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泰伯篇,孔子论道

2018-07-20 11:32 作者:江峰十八弯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泰伯,又太伯(古泰通太),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圣瑞出现,身为祖父的古公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孔子点赞泰伯为“至德”,说,泰伯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

2 .“礼”,是什么?最初的礼就是指宗教祭祀中的规矩。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这个阶段,是华文明的初创期,也是礼乐文化的萌芽时期,属神守巫祝文化时期。在经历夏、商、周的朝代更替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典章制度,尤其周朝,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之后孔子及其追随者以及孟子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其内容,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规矩行事。对于礼的重要性,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始也。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4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要重视道的三点:保持容貌端庄严肃,不要粗暴放肆;面部表情要正经亲切,取得别人信赖和接近;注意言辞语气,说话不要粗野出格。笾豆这类祭祀礼仪事务,自有有司这类官员处理。”

5 .曾子说:“假如有才能的能够向没有才能的请教,假如知识多的人能够向知识少的人请教,做到有学问看起来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充实的人也能不表露出来;被人触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是这样虚心好学、胸怀宽阔、忍让谦和。”

6. 君子的品格是什么样的?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7. 士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学生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完成自己的学业,必经的三个阶段,孔子归纳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 .对于普通百姓,孔子采取的办法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民”?在孔子的话语体系中,“民”是指那些心智愚昧,道德瑕疵的群体,他们需要统治者去教化的。孔子在《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楚简《尊德义》相关段落也有这样的表述:“尊仁、亲忠、敬庄、责礼、行矣而无违,养心于子谅,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民有为乱矣。受不若也,可从也,而不可及也。”诸子百家的学问,都源出西周时的“王官之学”,是周天子的御用学问,是统治学问,也是御民学问,有愚民内容也是顺理成章的。不独儒家,老子的《道德经》也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明儒王畿曰:“古人立教,愤而后启,悱而后发,迎其机也。机未动而语之,谓之强聒。”所以,对孔子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只能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但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如果实在要说明做事的缘由,那也要等他们追问之后再做解释。”

10 .孔子说:“偏好勇敢而又痛恨自己太穷困的人,就会犯上作乱。对于那些不仁德的人,做事逼迫得太狠,也会出乱子。”

11 .孔子说:“考察一个领导,即使他具有周公那样才能和形象,如果浑身骄傲自大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再去看了。”

12.  孔子说:“跟我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那是很少的。”

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为官之道。一是“笃信好学”。“笃信好学”是两个并列词组。前面是“笃信”,后面为“好学”。“笃信”,就是坚定信心。怎样的信心?一是自信心,从自己的本性从来,“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我们的出发点,是初心。我们要信这人东西。二是信他。信他就要坚信已经成了圣人的人,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等先贤,他们是过来人。他们既不求名,又不求利,他们所心才是真实的仁之心,他们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教诲,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要“好学”,就是学先贤的仁德,学他们成圣成贤。二是“守死善道”。这里“守”、“善”均为动词,就是对道的“坚守”和“运用”。我们一生要对圣贤之道至死不渝地坚守,并在坚守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和社会中去。后面是孔子的两个告诫:一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二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条原则: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啊,国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你却发不了财,你天天喊穷唱衰,这是可耻的事的呀。国家混乱不堪,人人自危,你不出来力挽汪澜,反而去大发国难财,这也是可耻的事呀。

14.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5.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乱”是合奏乐,也是结尾。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师挚之始”。这段文字描写了孔子对音乐的挚爱之情。

 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在这里列举了不予以教诲的三类人,一是“狂而不直”。狂,就狂躁,不直,就是不正直。也就是狂妄自大而不正直的人。二是 “侗而不愿”。侗,就是幼稚无知;愿:谨慎、小心、朴实,也就是那种一问三不知,但鲁莽冲动的人。三是悾悾而不信。表面上装得很诚恳实在的样子,但却一直不守信用的人。他说,对这些人,我真是不知道他们。

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孔子说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人要勤奋学习,而且要有上进心,不能学了一点东西就踌躇满志,要不停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上进心,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虞舜和夏禹都是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历史传说中的“五帝”。他们”有天下”,虞舜和夏禹都是凭借出众的能力和品德,经过长期考验,通过禅让制度选举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巍巍乎”,那是高山仰止。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孟子·万章章句上》)。

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孟子·万章章句上》)。

“不与”,一是虞舜和夏禹“有天下”,非身所预求,而君自禅的结果。二是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虞舜施政于天下,完全顺由“庶物”和“人伦”,并不刻意为之。三是虞舜和夏禹不以位为乐也。

“有天下而不与焉”,这是孔子所崇尚的一种最高的为政境界,也就是他在《礼记》中所描绘的“大同”境界。

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大爱无私,尧之为君!天道之大,无为而成。立文垂制,引领天则。

功成化隆,高大巍巍。 德之荡荡,言所不及。

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至今,概不例外。乱臣,指治国的人才。

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禹最大的特点是节俭勤政,他与夏朝的桀,商朝的纣,西周最后的周幽王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孔子也无可厚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ucgskqf.html

泰伯篇,孔子论道的评论 (共 8 条)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听风赌雨
  • 雪儿
  • 襄阳游子
  • 秋实黾园
  • 千尘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