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又到万花山云际寺》

2018-12-13 18:21 作者:云朵儿GAO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又到万花山云际寺

太平峪内的万花山云际寺,离上次去也快两年了,时间久了不去还是想的。想去的重要原因是我喜欢云际寺里的两幅对联。其实那两幅对联我都有照片,内容也能背得出来。但是,我觉得身临其境,才能更体会其联的意义。其次是云际寺的建筑风格也是我喜欢的。万花山中的云际寺,可以说是秦岭中我最喜欢的古寺了。综上所述,就是我每年都想再去爬山的原因。因此,最近一直找机会再去。

这一周末总算时机到了,与好友两车五人自驾前往。

今天一路顺畅到达太平峪,在万花山景区外农家乐停好车后,一时间有些不辩其正确了。我六月间还来过这里,当时是要去朝阳洞爬山,可现在看上去很陌生。于是上去问老乡。老乡说:万花山就是从这里上。看上去和上次不同,是在近期的秦岭保卫战中,拆除了这里的违章建筑。

闻此言心中大喜。这场秦岭保卫战很得人心。过去这里农家乐林立,连片的红尊鱼池,现在一个鱼池也没有看到了,山有山样了。

两年没来万花山了,过去在景区进山口的山上,放置的那块巨大的木刻景区详情简介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塑胶布,展示的内容也不全了,还被一条卖蜂蜜广告布拦腰挡住了大半部。过去来时看到的那些很有意境,通向景区的仿古青砖路和石阶上,也脏乱得不成样子,表明这里很久没有打理了。我推测是从今年开始不收门票的缘故吧。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再继续卖票吧,十块钱(或许是五块钱)的门票就可以再与其名气相当,也算是好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之所以记不得过去的门票钱是多少,是因为我们爬山不走景区,从一边的荒山上去,今天也是如此。

今天的天气太暖和了,真是太阳当头照。迎着太阳爬了十来分钟就汗流浃背,只好把能脱地都脱了,我把裤腿也挽到了膝盖上,搞得大天个个穿得如天一样。

两个小帅哥只爬山不拍照,离爬山拍照的我们三人远得都看不见了。

两个小时后到了像山寺,也不知道是前几次转向了还是这一次转向了。竟然发现与之前来的不太一样。主要是前几次来时要么雾浓得能见度太差,要么就是人太多,都争着拍照,匆匆忙忙的无法在此多停留,细欣赏。

今天难得天空晴朗能见度好,可以一览像山寺全貌。首先看到寺前面一棵树根盘根错节,树径两个成年人搂抱不住,树干笔直,树高参天,枝繁叶茂,叶子油绿,树皮油亮光滑的古松。这些年在山中见的古松多了,可这样壮观高大和生机勃勃的古松还是第一次见,看年头也有千年之久。而我更认为有地球就有这棵松树了。我和同伴异口同声地说:这才是中华松,像征我们的国家,博大精深,生机盎然,屹立在世界之林。

我想过去来没有幸遇,定是从另一边经过像山寺。而今天的像山寺与几年前也不同了。那时这些石头垒起的寺庙,墙倒庙塌。现在竟是一排房子,还有一位女出家人。她告诉我们这些房子数次整修,石头却都是明朝的。还给我们讲解周围群山的名称,可惜我们惠根不够,终是没有搞明白和看出来,山峦之间哪是莲心,哪是龙头龙尾。不过,说龙头就是云际寺山顶,这个倒是真的像。在像山寺看云际寺的山顶,确实高高在上。

我们现在只关心在那块晒经石上拍照。难得今天没有人和我们争地盘。我们就摆拍起来了,高兴得把能想到的动作都拿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开心,是此处几乎是360度无障碍观景,一览远山近景。再者,就是该处是一座山顶巨石,一面就是峭壁悬崖。山顶石头表面千年来的风化和人们在此活动,已平坦的没有了棱角。上面有一个凿刻的四方形蓄水池,同样没有了棱角,正在讲述着像山寺的历史和传说。

这些历史中就有关于两位唐王李世民和李渊数次经过此地。那么,说不定两位唐王也在此休息过。不过,想到这里后我们在此的玩兴就小了,望着云际寺山头,急迫地向其奔去。那里才是两位唐王来万花山的地方。也是我们向往之地。

一阵急行来到了通向云际寺的云梯前。“云梯”是依峭壁凿成,直达山顶,接着云端,陡峭得上爬时近乎是头挨着石阶。因为太危险,自古至今两边都有铁索链,必须抓牢后上爬。

其实在石梯的左边不远处,有一条沿山坡通向云际寺的小路,平缓好走。可我每次来都是从梯子上心惊胆颤地爬上去。我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喜欢挑战,而是坚信这石阶上两位唐王都攀登过 ,才如此这般的地重复。

从我五年前第一次来,看到石阶边沿被风化成了“鹅卵石”状,我就相信景区门口简介上写的两位唐王多次到云际寺是真实的。否则,为这并不大的山中小庙,修如此宽大的石阶就有些不可能了。

准确讲我攀登陡峭的石梯,就是为踏在唐王的脚痕,领略唐王的神采。因此,我一次次的来,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攀上去。不过,今天攀上面前陡峭的石阶困难加剧了。我们穿着登山鞋本来踩在残存窄窄的石阶上,侧放着就不能踩平实,现在上面有,很湿滑。因此,必须得小心翼翼地调整,尽可能地抓紧。这时候大家都是屏住呼吸,然后抓住两边的铁索,集中精力攀登。铁索链清脆的哗啦声格外的响。

同伴说:“上华山也没有觉得有这么艰险呀。”可见有多么的陡峭。

爬上石梯后看到在蓝天白云下,山顶那平坦的“练兵场”上面坐满了人,饭菜飘香,到处都是正在做饭的爬山人。这一幕热闹的场景,突然闯入眼帘时让我们惊诧了,一时间有些恍惚。几秒钟后才反应过来,喃喃自语的说:真像是遗失的部落一样。

还有就是好奇他们户外队来的这么早,我们一路上都没有听到也没有发现前面还有这么一大批人。因此,爬上石梯子一下子看到山顶上这么多人,真的有误入部落之感。他们晒着太阳做着饭,聊着天。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士,声情并茂地唱着陕北《信天游》,其乐融融的热闹场景,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

于是,在连接云际寺的台阶上也秀了起来。照片中我们个个都是欢天喜地的样子。而那已经风化剥落成馒头样的石阶,也成了我们的秀台了,两位同伴爬在石阶上的身姿太帅了。

另外,把本是宽大的石阶经年剥落得快没有了,印证了“海枯石烂”,讲述着岁月的痕迹,告诉我们两位唐王到此的时光离我们有多久,久得为他们专凿的石阶都快消蚀尽了。

我终归是位俗人,可能正是因为此,知道云际寺的历史后就喜欢上了这里。我想,这“喜欢”更多是来自这见证两位唐王来此标记的存在。因此,每次来我都会开心的趴在这十六(15)级残阶上,有图有真相地留下我再次到来的喜悦。“趴”在石阶上除了好玩外,还有就是无法正常下去,那石阶有些位置剥落仅存有拳宽的圆条状,但不光滑,是粗麻石。每次坐着往下溜滑时,都会调侃说裤子要磨破了。也好奇风吹淋能风化掉石层,却没有把其打磨得光洁照人。如岁月把人变老一样。也是告诉我们要珍惜岁月,珍惜当下。当然,如此的粗糙是其材质决定的。如果是青石或玉石那就会光滑如宝石了。

云际寺的石墙青瓦四合院我是最喜欢的。第一次来看到后就说是我在秦岭山中最喜欢的庙宇建筑。时过五年后,我仍是如此地说。开始不理解云际寺为什么不像其它寺院建在山顶,再说那山顶是如此的大和平坦。当知道它的来历后就明白了,正是上面用作练兵场的平台,才证明云际寺是皇家院林。因此,从平台上走近后只能看到的是飞翘如苍鹰一样大气壮观的青瓦屋顶。

云际寺经过千年风雨,数不清次数整修,却都是保持在原貌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当时的样子。在秦岭好多山上的古寺庙,房顶都是随时代而变成了铁瓦。当我们看到一些倒塌废弃遗址上,散落很多风化烂掉残存的铁瓦时,就很是感激做出原貌保存下来的先人们。

我再一次走进云际寺后门,再一次轻扣那有半米宽的石墙,再一次深情告白:扣着历史的门,我来啦。

走进这座二层阁楼的四合院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阁楼上的那幅对联了。这幅刻在光滑青石上的对联,同样讲述着这里曾经过往。我认为这幅对联,应是出自另一位在此译经的朝鲜太子。可传说中都是唐王留下的。风月楼门上的对联是李世民唐王的,那是一定的。

这幅联是:晓行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

两幅联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幅,觉得接近我的生活。我不是帝王,唐王的胸襟与气度我是只有欣赏的份了。

面向长安的风月楼大门上的那幅联,同样刻在石条上,字迹已模糊了。内容是:北瞻帝国三千里,南望圣唐百二区。

我来云际寺,就是为了这两幅对联!因此,在风月楼的门前,我们仨是拍了又拍,高兴的像是李唐王刚离开,我们正分享皇帝带来的喜气一样。兴奋地在门里门外出出进进,就是为与这幅对联共在一个画面中。

说来也好笑,那么多人来到云际寺,却就我们三人在风月楼前玩得兴高采烈。其它人都是在上面玩。印象中只有一个小伙子下来,还是同伴告诉他这对联的来历后,他才过来拍了一张。

这样也好,知音总是难觅的。我们三人能同时喜欢这云际寺和风月楼,还有这对联就可以了。对于我们来说,也总算是不虚此行,很尽兴。对于风月楼来说,千年后还有人如此地狂热其意义,也就是它存在千年的最好体现。

当我们返回到山顶平台时,一位女驴友说:“你们在下面干什么呢?那么长时间。”呵,我无须回答这位根本没有下到云际寺内,或许只看到层顶就没有兴趣的她。必定我们到此是专为云际寺而来。人家只是路过而已……

明年再见,云际寺的风月楼!

作者:云朵儿GAO 2018/11/24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zqpkqf.html

《又到万花山云际寺》的评论 (共 7 条)

  • 雪儿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因此,必须得小心翼翼地调整,尽可能地抓紧。这时候大家都是屏住呼吸,然后抓住两边的铁索,集中精力攀登。铁索链清脆的哗啦声格外的响。

    赞(0)回复
  • 豫原

    豫原豫原:拜读美文。古刹古寺,古木参天,清净之地,给人以悟性。点赞,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三角

    三角点赞,推荐阅读。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