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访汤家河史庄

2018-04-24 10:29 作者:都市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时节,去汤家河史庄村,探访我童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为尽快抵达目的地,我们租了一辆小车前往。

汽车沿着很窄的通村公路前行,沿途绿油油的麦田已吐出新绿,一排排桃树,开满了鲜艳的桃花,姹紫嫣红,甚是喜人,唐山地区是我国有名的蜜桃产地之一,据陪我前往的老姑讲,三叔、四叔家里,每户都有十多个桃树大棚,每年产量不少,现在依靠种植桃子和时令蔬菜家家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在车上,我努力地回忆着童年在史庄村生活的一桩桩一幕幕,找寻着当年姥爷、姥姥和我在村庄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司机师傅说到史庄村了,我看到在不远处一面白墙上用苍劲的隶书写着“史庄”两个字十分醒目。回到阔别了50多年的村庄,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是何处来”的感觉。眼前规划整齐,错落有致,富有河北地区特色乡村平顶建筑的村院和家家户户的大棚,让我很难找到旧时的痕迹,我回忆中的老村路、老房子、老村落已荡然无存。

天淅沥沥地下着小,庄里很少行人,想问路,问事情感觉很难,我们试探性地向村中心走去,一个雕梁画柱的门楼进入我们的眼帘,试图开门看看,但大门门紧锁,在门楼上醒目地写着“史家大院”四个标准、清秀的楷书大字,看着牌子上苍劲的书法,我不由心生敬仰。我们找到一个仓买,向店主人说明我们来意,真巧这家仓买业主,正是史家大院的主人史秉材。史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参观史家大院。

他和我姥爷史秉公都范一个“秉”字,虽然我们年龄相差有六、七岁,但按史庄族规与名字辈分说来,我应该叫他姥爷。我们首先参观了史庄名人史树青老先生事迹展览。史树青先生一九二二年出生于唐山乐亭县汤家河镇史庄村,他是我国当代知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他还在上中学时,他只花两毛钱就从旧货市场买得一张丘逢甲的画,这幅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一九六五年,越王勾践剑破土而出,他作为最年轻的专家同郭沫若、于省吾、商承祚等大师汇聚荆州,释读破解“天下第一剑”。史先生从业六十余年,鉴定文物达百万件,为国寻宝无数;他著述文章丰富,主要有《鉴古一得》、《鉴宝心得》、《中国艺术品投资鉴赏百科丛书》等深受文物古玩与艺术品投资者的青睐。史树青先生的辉煌成就让家乡人直观地感受到这位文物大家灿烂传奇的一生,让我们每个在史庄生活过的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目前,史家大院已成为一个集民间文化收藏、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教育基地。

据史秉材介绍,树青先生对史家大院十分关注和支持,欣然为史家大院题写匾额。我们看到的“史家大院”力透纸背的四个大字就是出自树青先生神来之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史秉材是汤家河镇史庄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在创办史树青纪念馆的同时,还创办了农家书屋,成为省内外小有名气的文化名人。他还编了几句顺口溜:“书屋建到咱农家,村民百姓乐开花,学习科技学文化,帮助农民把财发”。这也是史秉材办这个“农家书屋”的初衷。史秉材原来在村上搞过甲鱼、鸡、猪的综合养殖,由于不懂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苦苦经营八年,却亏损三十多万元。他认识到自己在经营过程中屡屡跌跤是因为没文化,于是决心利用自家养殖场的闲置土地建成一个科技文化大院,教育和引导乡亲们加强文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为了建设好科技大院,史秉材夫妻二人节衣缩食,自己动手拆旧建新,如今不仅建起了一百多米的“农家书屋”,还增设了棋艺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休闲娱乐的场地。

正是,由于像史秉材先生在这样的执着,这样的不畏艰辛,才让史庄这个在乐亭县腹地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为河北大地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庄。如今,很多游客文化之旅深度游就常常光顾这里。

探访史家庄本想找寻儿时中的记忆,访寻童年一起嬉戏的玩伴,经秉材姥爷介绍,我姥爷史秉公的老屋已经被翻建再也难以找回当年的旧貌,与我年龄相仿的伙伴也多半离开了史庄去了县城或是其他地方,是呀,岁月沧桑,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找寻重在过程,结果不一定都尽人意,把童年美好的回忆留在里,伴雾,伴花,伴醉,易伴醒。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usrkqf.html

探访汤家河史庄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