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扫炭

2018-07-05 17:43 作者:山坡上的酸枣树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扫 炭

扫炭,在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家家必干的活计。

我小的时候,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通往矿区的唯一一条沙石路上,一辆辆地排车排成长龙,赶车的人或躺或坐在车上,毛驴拉着,不用吆喝,在公路边乖乖走着。他们大部分是山东老乡来买炭的。

峰峰矿区是当时十大产煤基地之一,所产的煤炭由国家统一调配,是不供应农民的。农村小煤窑的煤炭可以自由买卖。

小煤窑设施简陋,全靠人力生产。提升使用的辘轳两端安有摇把。辘轳上缠着麻绳,麻绳两端系两个柳条筐,一个上升一个下降,每次能提升几十斤。一辆地排车装载上千斤,装满一二十辆车,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山东老乡们便在煤窑周遭埋锅造饭,安营扎寨。

来的时候,人坐车,驴驾辕。重载回去,人驾车,驴拉稍。遇到陡坡,多人帮一车,一步一挪。好在锅碗、被褥齐全,饿了生火做饭,里就地睡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比起山东老乡买炭的辛苦,当地人幸运多了。

我们村的人是不去小煤窑买炭的。不是不需要。由于地质条件限制,我们村并不生产煤炭。但和矿区接壤,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扫炭,这一活计应运而生。

扫炭的工具不需要特殊准备。手推车、荆条筐、提篮、扫把、铁锹,家家都有。筛子,算是特制的,底部用铁丝编织而成。

天亮前,要赶到矿上。煤矿生产的原煤直接装火车运走了。有轨电车拉着装有煤矸石的v型矿车从井口运到矸石山。

矸石山沿着深沟填埋,平整的一侧,斜竖着几个2米高的铁筛子,矿车里有少许煤炭的,将矿车翻到这一侧,由家属临时工二次筛选,以每百斤三毛五分钱的价格出售。扫炭的农民是不能进入这里的,否则家属工会用铁锹驱赶他们。矿车里几乎全是矸石的则倒入沟内废弃。

扫炭,就是从沟底爬上几十米高的矸石山,到废弃的矸石里捡拾渣煤。矸石山的最高处,是有轨电车的行走路线。看到电车,头顶电弓,拉着十几个矿车咣当咣当驶来,扫炭的人便从矸石山下争先恐后地爬上来。负责翻车的矿工吼着、喊着,让他们闪开。万一人被矸石碰着,这些矿工是脱不了干系的。

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父母亲扫炭。大人把煤渣铲到筛子里,我则晃动筛子,炭和煤矸石的碎面掉落到篮子里,然后,再拖到沟底装到独轮车上。

扫炭,一般是早去晚归,中午带干粮。矿工食堂谁都可以进去。午饭时间,扫炭者都会去食堂洗碗池的自来水管上擦把脸。条件好点的,找工人换些菜票,花几分钱买份菜,就着干粮,吃饱喝足,也是惬意。条件差点的,食堂面汤免费,舀一茶缸子面汤,就着窝头,找个没人的桌子坐下也很知足。

扫炭最怕天下天刮风。从村里到矿上全是土路。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推着独轮车,载着几百斤的渣煤,上下坡极易滑倒。冬天,矸石山上,冷风刺骨,双手冻得红紫,脚上咧着口子。风将煤渣碎面吹起,脸和脖子全是黑的。

扫的炭里碎矸石太多,并不好烧。往往烟大火小,但能保证不灭火。做饭时,辅助以柴火,也能按时端上饭碗。

五十年过去了,在我的家乡,大部分家庭使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但当年和父母扫炭的场景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作者:梁保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viskqf.html

扫炭的评论 (共 13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夕阳芦花
  • 罗璐
  • 紫燕之约
  • 飞翔的鹰耿彪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雪儿
  • 文生
    文生 审核通过并说 我也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那时我们村北面的铁路上,长年通煤车,路基渣被煤染的黑黑的,铁路方面筛路基碎石,筛下了不少煤尘,许多人就把筛下的煤尘拉回家烧。不好烧,里面的杂质太多。也知道家在煤矿上的扫煤灰的事。
  • 山坡上的酸枣树

    山坡上的酸枣树回复文生:50岁以上的人,大都经历过那些艰苦的日子。不过当时日子虽苦,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是蓬勃向上。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