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皖南散记(五)

2019-08-20 09:28 作者:蔡怀森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歙县棠樾村的鲍家花园、牌坊群、鲍家祠堂是一处著名旅游景区。其实这里真正有些名气的是那一座座相连排列的牌坊群。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段纪录片,是叙述徽州的,印象中是一个深秋的日子,冷风凄中,荒野田间显现出一座座相连的石牌坊,由厚重的石料砌就,石柱、石樑、石面壁,顶层结构,中有镶面字迹,面壁顶层有雕刻的文饰。解说员以沉重的语调描述着这一座座封建礼教的标志产物背后,一段段宣扬妇女守贞守节的凄惨故事。这就是徽州有名的石牌坊群。

来到棠樾旅游景区,看到了这一组石牌坊群。

如今这一组石牌坊被围在一个小区域内,售票进入,周边摊贩相拥,有草坪花木点缀,游客不断。全无了早年荒废凄冷的氛围。牌坊相连共有七座,其间加一官亭。首座牌坊旁是鲍家祠堂,尚在整修。这里也是乾隆嘉庆年间煊赫一时的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的家乡故土。

鲍志道先祖鲍伸公,原为中原望族,晋太康年间任职新安,上了徽州的青山绿水,任满后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至鲍志道一支已是贫民百姓了。时年十一岁的鲍志道在族人带领下走出家门,走上村口的老桥,走向村外的小路,回头看看,娘还在村口站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徽州向外崎岖的古山道上,总是能看见一些身背包裹,手拿雨傘的男人行色匆匆的走过,后头跟着一二个孩子,十二三岁模样,走出大山,走出徽州去讨生活,谋生存。他们往往就是徽商的先驱。

十几岁的孩子走出徽州往往都是家道贫落,经族中人介绍去投奔在外经商的族中近亲学徒谋生。就这样鲍志道走出徽州,成了店铺中的小学徒,每天上下门板,倒壶,老板的家务杂事。偷空儿学着打一阵算盘,学写几个字。几年学徒下来,自己也曾做一点小本生意。20岁那年,鲍志道在扬州的大街上看到一则告示,是歙县大盐商吴尊德在招聘经理,应聘的人很多,挤得水泄不通,鲍志道也参加了应聘考试。吴老板在应聘者通过会计等科目考试后,让人给应试者每人端上一碗馄饨。据说接过那碗馄饨时,所有的人都感到茫然,只有鲍志道心中一惊。第二天,吴老板逐个面试参加考试的人:昨天吃了几只馄饨,有几种馅,每种馅各有几只的时候,全都傻了眼,只有鲍志道准确答出来了,鲍志道由此进入商场拼搏磨砺,最后成了嘉庆年间烜赫一时的两淮盐务总商。

鲍志道为家乡棠樾村的鲍氏祠堂增了光,添了彩。

仔细观察了棠樾村口牌坊群中的每一座牌坊,发现竟然都是为鲍氏家族所立。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历时400年间,鲍氏家族中有明代官至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的鲍象贤,有清乾嘉年间的盐业巨商、多次捐款赈灾,被朝廷立坊的鲍漱芳父子。还有鲍氏族人的子坊。几个年轻妇女二十多岁守寡的贞洁坊。

在徽州,不经意间常见古村道旁一座座寂寞屹立的石牌坊,与古徽居、祠堂构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牌坊的立置,有功名坊,孝义坊,科举坊,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贞节牌坊,以至后人们往往见到牌坊都会想到贞节坊。牌坊的建立实际是一个纪念牌式的建筑,主要用于旌表功德,标傍荣耀,或是特别感人的事迹值得后人纪念敬仰。

古徽州节妇烈女分贞、节、烈三类。女子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的谓之贞,已嫁从一而终,夫死而不再嫁的谓之节,遇强暴凌辱而以死相拒,或夫死而自殉的谓之烈。史载明清两代仅歙县一地就拥有节、烈妇女8606人。

黟县有个叫方天绩的,婚后出门经商,死在外头,他25岁的妻子鲍氏为了表明誓死不嫁的心态,也为了扼杀自己的欲望,自毁面容。终年居住在一座小楼上,以纺织为生。来,花开花落,鲍氏女孤身一人在这座小楼里度过了她漫长的一生,传说她死的那天,成群的飞云集她的院落,哀鸣徘徊,三日不去。

在徽州,贞节观已不再是单纯的外界戒律,而是内化为妇女的操守,成为精神规范。夫死守节的徽州妇女往往是足不出户,自我封闭,艰难度日。“深闺独守夜如年,四壁青灯自明灭”,过着一种心如死灰的生活。

历史上徽州还是程朱理学教化影响的重地,一些貌似感人的事迹都被地方立成牌坊旌表于世,成为弘扬传统的忠孝节义文化一帜。

这也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tvdpkqf.html

皖南散记(五)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