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龙虎山上觅好汉

2019-09-09 08:22 作者:小小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龙虎山上觅好汉

梁孟伟

之所以去龙虎山,是为了探秘那108位好汉的出生地!

按照《水浒传》第一回所写——宋仁宗嘉祐年间,天降瘟疫,皇帝命洪太尉到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出山禳灾。洪太尉误将龙虎山的锁妖井打开,放出了108个妖魔,才演义出一部“只为衣冠无义侠,遂令草泽现英雄”的史诗。

中的龙虎山显得幽深邈远,云中的大青宫更加神秘莫测。雨雾让龙虎山变成一幅国画,我们成了丹青中几个移动的人物。

家乡青褐色花岗岩山体不同,龙虎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共分24岩、99峰。传说是99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泸溪逶迤东来,绕山转峰,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流水切割赋予她崎岖的地势,山石崩塌形成她陡壁的悬崖,溶蚀风化造就她深浅的洞穴。《水浒传》中这样描写龙虎山:“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像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磁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形成了“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赐银,进行了无数次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鼎盛时期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现在的大上清宫,是按照北宋风格在原址上复建。目前只完成第一期工程,有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鼓楼、东隐院和伏魔殿等。

福地门是一道S形的宽阔长巷,形似游龙而叫龙街。至下马亭,旧时除了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还要踏罡步,亭中地板上刻有步罡踏斗图。出街是棂星门广场,入棂星门为钟鼓楼,过鼓楼是东隐院。东隐院侧放生池前靠墙有两株古树,一株老樟,一株槠树,据说为第四代天师亲手所植。

过了东隐院就是伏魔殿。伏魔殿呈四方形,歇山式屋顶,殿前有片草坪。施耐庵这样描写殿宇的外貌:“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槅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今天的模样和这个描写大致相同,殿前香烟袅袅,两侧道旗飘飘。檐前朱红漆金牌额“伏魔之殿”,换成了“伏魔殿”三个黑底金字,字体有些狰狞。两边朱红屋柱上多了一副黑底金字对联:左联为“千年归匿风平浪静”,右联为“一旦现形地动山摇”。门上不见了那把“胳膊大锁”,只贴着两道朱印封条。正门封关着,但开了一扇侧门。

洪太尉命人打开大门后,“看里面时,黑洞洞地,但见:昏昏默默,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东西。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常如三十,却似五更时。”现在殿内一目了然。迎面一块高约五六尺的石碑,下面石龟蚨坐。石碑正面是龙章凤篆的天书符箓,俱不可识;背面四个阳刻真字大书:“遇洪而开”。

《水浒传》中石碑下的石龟“大半陷在泥里”,现在却是平放在地面上。那时洪太尉命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把石板扛起,石板底下,才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推倒攧翻无数。惊得洪太尉目睁疑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

我在伏魔殿盘桓徘徊,沉吟良久。天下名山众多,施耐庵为什么独选江西龙虎山作为水浒开头场景?天下寺观无数,为什么独选上清宫伏魔殿作为众英雄好汉的出处?不难想象道教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和当年龙虎山在道教上的地位。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宋元明清之际,道教最为流行。细读水浒不难发现,每当梁山英雄遇到困难时,作者总是搬出道教神仙或者道教法术来救众人于水火之中。从开始的张天师祈禳瘟疫,一直到最后一回徽宗帝游梁山泊,整个《水浒传》都脱离不了道教的影响。

在百回本的《水浒传》中,施耐庵分别安排了了几场罗天大醮。分别是:总起小说全篇的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排定英雄好汉座次的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总结水浒英雄悲剧结局的第九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这一道教仪式在《水浒传》中充当了结构全书、为人物命运张纲举目的关键作用。

据说早期流行的水浒故事并无公孙胜这一道教法师的角色,水浒故事蓝本《大宋宣和遗事》虽有“入云龙”之名却无对应之人。但到《水浒传》英雄排座次时,平时并不起眼的公孙胜却“上位”至第四把交椅,这就充分证明了施耐庵与道教的密切关系。由公孙胜主持的这场道教盛典到了第七日功德圆满时,祥瑞顿现,天书降世。“当时何道士辨验天书,教萧让写录出来。读罢,众人看了,俱惊讶不已。宋江与众头领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多弟兄,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今者上天显应,合当聚义。将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众人皆道:‘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又黑又矮、武艺稀松的落魄小吏宋江,为何能自如驾驭这些心狠手辣身背人命的亡命之徒!这与其说是宋江的政治手段,还不如说是施耐庵的历史智慧!一个中国式的智慧!!!

从龙虎山归来,我得重读《水浒》!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qgvpkqf.html

龙虎山上觅好汉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