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木樨印象

2019-12-14 11:25 作者:豫章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木樨印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慕名去探访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省级示范村”——砖墙镇木樨自然村。沿着水乡慢城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一路向西五里路,我来到了这个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水乡名村。

一座古色古香,气派高大的大理石牌坊矗立在村口。牌坊的横额上镌刻着飘逸劲利的四个大字“天香云外”,昭示了木樨村与众不同的风物特色。牌坊石柱上镌刻一副对联“发祥自晋宋,历千二百年,绳绳继继,不乏明贤,惟是诗书礼乐;衍祚至明清,传四十八世,烺烺炳炳,许多实学,莫非忠节廉。”这副源自王氏族谱的古老对联,向人们叙述着这个古老村庄悠久辉煌的历史。村前一湾碧水萦绕流过,这虽是季的水,却温润细腻,于曼妙的流淌之中,流出一抹缱绻的笑意。水泥、石块砌筑的台阶上,衣着艳丽的妇女们一边浣洗,一边嬉笑,爽朗的笑声传得很远。碧水岸边,杨柳依依,柔梢披风,依然透着绿色,依然阿娜多姿。“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岂不是最好的写照?水边是几座亭台水榭,重檐翘角,俊美的倩影倒映水面,村民于其中座谈家事,凭栏赏景,笑脸上洋溢着幸福,言语中饱含着满足。这温润的碧水涌动了生机,秀美的水村舞动着风采。

走进村里,一个偌大的村民休闲广场展现在眼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间,花池里零星地开着几朵月季,虽不是鲜花盛开,但蕴藏生机。各色各样的运动器材排列在草坪上,古色古香的大理石“木樨亭”矗立在广场的中央。亭边,几棵高大的桂花树青枝绿叶地生长着。村民们有的在锻炼身体,有的在长椅上休憩交谈。隆冬辰光,时间空闲,有的是功夫。一座座别墅式的民居,白墙彩顶,依缓坡而建,显得错落有致。村前一排民居的院墙上用油彩描画了一组组人物故事、水乡风景。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村庄的中心,沿路种植常绿灌木,显得生机勃勃。我顺着这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向村里走去,不远就是一个高大的戏楼。这里又是一番景象,古色古香的“木樨戏楼”坐南面北,偌大的戏场停满了各式小车。戏楼的北面是一排平房,里面人声欢喧,热闹非凡,原来年长的村民正在那里。我走进屋里,一位慈祥的老者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向我讲述了木樨村的前世今生。

很早很早以前,相国圩南边有一座低缓的小山,叫乳山。南宋建炎年间,进士王小山随父亲迁居溧水西门。绍兴年间,王小山举家迁至相国圩南乳山旁,在山的南面倡筑起一个大圩,从此在此地肇基开业,开枝散叶。王小山主张抗金,因此他不受皇帝重视。他也落得清闲,在此种花种树,修身养性。他在后院的高地上种植了几株桂树,精心培育,悉心照料。数年后,桂花绽放,竟出现黄、红、紫、橙、白五色花于一树的奇观。花香馥郁,飘溢四邻,一传十,十传百,一传传到了皇帝那里,这五色桂花因此成了贡花,王小山倡筑的大圩也因此叫保圣圩(民国时更名为保胜圩)。因桂花也叫木樨,乳山王家也改名为木樨。王小山在后院中造了“木樨台”,又造了“渡月亭”,还掘了井,挖砌了荷花池。秋花开五色,观赏人无数,木樨从此声名远扬。近九百年来生生化化,木樨王氏已发展为一个二三千人的大姓望族。现在,国家的政策真好,我们老人有养老费,医病还可以报销,村庄建设得这么美!这里是村老人活动室,我们没事的时候就在这里晒晒太阳,看看电视,打打麻将,或到市民广场健健身。老人侃侃而谈,兴致勃勃。我沉浸其中,赞叹遐想。

老人对我说:“明年正月初十来看戏,热闹得很。”我说:“一定来。”这么底蕴厚重,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是应该好好欣赏品味。离开木樨村时,我又期待来年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ssnbkqf.html

木樨印象的评论 (共 3 条)

  • 残影
  • 雪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