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马金铃|原创散文|王氏宗祠

2018-04-13 18:42 作者:白马金铃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王氏宗祠

灵山怀抱,麒麟峰和百合峰脚下,有一个村子——灵峰村,这个村的居民一分为二,王珊源以王姓为主,周源则以周姓为主,周王二姓占了灵峰村绝大部分农户。在王珊源的中心地段,一条长年清澈透明而水声潺潺的小溪,穿过民房,沿着山脚缓缓淌过,在Y字形路口,有一幢古老的建筑,分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王氏宗祠。

无论从麒麟峰还是百合峰,俯瞰王氏宗祠,屹立在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民居之间,其他民房与之呈众星捧月之势,王氏宗祠鹤立鸡群,尤其显得大气磅礴和古朴沧桑。历经数百年岁月的王氏宗祠,居两山之谷,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而不落寞,实属上乘的风水宝地。

走近王氏宗祠,心中油然而感,此建筑有好些年代了。这是一栋黄土、黑瓦、青石、木板为主材料的古建筑,大门和门槛由长长的青石建成,房子每两面墙的接角处都用了条石加固。大门的上方,由一长方形的门匾,黑底镏金,上书“王氏宗祠”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走进祠内,四周皆是大小不一的小屋子,中间则是一正方形的天井。天,各屋子房顶的水顺势流进天井,再通过暗渠流进小溪;晴天,则阳光直射屋内,整幢房子每个房间都宽敞明亮,空气清新,祠堂的设计者可谓独具匠心。正面下层是过往通道,上层则是戏台,左右两侧都分为上下两层小房间,天井的背后则是礼堂,甚是宽大,站三百来人也不会拥挤。

王氏宗祠,房间众多,宽敞明亮,地处村子中心地段,非常适合做学校进行教学。在20世纪70- 80̰年代,曾做过灵峰村学校的校舍,我也在祠堂中度过小学阶段难忘的求学时光。至今还深深地记得,在祠堂中上课,一眼黄土墙、黄泥地、木窗、杉木房顶,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的简陋,读书却一点也不敢马虎,学得非常认真。祠堂中,白天,书声朗朗,久久回荡山谷;晚上,灯火通明,村民忙于识字;闲时,锣鼓声声,看戏赏曲下棋,真是热闹非凡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王氏一族的祖先具体哪一年迁来王珊源,王氏宗祠始建于哪一年,已无从考证。从辈分最高的高五公算起,现在至辈分最小的已有27代,五百多年时间了。高五公大概在明末清初为躲避战祸从山西太原迁居至此。我们去翻看族谱,依然可以知道王珊源王氏一族应属太原王氏分支。高五公有两个儿子——王象文和王象武,繁衍下来的子孙就分为两大房,即文房和武房。文房又分为大房三支,小房两支,我们这一支子孙属文房大房,所以字派辈分最小,见到本地姓王的,无论年纪大小,都要喊爷爷。

相传王氏宗祠是象文公所建,因为他家财万贯,开始时人丁不旺,两个儿子身体又不好,有短命之危,在其弟弟象武的激励下,六十岁时娶了十八岁的小婆,又生了两个儿子,人丁才旺起来。

现在,王珊源王氏的子孙后代,不光在上饶县其他地方有人定居,还有的后代已经在浙江衢州、新安等地繁衍子孙,也出了不少人才。在民国期间,王珊源王氏家族出了“28条横皮带”,也就是在军队中出了28位团级以上的军官,远近闻名,风光一时,实乃王氏家族无上的荣誉。

在我的记忆中,祠堂是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如果当地有王姓子民犯了错误,譬如打骂父母,做了败坏公德的事,就由族中长辈出头组织讨论给予处罚。同样的,有谁做出了让王氏家族十分荣誉的事,如升官、升学等等,也在此大摆宴席,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表彰。

王氏宗祠做校舍时,每年深秋前后,各教室的窗户都会用透明的塑料布封上,照样明亮,但寒风不会灌进教室,暖和多了。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了些,但有300多名学生,学习气氛深厚,也培养出了不少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人才。孩子纯真想在此飞翔,古老的祠堂也成了求学成长的摇篮。等到我参加工作来王珊源任教时,王氏宗祠已不再做学校了,退却了育人功能。

看到古朴沧桑的王氏宗祠,记忆深处的往事历历在目。让我想起了每年正月初二初三,王氏子孙聚在一块,挂祖宗像,大家分发人丁饼的热闹场景,充分享受了大家族亲如一家人的和谐;小雨淅淅沥沥的晚,全村人们聚集在祠堂一起看电影的往事;老年人带领青年祭祀祖先的虔诚模样……一切的一切,永远萦绕脑海,伴随我们漂泊四方,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感觉总是那么美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王氏祠堂华丽变身,已不再承担其他更多的功能,成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古迹。饱经沧桑的王氏宗祠,见证了岁月的风雨,社会的变迁,汇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山水灵气于一体的古建筑,成了王氏子孙的精神支柱,联结乡情的纽带。风雨斑驳的王氏宗祠,书写了一部王姓发展的厚重史诗,也是中华大地乡村子民生生不息的一个缩影。(作者:王根笔名:白马金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frrkqf.html

白马金铃|原创散文|王氏宗祠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