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淋碱(《寨里村记忆》系列散文)

2018-06-18 09:13 作者:方舟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寨里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奇异的习俗:每逢秋季节清晨天蒙蒙亮时,天气潮湿,村子周围的盐碱地上就会潮出一层土黄色的东西,人们叫他碱土。这时村里的女人孩子都会提着篮子拿上扫把,将碱土扫起来揽回家中,在院子里用砖头或木凳支起一个架子,架上一个柳条编的筐子,盛上碱土浇上清水,再在筐子下面用瓦盆接住淋下的碱水。这就是淋碱。那时的村里,“家家淋碱水,户户有碱瓮”。这种碱瓮高约二尺许,口小肚大,里面终年盛满着土红色的碱水,瓮口多以方砖覆盖,每至蒸馍合面时才掀开口舀出一勺来用。

那时蒸馍离不开碱水。寨里村的盐碱地上,盛产高粱,人们把高粱和黄豆一起磨成面粉,经过发酵再浇上这种碱水,蒸出来的馍颜色金黄,吃起来香甜可口,又容易消化,亦有利于强身健体。这大概是豫东的特产,因为当时除了东北部分地区外,真正的称得上典型盐碱地的就只有位于黄河故道上的豫东一带了。

这种伴着碱水蒸出来的窝窝头,在许多年间是豫东农村的主食,我就是吃着这种馍长大的。一九五四年我离开家乡到省城郑州上高中,母亲特意为我蒸了一笼碱水窝窝头,我给同班几个城里同学一人分了一个,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好吃”,纷纷打听这种馍的做法。第二周有几个同学也拿来了其母亲仿做的窝窝头,可是吃起来都没有我们家乡蒸出来的那种香甜味。我问:“你们使碱水了吗?”他们说:“我们哪来的碱水?使的是从商店买来的芽碱泡出来的水。”我说:“这样不行,得用我们家乡碱土淋出来的碱水。”他们说:“那你下次回家给我们带一些碱水来呀!”以后我趁放假的机会就用瓦罐给他们带了一些来,有几家果真也蒸出了具有我们家乡那种味道的窝窝头来。

家乡人用碱水蒸出来的窝窝头一时誉满全校,增强了我作为豫东人的自豪感。放假后,我回到村里不免对村里人炫耀一番。我的大伯清伦是我们家族的执事人,见多识广,听了高兴地说:“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我问:“啥故事?”大伯说:“华佗含笑说碱水。”

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随曹操部队在豫东一带行医,发现此地农民多时以本地所产高粱为食,因高粱火气大,不好消化,常出现便秘,痛苦不堪。为此,他遍查古药书,发现大豆可以祛除胃火,就动员大家把高粱与大豆磨面混吃。这样高粱的火气小了许多,可是便秘的人还是很多,有的还口舌生疮,鼻孔流血。这下难住了华佗,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一个办法来。不久,曹操因怀疑华佗为他看病不力,有意加害于他,就把华佗投进监狱,施于酷刑。受尽折磨的华佗仍然关心着豫东人的便秘问题。他六十三岁那年,自知不久于人世,就遣徒弟再到豫东考察寻求解决办法,徒弟考察回来后高兴地说:“豫东人吃高粱已经不再便秘了。”华佗急问:“采用何法?”徒弟说:“就是用盐碱地上潮出的碱土淋成碱水,合在面里再蒸馍就行了。”徒弟还将带回来的窝窝头给师傅看。华佗掰开来看一色金黄,问起来香味扑鼻,吃起来微带甜味。

这天里,华佗高兴得一夜未睡,他在思考这其中的药理。他回忆平生所学,研究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终于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相生相克。高粱和碱水就是这样。高粱在盐碱地里生长,不得不让体内产生更多的热量保护自己,这是相生;高粱成熟以后磨成面粉,其火气又被盐碱地里潮出碱土淋出的碱水所消,这是相克。这正符合辨证施治的道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天他笑着对徒弟说:豫东人聪明啊!他们用自己的办法证明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和我们辨证施治的大道理。我从此可以瞑目了。说过以后头向后一仰,竟溘然长逝。

如今,豫东人吃碱水蒸出的窝窝头已经成为历史。一来是由于种植结构的变化,当年作为主要农作物的高粱已经退出了舞台,让位于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玉米;二是由于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耕地中的盐碱随之付诸东流,当年“家家淋碱水,户户有碱瓮”的习俗早已不在。当年人们吃碱水窝窝头的那种香甜的感觉,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qdqskqf.html

淋碱(《寨里村记忆》系列散文)的评论 (共 11 条)

  • 听雨轩儿
  • 从余东风
  • 信129315
  • 荷塘月色
  • 程汝明
  • 襄阳游子
  • 海洋的宽容
  • 幸福鱼儿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信
     审核通过并说 蛮好的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