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选贤任能”是五帝时期的职官制度

2018-04-29 22:37 作者:曲辰匹夫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选贤任能”是五帝时期的职官制度

“选贤任能”,是五帝时期的职官制度,它是由黄帝执政的“以民为本”思想形成的一系列制度之一。与其配套的还有设立民意代表机构、老百姓的與论监督、帝王定期到各地巡视等多项政治措施。

一、五帝时期帝位选贤禅让的基本情况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这二十五人当中,不仅无一人继黄帝而登帝位,而且是被黄帝分封到了边远的中国各地。在黄帝死后,才由其子青阳(即居于少昊,史称其为金天氏者)挑选了高阳继黄帝而承帝位的,这就是“五帝时期”的第二帝——帝颛顼。同样,高阳挑选出的帝位继承者,也不是自己的儿子。虽然,由于历史的久远,史料的严重缺乏,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记载十分明确的历史事件中,看到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禅让,正是从黄帝的继位做起的,并成为整个“五帝时期”坚定执行的一种制度:青阳既有自己继承帝位的极为有利条件,更有着挑选自己的儿子们继承帝位的一切有利条件,却为什么不但自己不继承帝位,也没有挑选自己的儿子去继承帝位呢?这种与禹之后历史上为争夺帝位继承而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用尽了人间一切阴谋诡计的史事形成强烈对比的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加以重视与很好地研究吗?

帝颛顼,依孔子之说,《史记》之载,是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但这种记载同最古老的史料是有出入的。倘若按《竹书纪年》以及《山海经》等书的记载,则为黄帝之曾孙,昌意之孙。《山海经•海内经》言:“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竹书纪年》载:“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又《蜀国秋》也曰:“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景 ,生乾荒。乾荒娶蜀山氏女曰枢,是为阿女,所谓淖子也,生颛顼。”①《山海经•大荒东经》又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看来,乾荒、韩流,应是一人,因其字形相近而在历史的传抄过程中产生了讹误。依照五帝时期的代系而言,则帝颛顼为黄帝曾孙为正,李学勤先生也认为是如此②。颛顼在佐少昊治国处理政务之时,就显露出了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品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③。颛顼被青阳选贤而初登帝位时,非常年轻,所以其初都在少昊之地,距青阳所居之邑很近。此后的帝都,才又北迁幽陵之地,其都大约相当于今之北京市附近。这也正是古史所记,既言其都的星野之分为玄枵宫(即“天鼋宫”),又言颛顼都幽陵这种表面看似矛盾情况出现的原因;黄帝之后的一段历史上,有人精心治理着国家,却实际无帝位继承者,最后是青阳选择了黄帝的一个曾孙继之为帝。如此,历史上长期使人们疑惑难解的“黄帝至颛顼何以历时很久”的问题,或许也就有了答案:黄帝肇造大一统的国家制度时还很年轻,顶多是其中年之时。而黄帝寿命很长,其死后又有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国家实际无帝位继承者,到后来继黄帝登帝位者,又是其年纪很轻的一个曾孙。这样,从黄帝到颛顼,就事实上延续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而按照后世的常规计算这段历史,人们就犯疑惑,就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帝颛顼,亦同样未将帝位传于己子,而是挑选了蟜极之子高辛为帝位继承人,此若依《史记》之载,是为帝颛顼的族侄,而按《山海经》、《竹书纪年》、《蜀国春秋》之记,则帝高辛是帝颛顼的族弟。高辛即帝位后,史书称之为帝喾,是“五帝时期”的第三帝。甲骨文祭祀刻辞中作“ ”,王国维释此字为“夔”,以为即“帝喾”。郭沫若认为“王说无可易” 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① 《竹书笺注》辑引。

② 《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③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④ 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依照我们的研究,“ ”确实是帝喾,但此字应当释作 “俊”才对,释作“夔”,是过分强调字形的一个错误。

帝喾之所以被选贤,任为帝位继承人,亦是由其公而无私,有急民之所急的品格,符合“以民为本”的纲领性治国精神。《史记》称其“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地之义,知民之急”。其登帝位执政后,“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

帝喾有四妃:元妃娵訾氏女常羲,生子挚,姬姓。曾受禅而为帝;次为有邰氏女姜原,生子名弃,“弃”名之所得,是因为生母以为其子不祥,经过三次丢弃到野外而不死,才又抱回抚养,因而取名为“弃”的,其本从母为姜姓,因农功而赐为姬姓;三为陈锋氏女,生放勋,放勋从母氏姓伊祁,后受挚禅让帝位,史称唐尧;四为有娀氏女简狄生契,赐姓子氏,即商先祖。

“五帝时期”,帝喾是惟一将帝位传于己子姬挚的人。姬挚登帝位九年,自感政绩不佳,治国不如唐侯放勋,就亲率群臣到侯国唐地(今河北唐县城南八里)禅帝位与其弟唐侯,唐侯受禅让即帝位,都于潘,这就是唐尧。

唐尧年老,以“选贤任能”的禅帝位标准,认为己子丹朱不堪大任,不能以子害国。因之咨询于“四岳”,看他们之间谁堪当此任,四岳之长说他们中间的谁也没有治理好国家的才能,大家倒是给尧提供了贤者的信息:说民间百姓之中有一个叫作重华的后生,姓姚,老大不小了,可还连媳妇都没有娶上。为什么呢?因为其生母去世很早,其父则不明事理,凡事都听信其嫉妒性很强的继母及其所生之子象的,所以,人们都称其父为“瞽叟”。其三口人多次设计想把这个重华给害死,为的是日后好把家产都留给这继母所生的小儿子。但重华聪明而且顺,每次都是不动声色地躲过杀身之祸后,仍然孝顺父母、友小弟如初……舜的孝顺品格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称赞。四岳之长建议:为国家、为百姓而挑选贤能的帝位继承人,是否可以考虑这个后生?由此唐尧对舜经过了反复考验,最终把帝位正式禅让给他,这就是历史上的帝虞舜。

虞舜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帝位禅让上,同样是依照“以民为本”的政纲而行事:他建议帝尧处死了治水无功而成患的鲧而举其子禹继承父业治水,并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鲧之子禹。他完全不考虑禹一旦大权在握之后,会不会有报杀父之仇的祸患。

二、帝位选贤任能的禅让是一种政治制度

从前面简要的历史情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五帝时期”的帝位禅让,并不是一帝、两帝的个人行为和偶然之举,而是行之一贯的一种帝位权力交替普遍做法,是一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国家的利益也就是最广大的黎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切以人民为本位,为依归。帝位禅让的标准,就是选贤任能。为了确保统治国家的大权不致落入无才、无德的不肖者之手,其选贤任能都分两个步骤实施:先在实践中考察、选拔、培养,在正式禅让而放权之前,都让被选拔者先辅佐帝王处理国家大事,认为可以,就进一步让其摄政,将要禅让帝位者暂时退居一边,实行观察、监督、指导。当将要禅位的老帝王确信其继任者有足够的治国才能与品格,又在百官和天下百姓中有了一定的威信之后,这才择日祭告天地、祭告于先祖之庙,正式交出所有治理国家的一切大权,老帝王就从此完全退出政坛而安度晚年。如此,就使得国家的权力交接,在自然平稳之中逐渐过渡,避免因政权交接之中社会出现动荡不安,以保证政令实施的连续性。

三、与“禅让”相配套的其他制度

我们之所以认为“五帝时期”的帝位禅让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因为:第一,它是依黄帝所制定的“以民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建立的;第二,它不是某一帝的孤立、偶然行为,而是整个“五帝时期”的一贯做法;第三,这种禅让都有着一个考察、任用、逐步交权的过程;第四,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长期实施,它还有着与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在一起实行着。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论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uprkqf.html

“选贤任能”是五帝时期的职官制度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