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明话习俗

2019-04-03 14:32 作者:文章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明,是播的讯息。和煦的春风象腼腆的少女,脱下了冷酷无情天的外衣,迈着轻柔的步履,把迟来的,踱近了四月的眷恋,实现着如期而至季节的诺言。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羞涩,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只是悄悄地把时令的名片和春的消息告诉给人们。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凈,故为之清明。”

“清明谷两相连,濅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由此可见,古今流传的农谚,说明清明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是别致的情调。水墨丹青,漾出了田园的明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儿斜。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无边光景一时新”,写出诗情画意的风景。耕夫俨然耕耘着土地的权威,扬鞭扶犁,舒心小唱,哼出畴野的动律,拖拉机在古老的田地间,播种着崭新的春耕谣。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给人悲切凄凉的伤感

“绿遍山原白满山,子规声里雨如烟”大自然磅礴的气势,给人见景生情极致的感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清明是踏青的时节。风和日丽,人们领儿携妻,踏青游春,芬芳草地,青葱旷野,时而追逐乱红落花,时而穿行杨柳街巷,时而又对视溪头潺潺流水,真是好不快活?

“南园春早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黎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和诗人吴惟信,廖廖数语把人们带到了清明的诗情画意之中。

清明是情爱的驿站。据《唐诗纪事》载;唐代风流倜傥的诗人崔护,清明时踏青独游长安南庄,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口渴叩门求水,门开,一女子捧杯水让座。女子独倚门前,姿态楚楚动人,两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临行,女子远送门外,有恋恋不舍之意。第二年清明,崔护追忆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望,惟见门院如故,桃花依旧,铁锁挂门,空空无人。惆怅之余,挥笔写下《题都城南庄》于门扉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故事流传至今,“人面桃花”成语典故由此而来。

清明是祭扫的灵魂。清明演变祭祀的节日,是从“寒食”节而来。“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两节相近,寒食祭祀活动延续至清明,久之,人们把清明和寒食并称了。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做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丘墟郭城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形象地描写了唐代寒食清明的扫墓情景。可见,千百年来,扫墓祭祀的习俗至今还在盛行。

寒食节祭扫之日,我也携妻儿老小去公墓,到父亲墓前献上花环,以表对亲人的追思和悼念

清明是插柳的季节。古人在清明节,都要把新绿的柳条插在门楣屋檐下,辟邪纳福,顺阳之气。此俗盛行于唐宋。

《乾淳岁时记》载;“都城人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葱可爱。”清明也有戴柳的习俗。古人认为,清明戴柳免虿毒,取生机。少年折柳编冠寓意珍惜青春,所以民谚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后来,插柳戴柳,演变为清明节栽柳植树的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清明,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传统的节日。假日之余,人们踏青春游,怀故祭扫,折柳插门,荡千放筝等有益户外活动,使清明成为富于诗意的节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pzpkqf.html

清明话习俗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