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驻村精准扶贫工作散记

2019-01-09 09:36 作者:戴征兵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驻村精准扶贫工作散记

陶港镇朱应村工作队 戴征兵

朱应村座落在风光秀丽的九顶山南麓,是一个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小山村。黄阳一级公路穿村而过。汽车从阳新县城出发二十多分钟便到达朱应村。在一个没有路牌的路口右拐,再前行300米便到朱应村委会。这便是我援疆归来新的阵地。

2017年7月初,我刚结束为期三年援疆支教工作,还没来得及洗洗西征的尘土,就被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前线,参加即将打响的阳新县脱贫摘帽攻坚战。在新疆三年,经历过边关大漠风沙的磨砺,也经历过援疆干部讲政治、讲团结、守纪律的优良作风的熏陶,我早已养成了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的良好品质。记得离疆返乡时,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领导说过一句话:援友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返乡的援友们要把援疆精神带回湖北,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去……想到这些,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做好这份工作。

参加精准扶贫工作,我相信自己能吃苦耐劳,也能忍受离开家人的孤寂,更不怀疑自己严守工作纪侓,执行国家扶贫政策的意志。我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扶贫工作能力。毕竟,精准扶贫与学校管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在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上,我是一个熟手,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上,我就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彼时要做的便是临阵磨枪了。为了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我认真学习了阳新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编写的《阳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用指南》。指南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还收录了精准扶贫基本知识、阳新县精准扶贫政策清单以及其它有关知识。这些都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必修课。指南中所有内容我都认真研读,深入领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工作上,都得到有益的指导。

新老队长的交接很简单:老队长用一个红色的塑料袋装了一摞表格资料,送到我面前对我说:“这是近期要交的表格,要尽快组织人员下村入户调查。”说完就忙别的事去了。拎着王队长递过来《扶贫政策宣传与落实表》,我正式走上了精准扶贫工作岗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头一件事自然是入户。一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了解政策的落实情况。其次,摸清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同贫困户商讨制定脱贫方案,填写相关的表格。朱应村有7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230人。我们单位安排了35名党员干部与其中的47户贫困家庭结对帮扶。这和湖北省援疆工作中的“双结双促”工作模式一样,只是重点有所不同。“双结双促”工作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而精准扶工作的重点则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单位安排的帮扶人员每月下村入户一次。通常是由工作队统一安排,分批进村。来村后进行简短的业务培训,再由村干部带他们入户。工作队长和驻村队员则要深入到每一个农户家中进行家访,要全面掌握村情民情,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更是要了然于心。有一次,我和几个村镇干部一起去村民家办事,行进途中,突然有人问我,“戴校长,那是谁的家呀?”我顺着他所指方向望去,“那是朱克生的家。”我毫不迟疑的回答。进入到村中小巷深处,又有人问我,“戴校长,这是谁的房子呢?”我不加思索地回答说:“这是朱必道的房子,是危改房。”同行的村干部朱主任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了句:“我真是服你了。”我心想,如果不是平时深入农户熟悉情况,还真难应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问题。

做好贫困户“一户一档”台帐资料工作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用上级领导的话说,是要下足绣花工夫才能做好的工作。的确如此,这套档案资料涉及十个方面的内容,前后材料逻辑关系,数据对应关系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专业性很强。我初次接触这份档案,不知从何下手。不懂就问,向村扶贫信息员请教,向镇扶贫办领导请教,向来村检查“一户一档”的工作人员请教。虚心的请教换来了做好“一户一档”台帐资料的方法。经过反复修改,朱应村贫困户“一户一档”台帐资料由残缺不齐的手写档案,变成了资料齐全的打印档案。

发展产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发展产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安排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增加贫困家庭收入。朱应村原本没有村办企业,今年,阳新县下拨了三十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兴办村级企业,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村“两委”领导到县内考察过蘑菇基地、蔬菜基地和一些小型工厂。回村后讨论多次,有的提议建基地,有的提议建工厂,都因为一无场地,二无技术,三无人员而被全部否定。最后村支部书记提出了一个“借窝孵小鸡”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通过“四议两公开”的程序,村里将三十万元扶贫资金以放贷取息的方式投入到本村的个体企业朝晖生态农业合作社。收益的70%是要发放给贫困户的,同时村里与合作社签约,要求合作社带动十五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另一方面,积极调动有劳动能力,头脑灵活的贫困人口发展产业。人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会越走越顺畅。

朱中毫就是这样。2014年,为给儿子治病,朱中毫不但花光了家是积蓄,而且欠下债务。他的家庭也因此致贫。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充分运用优越的扶贫政策,迅速摆脱了困境。在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朱中毫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他家养殖牛9头,养殖山羊11头,养鸡40只,年产值达到十万余元。每年可获得国家畜牧补贴2550元。他还种植了一亩杂柑,三年后,杂柑挂果,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怪事也不少。

怪象一,争当贫困户,争当低保户,大有人在。入户走访中,我们发现没有评上贫困户的心中不平,评上贫困户的又认为没有得到好处,要去当低保户。有一次,我和村镇的几个同志去李女士家走访,李女士毫不忌讳地说:“贫困户有什么好的呀,我家一年到头既领不到一粒米,也领不到一滴油。那些低保户多好呀,每月有钱领。我家两个孩子读书,我自己又患病,上个月在武汉治疗就花了一万多元,也没有人帮我一分钱。我家这样困难还评不上低保,村里就没有人评得上了。过些时,我要去县里找领导评评理去。”李女士打机关枪般说了一大堆话。我们让她将住院病历和收据拿来看看,她又说,不知塞到哪里去了。其实,李女士家是因学致贫,两个孩子上大学,现在,女儿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她自己也在保险公司谋了个营销员的工作,按说不困难了。对这样的人,不是扶贫而是要扶志了。

怪象二,易地搬迁户的新房建好了,贫困户却不愿入住。乐师傅患有脚疾,父子两相依为命,住房老旧。向村里申请易地搬迁,并签了意向书。现在房子做好了却不想搬迁。原因竟是怕被人瞧不起,认为住进了易迁房,儿子就不好找对象了。

怪象三,身住危房,心安理得,既不想改造,又不想搬迁。

朱大叔,六十三岁。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住在上世纪修建的土屋中。他的房子低矮潮湿,土墙上漏痕累累,与周围的楼房相比,更显贫寒。工作队和村领导劝其易地搬迁,他不答应。又为其申报危房改造,上级也批准了,并答应按深度贫困户的标准补助危改资金。按预算,做一间五十平米的平房,这些资金足够了。可这事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朱大叔就是不愿改建。我们也多次上门做工作,他就一句话:“这房住着舒服,不想改。”

这些怪事可以说是治贫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吧。要医治这些疑难病,还需要精准扶贫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领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也就是推进农村工作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018年8月22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qcipkqf.html

驻村精准扶贫工作散记的评论 (共 4 条)

  • 雪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