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于学杰:《清明与寒食》(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九)

2019-06-11 11:20 作者:随心所欲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明寒食》(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九)

作者:于学杰

清明节”(北京一般在四月五曰前后)据《月令七十二候集物》:“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名。这一天,主要活动是扫墓,所以又称“冥节”、“鬼节”。它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总称“三冥节”。这个节日不仅流行于汉族,也流行于白、苗、蒙古、纳西等少数民族。

寒食节,时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这个风俗相传起于纪念介子推。秋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等流亡外国,子推曾割股肉供文公充饥。

文公复国后,要他出来做官,子推坚决不求利禄,与其母隐居在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又称介休山,简称介山)。文公焚山求他出来,子推仍坚不出,最后抱木而死。

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寺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烧死曰禁烟火,只准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个风俗在山西最先流行。由于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最初是断火一个月,后逐渐减为七天、三天,最后减为一天。在北方,这个节日也有扫墓之俗,所以,在民间逐渐把清明、寒食合为一个节日了。

清明这一天,以往在北京地区除扫墓外,还有戴柳、城隍庙的庙会、踏青等活动。

戴柳,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于屋檐和门窗上。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城隍庙的庙会,传说也与人们的生死有关。有一首南城隍庙(距我家仅200米远)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

”上述两个风俗,都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经绝迹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也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二月二,陕西等地在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以外的高梁桥为最盛。

《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今天,人们每年都要春游一番,这大概与古时的踏青之俗不无关系。

在北京清明节前,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也是北京市民、青少年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亮点。

献花圈最多的是占地300平方米的“八宝山第一墓”,46岁英年早逝的开国元勋、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墓。

平日受祭奠最多的是50岁去世的“民国大才女”林徽因墓。墓地常年鲜花不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mupkqf.html

于学杰:《清明与寒食》(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九)的评论 (共 4 条)

  • 听雨轩儿
  • 秋白
  • 雪儿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