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石雀鼠谷考察简志(五)

2021-10-12 12:39 作者:神龙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门古堡(上)

灵石夏门古堡是雀鼠谷文化考察的第四个文化点

作者/山西冯恩启

【一】

2021年9月12日午后,我们在灵石文友裴枝、张艳的引领下,出灵石县城,沿汾河东岸公路向夏门古镇飞奔而去。坐在车里,虽看不见闪烁的汾水波光,但偶尔能听到河流撞击坚石的涛声。锦绣山峰流过车窗,悬崖侧立奔向眼前,转眼又飞逝在我们的身后。

在秋日午后的阳光里,整个雀鼠谷彰显着它独有的风光美景,生机气息。悬崖上苍劲松柏、石缝里生长地灌木,相依为生,在千百年无尽的岁月里,不惊不忧,不卑不亢,无言地注视着河水奔流,云烟飘飞。看惯了春花秋月,领略了夏。固守在无人留意的一方天地中,情志不变,苍老了身心,丰盈了生命,与青山为伴,与大河相存,不管云卷云舒几度秋,也不问世事沧桑为何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行走在雀鼠谷深处,谁都会有一番感慨、赞美!曾经凶险异常的雀鼠谷古道,如今已被穿山破谷的公路、铁路替代。十公里的路,十几分钟的车程,还未拉长对远古的畅想,便在车停风逝中画上了句号。

下车后,我们与灵石文联主席王俊才会面后,互相问候致谢。

他说:“夏门古村是夏门镇所在地。位于灵石腹地,两山行列走,汾水贯其中。距离灵石县城西南大约10公里处的汾河西岸。大运公路、108国道、南同蒲铁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夏门,因传说大禹曾在此劈山开谷,疏通汾河水道,空出晋阳湖而得名。“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历久弥新。夏门村,常居住人口1400余人,用地面积约63公顷,是灵石县夏门镇政府驻地。灵石县夏门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夏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发生在隋末唐初的两次著名的雀鼠谷战斗,奠定了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是唐军在此攻取河东老生寨;一是唐军在此打败叛军刘武周。如果这两次战役,其中任何一次失败,就不会有大唐后世的辉煌。我们对面的韩信岭老生寨和身后的秦王岭就是当年唐军取胜驻扎的地方。夏门是"夏门春晓"的所在地,是灵石唯一在汾河以西的古八景之一,也是唯一人题写的古景观。为县令张志融题写,至今保存完好,古堡百尺楼、御史院为重点建筑文物。正在修缮中……

眼前这个古堡,坐北朝南,背依秦王岭龙头岗,面临一湾汾河水。水绕山抱,风水宝地。古堡始建于明朝,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院落共60余幢。在此居住的梁氏家族是当时灵石的四大旺族之一,族内官宦学士众多,工商财力雄厚。”

我们随着他手指的方向东眺西望,一派静谧而安宁的壮美景色映入眼帘, 远山近水,岚烟缥缈, 吕梁太岳,峭壁悬空,山峰连绵,秀色可掬,隔河对峙,河湾波涛,憾山动谷。古时,汾河两岸,杂草丛生。桃树野花,四野芬芳。河水飞浪,金光四射。船泊古渡,浪遏飞舟,栈道悬空。水飞鸣,山林瑟瑟。古镇商业,通江达海,神奇传说,故事动人,还有这眼前美景激动着我们的心潮。书诗一首以抒怀:

历史已飘远,岚烟绕翠微。

古风依旧在,情志伴霞飞。

【二】

王俊才主席接着说:现在,我带你们走进古堡。真正体验一下,夏门古堡恢宏气势与梁氏人文历史。

我跟着王主席一路观赏古堡建筑,一路聆听他生动形象地讲解。古堡有四道门:头堡门,二堡门、三堡门、后堡门。这是头堡门,外门额“外翰 康熙庚子菊月立”。内门额“安攘”。其义为何?王主席笑而未答,留给我们一个问题。我想按堡门功能讲,大概是御外安内。按育人功能看,大概有内圣外王之意。这是我的理解。古人用词,简约到极致,用意广博到无边。古堡内巷道,狭窄曲折,天桥相连,楼窑高耸,方向难辨,如进入迷魂阵中。王主席说: 你们看,最下面的这排窑洞为衬窑。衬窑就是地基窑。先在坡面建个窑形成平面,然后在衬窑上面建主窑。随处可见的衬窑,形成窑上有窑,窑顶成院,层层叠叠,梯级式建筑群。上下对称,或前后对称,或左右对称。对称的美,不对称的奇,在错落有致中,彰显着建堡人的审美艺术修养。衬窑不住人,但可以放杂物。

这是古堡建筑的一大特色。窑靠窑,院依院的建筑格局,形成唇亡齿寒,休戚相关命运共同体,和谐一定是古堡人首要的处事原则。

在一条坡度很大的主街上停了下来。王主席说:“这可不是一条简单的街道。这条街道下通汾河古渡,上接吕梁官路商道。在这条古街上,曾有好几座通街牌坊,但都无存了。就是这条荒废的路,曾经连接着山西东西南北,给夏门村带来繁华景象。”

是啊! 灵石文史学者张宝铸在《走进夏门》文中写道:“夏门地处要害,汾水关当其冲。是商旅必经之地,货物集散之所。日有渡船往来汾河,有马帮驼队驻足镇上。西路大批的粮食、油料、皮毛、药材运往京津、并冀。东路出产的丝绸、布匹、杂货销往川陕、甘宁。一时间,渡船在汾河上往来,驼铃在峡谷中回荡,马帮在山道上穿行,商家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半村不眠。人道是:有女要嫁夏门村,银子磨破脚后跟。”

站在古街道中,古风吹进想象的心空,一幅幅历史景象,缓缓出场,次第由心空飘向眼帘。驼铃声声,唤醒夏门村茶房客栈,马帮对对,富裕了古村人的日子;山道弯弯,谁在搭手观望?一声叹息,沉重的脚步,踩进泥路水坑。谁在客栈提壶望月,夜不能寐,思念远乡的亲人?谁在装货搭鞍,凄凉的身影暗淡了晨昏晓月?商镇的繁华,艳羡了谁的目光?商镇的衰落,谁又背井离乡?凄凉的身影长过远行的路。公文传递急。然须下马跪拜御赐牌坊。驿马缓蹄行,山高水长的路途须谨慎。今天,我们无法想象这条穿村古道的人流马叫。但透过磨光砂石,临街商铺,依然能感受到的古街道曾经的热闹繁华。

【三】

在新修缮的御史院每一间窑洞里,分门别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夏门村的沿革概况,以及夏门梁氏家族的人文历史。我们跟着王俊才主席,重点参观了梁氏书房院。最让人开眼的是书房院学生“面壁思过室”。阴暗狭小的思过室,是惩罚犯错的学生用的。

封建时代的教育强调寒窗苦读,瘦身枯容地学习。师道尊严的教育,达到极致。一言堂教学,老师说了算。学生没有丝毫的自由,谁敢违背封建伦理道德,不论大小,不论尊卑,都要被关进“思过室”惩戒教育,直到三省检讨后,才让回归正常课堂。一条青云路,不知扭曲了多少人的心灵?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说教,不知让多少人走向远离人生的不归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成就了天才,毁灭了凡人。高亮的藏书阁与低暗的思过室,同处一院,相对设计。就是要让梁家子孙明白:不思进取,看到的全是阴暗,等待的是四处碰壁。只有积极上进,不断登楼,才能看到人生广阔的天地和外面的风光美景。空空的书房院,只剩淡淡阳光陪伴。灰暗窑洞教堂,成为梁氏家风家训的展室。

通过版面展览,我们知道:夏门梁氏,始祖梁福山,明嘉靖年间从甘肃天水迁徙而来。住庙宇,宿街头,为人种地放牧,做杂活。忍辱负重,艰难生活。梁福山生五男,从此在夏门村,居住下了。以农立家,勤劳实干,使梁家得以休养生息,得到很好发展。从八世开始,梁家人丁进入兴旺期,十一世时达到顶峰。有深厚的根基,必然枝繁叶茂。梁家出进士2人,举人8人,贡生43人,监生142人,生员107人,为官者达185人。耕读传家、勤劳朴实、扶贫济困、修桥筑路、捐款赈灾、热心公益使得梁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

任何一个家族的兴旺,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灵石文史学者张宝铸在《夏门梁氏春秋》记载:梁福山临终之前,叮嘱五个儿子一句话:农是本,地是命,庄稼钱,万万年。从此,梁家视土地为生存之本,生活之根来对待。开荒种地,埋头苦干,生活渐趋丰盈。张先生在文中,用以农立本、起名旺家、尚义传家、维屏护家、梁枢治家、重儒兴家、仕宦荣家、嬗变之家等篇章,系统地介绍了梁家几百年的兴盛衰败过程。读来无不让人杂绪纷呈,喜痛交加。不管怎样,梁家人带领夏门村父老,历经几代人、几百年,在一个荒山坡上,建成这样一座气势巍峨的古堡。就是愚公在世,也会为之赞叹的!

斜阳古院、幽静深窑。青砖灰瓦,古木参天。顽石垒墙,青狮守门。我们跟着灵石王俊才主席,穿地道,爬窑梯,小心翼翼。不知怕踩疼古人的建筑智慧,还是怕摔破一丝悠远的思念?低头、轻步、小心地,在文友们的互相叮嘱中,登上观景台。向南望,山水衔接处,山门相对峙。听偶遇的导游精彩讲解夏禹在此打开山门治水的生动故事,秦王李世民在此扬马挥鞭建功立业的传奇。豪迈之情,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带着对雀鼠谷汾水关、夏门古堡的神奇向往,继续向着古堡深处走去……

2021一9一18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uledkqf.html

灵石雀鼠谷考察简志(五)的评论 (共 3 条)

  • 今生依梦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 神龙
    神龙 推荐阅读并说 欢迎朋友们点评留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