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说徐继畬

2018-11-05 11:37 作者:蔡怀森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 说 徐 继 畲

徐继畲,这里的“畲”字念“赊”,晚清名臣。山西忻州五台县人,(徐向前元帅先祖)。

徐继畲道光六年中进士,曾官至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亦曾被革职、罢官。多年后再被启用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朝廷外交事务。

徐继畲官场跌宕起伏,声名不减,史上较为少见,而这其中有些事是与道光年间发生的鸦片战争有关。至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受美国总统克林顿高度赞赏,声名再起,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鸦片战争是国人都知道的史实,其实将鸦片和战争捆绑在一起,其中还应有些说道。

鸦片最早是作为一种叫罂粟的植物由阿拉伯人在与中国的通商中带入。明代以前已有种植,其罂粟花开美观漂亮,作观赏用。后发现有药用价值,遂长期作为中药材种植使用。史载1526年在广州就有了鸦片交易。1589年开始因其有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曾将其列入关税目录中,准其输入,税率10斤纳银2钱。国人将鸦片用于吸食,以至输入数量大增是百年以后的事。1686年,沿海厦门、泉州、漳州出现了吸食鸦片的烟馆,至此鸦片蔓延成了一部分人的消费品。同期的英国也有人服用鸦片,还会往啤酒里加点鸦片,让人产生幻觉,有精神愉快的感觉。有需求就有供给,在这里鸦片就是商品,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外商输入鸦片,纳税,销售,盈利,再采购中国商品输出,这就是一种商业贸易行为。也不是说非得要毒害谁谁。只是利益驱使罢了。

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于是开始加大了对中国出口鸦片的力度,逐渐导致中国白银外流,国民沉溺于鸦片,受到摧残。连清军官兵中亦多吸食者,广东水师甚至有人给鸦片船当起了保护伞,收取巨额贿赂。

情况发展到这一步,明眼人应该看出这显然是大清政府在对鸦片输入贸易的管控中出了问题,放纵了鸦片贸易带来的危害。(连道光皇帝自己都抽起了鸦片)。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上奏直言:“鸦片海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问题严重到如此程度,道光帝自然有震惊的感觉。据说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令他担任钦差大臣到广州去查禁鸦片。在这里,林则徐忧国忧民,忠心赤诚,道光帝高度重视,决断禁烟,都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是面对百年遗留的积患,长时期管理废驰而形成的局面,该如何作手解决,有了不同声音。与林则徐同朝为官的徐继畲时任福建汀漳道台,对禁烟运动当然坚决支持,但主张方法策略上应注意“不视英夷为寇,扰乱海疆”,惩治之法可以考虑“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先内而后外,先豪猾而后良弱”。就是说鸦片问题是经济贸易问题、管理问题,不搞政治化,不搞敌对势力,首先加强关税、销售及上层有影响人群吸食的管理,“以商制夷”。用经济手段即税、费杠杆加强管理,逐步推进,深化。当然如果能考虑到与英商谈判,一方面严禁鸦片输入,一方面开辟其他商品的贸易途径(当时英国及西方各国有很多大清国急需的工业机械设备及工业产品),排出清单,让英商贸易趋向平衡,有利可图,或许就是个双赢的局面。

无奈徐继畲人微言轻,意见未被采纳,尔后还在鸦片战争史上有“投降派”,“妥协派”的说法。

朝廷上下也没想那么多,那么复杂。

但有一点应该是共识的,就是夷寇冒犯我大清天朝上邦,必剿之。至于英夷是何方神圣,坚船利炮为何物则一概不知。以至在战争开始两年后,道光还在询问英国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怎么会有个22岁的女人当国王?

当然,朝堂上饱读四书五经,举人、进士学历文凭的大臣们驭民理政有术,但面对外面的世界,经济贸易的方略,世界军备、科技进步的了解就显不足了。

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则是以国家行为(朝廷钦差大臣亲理),军事行为(动用军队)雷厉风行的高压之势查缴鸦片。派兵包围英商馆,捉拿首领颠地,收缴了英美两国鸦片商人的鸦片箱,连同收缴华人的鸦片共238万斤,实施了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壮举,朝廷显现了威严,国人亦感扬眉吐气。而蒙受损失和耻辱的大英帝国自然不愿意了,派了舰队来了一场鸦片战争。舰队还沿海北上,占定海,抵天津,直逼京城。道光决定谈判,结果是赔银割地,开放五口通商,同时撤办林则徐。

纵观整个事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道光帝和林则徐都没有错,一定要总结些什么的话则一,大清国这部上下运转的机器已陈腐衰弱不堪,官僚集团守旧积弊,都在应付朝廷,应付皇上,出现任何重大问题,一律由皇上、朝廷承担责任。再则就是林则徐没能听进徐继畲的意见:经济问题只能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用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去解决经济贸易问题只能使问题复杂化,即或一时打压下去,也是后患无穷。事实就是如此,时至今日,国人一提鸦片战争还是会想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侵略我国,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而深感耻辱和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仇恨。

这就是把一场本由商人们的违法贸易行为、贸易争端演变成鸦片战争而把国家和国民带入军事、政治的泥淖和意识形态中。

林则徐还有一点缺憾是对英夷的缺乏了解,严重低估了英夷国力和英军战斗力。关键时期上奏:“优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同时他还认为英军只是海军力量较强,陆军士兵的腿绑得很紧,蹲都蹲不下来,根本没办法打仗,“不足为惧”。

这些都是徐继畲后来注意并下功夫了解研究西方世界情况的发端。

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平息的第二年,道光召见了徐继畲,大概也是知道了徐继畲当初关于禁烟运动的一些主张和建议,向徐询问了外洋的一些事务,风情,国体等事项。史载徐继畲一番对答深得道光帝的欣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徐继畲任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事宜。以后的事实证明,此任命实为道光帝的明智之举。或是知人善任吧。

那时的厦门、福州,尤其是厦门,在五口通商中是较为令人瞩目的,上海还未见端倪,厦门的鼓浪屿上已云集了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商团,洋行,教会,医院,学校等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别墅住宅区,成了一处独特的洋务风情区域,这些应该是与徐继畲在此理政口岸通商事务有联系的。

有记载正是在这段时期,徐继畲在厦门和美国新教传教士雅裨理相识,相知。应该是成了很好的朋友,“多有往来恳谈”。在这一过程中,徐继畲知道了西方实行的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知道了民众可持选票选举之说,这就为徐继畲认识西方世界及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打开了一扇窗口,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徐继畲在以后的任职中,只要有机会总是和各国来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医生、商人等各阶层人士频繁接触,探寻各方面的知识。“每晤泰西人辄报册考证之”就是将有些重要的事项记载下来,“久之积成卷帙”。还请过西方学者为他绘制地图,讲一些国家的地理、人文、风情知识,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徐继畲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在这以后用了五年时间,数十易稿,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写出了《灜环志略》这部名著,此书有十卷,14.5万字,还含有42张插图。

徐继畲的《灜环志略》突破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天朝上邦意识和华夷观念,较全面介绍了地球概貌,各国的地理分布、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历史沿革。将中国定位于世界一隅,还记述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宣扬了西方民主制度和理念,流露了对通过选民的选票取得合法性的各国民主制度的欣赏和向往。在黑暗的东方专制大国点燃了微弱的民主烛光。

这部书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在当时昏聩郁闷的满清王朝和国人眼中则既未石破,也未天惊。大清王朝,满身的旧迹尘埃,步履蹣跚,颤颤巍巍的挪动步伐。被八旗王爷、三跪九叩的满汉大臣、山呼万岁的黎民百姓,一同全力扶持着、呵护着。倒是此书传到日本后却大受欢迎,一印再印。此时正是日本历史上重大政治改革“明治维新”的酝酿发起之际,这部书无疑滋养了日本进入现代化的崛起,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灜环志略》一书的问世,是徐继畲人生仕途中的巅峰、亮点,也是转折点。

《灜环志略》一书,徐本意是想让国人了解世界各国存在的现实状况,开启国人民智,引导朝野重视并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先进制度,赶上世界潮流,而实际效果看对国人非但未有开启蒙化作用,反而是责疑反对的声音高涨,一帮王公大臣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一意为泰西声势,轻重失伦,尤伤国体”。由此书被停止刊印。而正在此时(道光三十年)1850年,徐继畲在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任上又出了一个“神光寺事件”。

这个“神光寺事件”近代史上居然还有一笔,其实是个莫名其妙的一件事。

“五口通商”,条约中有“皇帝恩准英人携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五口,有人身权和财产权,贸易通商无碍”。其时各口都有洋人进入寻住处的事件,怎奈国人不待见洋人,多拒之。在上海老城厢内,愿意租房舍给洋人落脚的多被邻人鄙视,且洋人屡遭围观、嘻戏,洋杂混居,徒增是非,多有不便。这种情况下,时任上海道台宫慕久本着驱洋人出城,免生事端的心态,在远离城厢的黄浦江边一片烂泥滩上划了一块地方租给洋人安身,并由此规定洋人不得入住国人地域,国人也不得进入租界。这就是今天上海外滩的由来。

而福州的神光寺事件则是有两个英国人,一个是领事馆官员,一个是医生,经地方官府和寺里僧人同意,租住了神光寺部分房舍办公兼行医看病,不想这触怒了地方士绅的神经,他们认为夷人住进寺院,触犯了神灵,更兼寺内时有学童聚集会试,便聚众驱赶洋人。时有赋闲在福州城内养病的林则徐支持大众驱赶洋人,双方各不相让,几近酿成命案。关键时刻徐继畲派兵围了寺庙,实际上是保护了英人的生命安全。继而协调斡旋,在城内另觅房屋将英人安置。此事当时闹得动静很大,林则徐报告朝廷则是夷人滋生事端,徐在这一事件中处置不当,“每每妥协”,“讨好外夷”。加之徐继畲的《灜环志略》一书刊出已有非议,朝廷中有一帮人认为徐“宣扬西方,扬夷抑中,轻重失伦,尤伤国体”。是政治立场和思想路线问题。

徐继畲于1851年被召回京,时值了解徐继畲情况的道光帝去世,儿子咸丰上台,一番审查将徐罢官,回归山西故里。后徐继畲在山西平遥书院教书以维持生计。

同治四年,徐继畲经保荐被两宫太后重新启用,以三品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协助恭亲王办理洋务。

徐继畲再次引起世人瞩目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事。

200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克林顿在谈到美中关系的久远历史时深情的讲了下面一段话:“从我在华盛顿特区住所的白宫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中有一个小碑,上面刻着赞扬美利坚的话语:美利坚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话并非出自美国人之口,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畲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作为礼物赠送我国。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这是150年前美中两国关系沟通交往的见证”。

多么精彩动人还有分量的演讲。

敏感复杂的两国关系在这里被一个曾有过的小小的历史事件中,中国政府赞美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情节所渲染,深情的告诉在场的中国精英们:你们的祖先早就对美国的国体,价值观表示了这么动人的,深刻的认识和赞赏。

据说当时在现场听克林顿演讲的中国顶级精英学子,绝大多数竟是一头雾水。徐继畲是谁?中国政府有过这样的礼物和意思吗?接下就是查资料,找索引,徐继畲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也见识了镶嵌在华盛顿纪念碑内壁上的石碑及全文。

确有其事,一块镌刻汉字的石碑,碑文摘自徐继畲《灜环志略》中一段赞扬华盛顿的话。克林顿演讲中提到的是其中重要几句,但碑文明确有落款,落款为:大清国宁波府镌 又:耶稣教信辈立石。这里虽有大清国字样,却已明示是宁波府耶稣教徒镌刻的。接下还有落款表明“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 合众国传教士识”就是说这块石碑是由美国传教士经办并运去美国的。这就很清楚了,大清国朝廷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并经办此事项。再者徐继畲此刻已在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任上被撤职待处理阶段,后被罢官回乡,因而送华盛顿碑石事徐继畲当时是否知情都难说。当然后来美国曾派特使向徐继畲回赠了华盛顿画像作为答谢礼时,徐继畲是应该知道这件事的。

那时的朝廷、皇上好像对这些事是可以不知道的,连上海道台在黄浦江边划了一块地方租给英国人,都没必要让朝廷和皇上知道,倒是什么地方铁树开了花,是祥瑞之兆。某处久旱无,需钱粮赈灾。台湾送给地方官的芒果,特进贡皇上等事项上奏的要多一些。

不管怎么说,这段碑刻文字赞扬了美国开国元首,赞扬了美国的国家体制和核心价值观,并且是来自中国政府的高官之笔,当然是及其珍贵的。视为中国政府赠送也合情理。也能算是两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笔。

在中美关系史上,任何官方都不会,也不应该抹去这段有亮点的历史。

这块碑的碑文不长,全文如下: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胜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办推举之法,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酋哉。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 镌

耶稣教信辈 立石

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合众国传教士 识

2018年 9月 9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wmskqf.html

说说徐继畬的评论 (共 3 条)

  • 听雨轩儿
  • 雪儿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