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章乃器传)读书笔记(9)

2018-06-21 13:40 作者:一叶知秋927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34年秋章乃器奋笔疾书“九一八”三周年祭,告诫国人当此国家与民族都危如磊卵之时,只有下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能救民于水火,救国于临焚。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越过长城,整个神州已是不碎也得碎的现实了。

1934年南京汪伪政府就与日本签下卖国妥协的(塘沽协定),幻想日本因此会放弃南下之决心,这等于反助长了侵略者得陇望蜀的贪婪。1935年秋汉奸王辑唐发起“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汉奸殷汝耕在河北宜成立了“冀东防共政府”;国民党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竟然撤销了北平军分会,毫无廉耻的要与上述两个汉奸政权共管平津以北的燕赵大地的主张,再次要把大片国土拱手让出铸造第二个满州国。

有热血、有良心的中国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地处敌人炮口下的平津两地学生呼吁“华北之大,已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各大、中学校的师生纷纷罢课、示威游行,因此才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一二九”国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12日上海各界爱国人士公开发表(上海各界救国运动宣言),签名的有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李公仆、王造时、周新民等283人,章乃器则是这份声可裂帛的“宣言书”的主要撰稿人。在讨论“宣言”草稿时,大家都感到原来尚密秘活动的“十人小组”应马上转为公开宣传抗日救国的群众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更是一呼百应的瞬间产生。期间沈钧儒说“救国会”先不要加抗日和反日,不给一心示好日本人的蒋介石把柄。很快上海市又相继成立了诸如妇女、大学教授、职业界、新闻记者、电业、学生、工人等各类救国团体,其中敢于公开站出来挑头的人都是些不怕流血、牺牲的知名人士。1935年12月21日上海妇女救国会召开,史良担任主席。1936年1月1日上海文化救国会也召开成立大会,共有300多学者在章乃器等起草的“宣言书”下签名,后来的七君子沈钧儒、史良、邹韬奋、王造时都被选为常委。章乃器被选为持委和常委,主管经费、财务,日后上海各界救国会的所有宣言和文件也几乎全被他承包了。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扬虎成为了逼蒋介石抗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章乃器开始日奔走在抗日救国运动的最前线,亲自接待平津学生代表,还代他们去上海各大学演讲,把“一二九”革命火炬传到南京乃致全国各地,激发了无数爱国青年不顾一切的走向抗日最前线。章乃器还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次带领北平大学生到一女子学校演讲时满面含泪,说话都泣不成声,感染的在场学生都失声痛哭。章乃器不得不镲干泪水一字一声气壮山河的说:同学们哭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要流泪,要流我们的血”。

当时上海各界请章乃器做爱国救亡演讲的很多,常常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挤满了人,每每章乃器出现全场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对于推动“救国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救国会虽然是由一群有着铁一般坚强意志的爱国者组织的,但其组织结构却是相当松散的,即没有租下一间房做会所,也没有公章大印,各种文件都在章乃器的手提包里。因为都是有职业的人,大家平时都很忙,只是把业余时间抽空出来闹革命,竟没有一个专职人员,只是在后来出版(救亡情报)时才临时招募了三个只领生活费的工作人员。

救国会的所有活动经费也主要是章乃器捐献,他才真正是毁家纡难的人,连每次开会人员的饭钱都是他自掏腰包,各种文件、宣言、呼吁书等宣传品,也都是在他的中国征信所印制,费用更是他出。为此章乃器将从浙江银行退出时领取的3000元储蓄金用尽不说,还卖掉了上海江湾的一栋楼得万元且全都用于救国会的开支。“西安事变”后,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曾送来2000元,宋庆龄也捐助过3000元,有不明真相者还出来质询章乃器钱账,诬章借“救国会”敛财,气得沈钧儒痛斥说:救国会的帐,你们可以向国民党去报告全是我负责。

“救国会”的主要活动就是作演讲、发宣言,担子大都落在章乃器头上,每发一篇宣言,至少要开一次理事会,往往大家会后饭还没吃完,章乃器的宣言稿已然写完,再互相磋商甄琢后就举手表决通过了。这些宣言百分之百是章乃器起草,因为他出手快、才思敏捷依马可待,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稿子定下后,再由章乃器的“征信所”印刷发行。自(新评论)始,所有文章的校对也都是章乃器自己所为,后来邹韬奋因“生活书店”事情太多,其的宣传部长一职也由章乃器兼任,救国会的印就是章乃器的家。

2018年6月2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tlfskqf.html

(章乃器传)读书笔记(9)的评论 (共 7 条)

  • ~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听雨轩儿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