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

2019-12-01 18:41 作者:文生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一六0

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

文生

这日老文看天气不错,没事就去看村里的黑塔玩。

黑塔是十几年前重新修的。原来的黑塔在文革中被毁,塔料有的作了井台,有的垒了田沿,有的成为建筑基础,其实塔已破败不堪,文革只是作了最后一击。

新世纪初,有好事的村民出面,众多村民响应并集资,在村西重建了黑塔,黑塔得以重新示人。老文心中的黑塔是“鹤塔”,比黑塔好听多了,应取《易经》之“鹤鸣于阴”,建在山之北、村之西、河之南。那时老文在外打工挣钱,还拉下的饥荒,没有回来,也就没有说上话,但钱是出了。不过,基本上是在原址上建,也就无话可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新建的黑塔高四米多,呈方形,12层,逐层上收,顶是圆宝顶。底座一米多见方,高约半米,四面浮雕金刚;第二层浮雕三圣图,中间搂空,神龛内有坐塔佛和罗汉雕像;三至九层每层有佛雕,再往上是收为宝顶。塔为麻褐石建,与白塔相比,显着黑,故可称黑塔。虽然不能与历史上材质细腻油亮的黑塔相比,也就是那么回事。已预留扩建之地。

老文观黑塔归来途中和村里的老汉们聊天。歪老汉对老文说:你看别的村,上面拔钱修老房子,咱们石林黑塔村也有那么多老房子,为啥上面不拔钱修修?俺们也出力挣些钱花花。

老文说:咱们村的老房子,和别的村比起来,没人家的多。人家是全国性的古村,咱是省里的古村,能和人家比么?

歪老汉说:恁什地他们能拿钱,咱村不中?

老文说:他们一个说是举人院,一个说是秀才街,咱村里有什么?

歪老汉说:哼哼,你就那样说吧。还不是上面没人?

老文说:有这方面的原因,自己养的闺女得让外人知道,人家才来。说来还是名气小,上面不关注,人们不过来。

歪老汉问:怎样才能有名气?

老文说:编故事、演电影、写文章,法子多的是……

歪老汉问:咋编故事?

老文说:就说咱们村的黑塔和白塔村的白塔才是白蛇传里的塔……

歪老汉说:这不中,说了没人信。写文章吧,咱村要是有笔杆子就好了……

老文说:有个名人才好吹。

歪老汉说:村里没出过名人。家谱上说有一个人,跑在外面打仗的,当过什么兵马总镇,当不得事,还得靠文章……

老文说:这是明朝的事。也就是个提辖,小军官。

歪老汉说:不是,是大军官,老辈人都是这么传说的。西边那个什么村有个什么举人院,村里不也是说不清举人叫啥名字么?咱们的好歹在家谱上有个名字,也搞个总镇街。

老文笑了,他认为歪老汉的话很有创意,说:就算是真的,也排不上号。老房子靠人、靠故事,靠文章才能吸引人。没名人、没故事,只能靠文章了。四大名楼,凭文章出名的,其实那几个楼盖的没有什么特色,不就是有人写了文章么?颧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腾王阁:秋水天长共一色……。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歪老汉说:别说那没用的。俺看还是没人开发。

老文说:咱们这个村,主要是老村有开发价值。

歪老汉说:是嘞。

老文说:老村现在不能乱盖房子了,保持原貌,说不定会有人开发。

歪老汉说:老村建筑太乱了。

老文说:理顺就好了。

歪老汉说:俺不看好。

老文回到家后,还想着这事。村子挂着传统村子的名堂,如果不能推出去,搞旅游,这个牌子就只是个牌子而已,只能继续湮灭下去。这些年不少村子日益破败,只有老人们住。要让年轻人回来,村子就得能吸引人,开发旅游是一个法子。

老文想:目前村子没有知名度,从长远看,是有搞旅游的条件的,但要做好前瞻性的保护工作,以老村为范围,不再进行新的开发,尽可能对老房屋进行保护,并理顺老房子之间的关系,对老房子进行合理的整修。

老黑塔村依大土塬而建,塬对面是南岗,中间是羑河。羑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与大塬地把村子环抱起来。村里的房子从大塬下面到河沿,形成三个台阶,形成东西向的三条路,老街、庙前街和新街。后来命名为什么东升街云云,老百姓不认可,认为还不如按房院命名。

第一台阶在塬下,人们在塬下打窑洞。窑洞前建房子,主要是明朝时,这些房子前面的路为老街,路比下面高两米多,路基有地方是石头垒的,老街曲折。

老街下面的房子,多是清朝建的,一排下来,前面也有条路,是为庙前街,因为路东头是泰山庙。

庙前街的北面比南边高一点,街南的房子是民国以后盖的,这排房子前面还有条街,是为新街。新街北的平房,是解放后盖的,不多,街南离河沿不远。

村里南北向的路有两条,与老街、庙前街形成九宫,九宫的中间的南中北三个格是老瓦房集中的地方。村里人说起老房子的布置,常说老窑院、大谷院、小谷院、草房院。新建的房子自然是平房院。

先人明初从洪洞过来时,只能大塬下开窑洞居住。老窑院可以说沿着整个大塬根建。但现在所说的老窑院,指村东头的窑洞院,那里没有老瓦房,连草房也没有,是穷人住的。现在这些老窑院前面的房子,是解放后盖的,不少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盖的。

草房院子在村西边,也先后被翻盖成平房,只留下个地名。

建国前的老建筑在村里形成一个“凸”字,两边的平房是建国后至七、八十年代新建的,这样“九宫”就满满的了。

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平房在大塬后的沟底和坡上铁路两边盖了。进入新世纪后,到村北原来的中学校后面盖小二楼了。

老文想,现在我们要有意识的收集各种老用品,主要是现在已不用的老农具和生活用品,老村的每个院都要有相应的布署……

现在所说的传统的老村子,毛病在于都是秦砖汉瓦,而黑塔村即是各种房屋都有,这是个优势。

村里当然有故事。明朝时,房子在老台阶上建的,寨门一关,就有很强的自卫功能。清朝随着房子在台阶下建,自卫功能有所减弱,但还有自卫功能。到了民国土匪横行时,村里凭着两个会打土枪的人,分别把在村口,大队的土匪也没有办法攻进来,还打死打伤了几个土匪。后来,官匪勾结,采用调虎离山计,两个枪手到鹤壁集里的官家说事,结果山里土匪打进村,大谷院里的棉花、小麦、小米拉了好多大车……

大谷院的主人更迭频繁,真是“其兴也悖也,其亡也忽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先辈人辛苦建起来的大谷院,后辈人不惜,或因分家,或因内耗,或因赌博,或因匪患,有的人家甚至流落在外地回不来了,最后是分给没房的贫雇农。不过,到了重新分地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些老房子差不多又被原主儿赎回来了,接着又大多不住人了,历史真是在沧桑中轮回……

小谷院则是读人多,只是连个秀才也没出过,出过那么几个生员,但这些生员水平并不低,清初有若干人在考据古代经典,邻村的那些秀才、所谓举人的后代也过来求学。考据其实就是追本溯源,考查我们民族面对内外患,无力处理的原因所在,那时人们认为是把原来的经典理解错了,要重新解读,他们因些把许多古典的字、义、音弄清楚了,但思想并没有多大突破。当然,和考据大家比起来,村里的生员藉藉无名。他们考据的方法也许不对,但思考总是进步……

草房院、老窑院的人,都希望凭自己的努力进入到大小谷院。早年的不说,据说这些年,能考上学的,在外发了财的,多是从这些院里出来的……

每一个院在历史上是变动的。老窑院是最初来的先辈住的,后来他们窑院前建草房院,有了条件后,盖了大瓦房。没有能力盖大瓦房的,继续住草房或在别的地方盖草房住,甚至在新地方打窑院的也有,这样草房院、老窑院都挪了地方。历史再重复一番,草房院、老窑院又挪了地方,村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草房。最后是草房不存在了,改为平房;窑房隐藏在平房后面,只有老年人才住。

明代建的老瓦房处于村子高处,那时羑河水还相当大。后来羑河水小多了,人口也多了,就在老台下建院。随着羑河水的进一步下降,于是在庙前街建起了院。因为不知何时会发水,故台阶下建的房子要用石头作基础,防止水患。水大时,庙前街一带就会被水淹,但很快就会退出去。听老辈人讲,村里早年有寺庙,还有好多塔,因为多次水患而湮灭,这些塔是小塔。新建的黑塔虽不大,对这些小塔来说,也算大了。

泰山庙俗称三奶奶庙,是明清村里的众人集资盖的、修缮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对于穷而有力气的人家,也是种救济。现存的只是一部分……

现在村里交通也方便,与老城有公交车。村北新建了火车站,下了火车走上十几分钟路就到老村。以前有票车停靠,现在没了,但以后会有的,因为老火车道将来会成为城市轻轨,新建的瓦日铁路有通车规划,但都是不知何年才能通车,新建的车站才能起上下客的作用……

老文想,这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还有很多这样的村。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9年12月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tvibkqf.html

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的评论 (共 4 条)

  • 残影
  • 雪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