尽古今茫茫。的确被一时争相传诵。

接着畅当《题鹳雀楼》:“迥临飞上,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高出尘世间。”力压李益。虽然马戴、司马札、吴融等锋头极盛的诗人都有佳句,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自然景色,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不朽的绝唱。北宋•《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四.送别诗之冠。

唐代,“送别”是最难写的题目之一,也有许多佳作:1.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2.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杨炯《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4.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5.王昌龄《送郭司仓》:“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送别诗还能写出新意吗?

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这个“苦”字真是神奇笔法:诗人不写离别人之苦,却写杨柳很苦,因离别人实在太多,所以杨柳才苦于被攀折太多。连杨柳都苦不胜情,又何况是离别的人呢?这首诗影响力很大。

后来李白反其意作《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觉得人们的离别太苦,不忍心让柳条变青。因为柳条一青,人们就要折它去送别了。这是从王之涣诗里化出来的。王之涣只留下六首诗,其中就有唐诗最佳五言绝句之一,最佳七言绝句之一,最佳送别诗之一。如果没有王之涣,盛唐天空都会塌了一角。

但是,高适《送董大》传唱更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后两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事情没有结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感情分量都相当沉重。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抒写离别前后的真挚感情,妙语连珠,余韵无穷,堪称唐人赠别诗中精品。明•高棅说,后两句多少相思!

薛涛《送友人》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其最大特点隐含《诗经•秦风•蒹葭》意境,运用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委曲含蓄。

谁是唐代送别诗第一名,历来难以定论。

五.黄鹤楼诗之冠。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是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借仙人驾鹤而去的浪漫传说想象无穷。

宋代多种诗话记载:李白登黄鹤楼,看到崔颢题的诗,没有像通常那样即兴赋诗,而是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五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第一“崔颢”条下,都有类似记载,还说李白口服心不服,一直暗暗跟崔颢较着劲。所以,《李太白全集》中找不到登黄鹤楼的诗篇。李白倒写过诗句“捶碎黄鹤楼”,为此引起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在江遇到南陵县令、好友韦冰,两人对饮叙旧,李白即席写下《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有“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令人匪夷所思。有些人写诗文讥笑他为狂人。李白又写《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说: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故事却不胫而走。宋•禅僧戏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为显示太白风韵,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解缙《吊太白》“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据说,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和《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就是跟崔颢《黄鹤楼》一决高下的作品。那么,究竟谁是胜者?

历代文论家不很看重李白《鹦鹉洲》,但是不少论者认为《登金陵凤凰台》可与崔颢《黄鹤楼》相媲美。例如,元•方回曾《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清•王夫之严批宋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的说法,认为“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并说“崔颢诗第一联就远远不如李白诗,崔诗‘意多碍气’。”(《唐诗评选》卷四)明•瞿佑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比崔颢《黄鹤楼》,是“十倍曹丕”。其主要根据是:李白“爱国忧君之意”远过崔颢“乡关之念”(《归田诗话》卷上)。乾隆皇帝《唐宋诗醇》卷七则同时称赞二诗:“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也有人认为,崔颢《黄鹤楼》是模仿沈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因两诗皆未著称於世,而《黄鹤楼》被后人推为唐诗七律压卷,却是因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黄鹤楼》在前,《登金陵凤凰台》在后,后人越是议论纷纷,崔颢《黄鹤楼》的名气也被越抬越高。

也有不少人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金圣叹认为,后人都无法跳出崔颢《黄鹤楼》的樊笼。(《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清•纪昀称崔颢诗为“绝调”,赞其“意境宽然有余”(《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沈德潜称崔颢诗“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另外,也有别种意见:1.明•何仲默、薛君采等认为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为第一(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2. 清•潘德舆认为杜甫《登高》为压卷(《养一斋诗话》卷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全唐诗之冠。

闻一多认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盖全唐”:“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春、江、花、月、夜,透露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2018.4.15.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zrrkqf.html

唐代诗坛争冠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