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渐行渐远的土话你还记得多少

2018-06-22 22:28 作者:沈家农民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乡音一声无限情

是不是正宗江山人,有个屡试不爽的小游戏可以测试,即江山方言说的胳膊、手心、小腿等等,倘若能懂会说,那就是老江山了。否则,即便是江山人也会被认作已经异化了。江山人就是这么固执地固守着自己的这个“味”。其它地方不太有这类验证,大概因为其方言的杂,多种语言的交流错综,以至于很难有像江山这样一直保持着相对统一的原生态方言。尤其是许多地方,城里与乡下,其方言往往大相径庭。

曾经偶然几个老老乡凑一块闲聊,突然有人提问:“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常山话么”?搜肠刮肚,居然还搜罗出不少。不提不知道,一提使人感到惊讶了,居然有这么多的土话渐行渐远,几尽消亡了。比如“衬衣”(方言音“什么衫你”)。如今50岁以下的常山人,大多不知此方言的称谓了。而50岁以上的,冷不丁听见这个“什么衫你”,浑身都会为之一紧。童年生活,或者母亲的温暖便蓦地浮现眼前。常山方言里的“衬衣”,指的便是天里贴身的那件内衣。由于是穿在最里面的,所以大多是破旧的。由于是破旧的,所以都很柔软。每每换衬衣,总是件颇不情愿的事,因为太冷。里,母亲把衬衣或火盘、或怀里捂暖捂热了,催促几遍,方迟迟缓缓脱了棉衣,佝偻着光身子,母亲便迅速地给套上衬衣——这一刻,那暖暖的带着母亲体温的衬衣,亲昵皮肤,麻酥酥的,那便是妈妈的吻。

穿着带吻的“什么衫你”,常常情不自禁地要缩起脖子,摇晃脑袋体验体验那种摩挲的快感。总觉得那领子是有层温润的包浆-------

方言“衬衣”,早就被“衬衫”取代了。或许那个衬衣的方言实在太土,而我们许多许多方言,确实当初正是由于其太“土”而改口了。尤其如方言“衬衣”,在脱离了母亲手缝(从前的内衣大多是别的破旧衣服改制的)和土裁缝制作,需要到商店里买。而商店里是没有“什么衫你”,只有衬衫。

当然,还有大量的方言词汇是随着那个物什与劳作的隐退而消失的。箁箩、垫苇、裁锥、戽水等等等,或许“你线”“布系”(对不起只能大致的音译了)等等也正在远去,越来越模糊,老人偶然说到,却要愣怔一下了。谁言时光清浅,分明孩提时趴在古井圈,朝着井里呼叫的那嗡嗡的回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比如“淋坑”。这个词其实与普通话的音很相近,其意也不太会误解。但是也早已隐藏于深深的记忆了。

雨淋坑,顾名思义就是雨水淋的坑。稍有区别的是,坑在常山方言里,一般指山沟,故衢州乡土以“坑”命名的村,似乎随处可见。坑更通常指的是小水沟、小溪流。雨淋坑,是家家户户集纳瓦檐水滴、地表雨水的小水沟,常常是依着村巷蜿蜒曲折。浙西乡村大多依山傍水,普遍绕村外的是条大溪,再靠近村庄的是大坑(比大溪小的河流)。后山下来的山泉巡过村庄,顺便就邀集了一条条细细的雨淋坑,然后汇入大坑,再聚集于大溪,直至加入钱江源。平原地带的村庄一般汇集于池塘。因此,这雨淋坑是构成村庄整个水系的重要组成,宛如一个个村庄的毛细血管。

雨淋坑是渺小不起眼的,可她曾经却是乡野孩子的水上乐园。尤其是每年的汛期,坑里水满满的,清清的,偶然会有些浑浊。在孩子们的眼里那仿佛就是大江大河,小伙伴便用纸折叠出各种各样的船,也有的用块小木板,中间竖根竹签作桅杆,再在桅杆顶端套上红的三角布,算是红旗飘扬,算是军舰。各种船舰置于“河流”,满村子追着欢喜,颇有“百舸争流”的情趣。看那船舰越过浅滩,挣脱羁绊、冲出“峡谷”,穿过涵洞,顺流直下,乘风破浪,驶向大坑大溪,目送其巍巍乎远去,心想自己的船或许能够抵达大海。里便有了坐在自己船的上,荡漾在洒满金光的碧波大海。说也奇怪,及至长大唱着“草鞋是船,爸是帆,奶奶的叮咛装满仓”时,叠幻出的却是雨淋坑里的这幕欢情。

稍大点和心灵手巧的孩子,还用竹篾、竹筒,在雨淋坑上搭起一座一座水车、水碓,惟妙惟肖。竹编的水轮,时快时慢,日夜不息地滚动,带着两个小木槌,此起彼伏磕头------大点的雨淋坑,小鱼、青螺丝并不鲜见,至于蝌蚪就更多了。这蝌蚪方言叫“九命才你”,小孩吃得很饱,露出圆圆鼓鼓的肚子,大人就取笑——吃得像雨淋坑的“九命才你”一样了。方言的许多词汇就这么传神也传情。

乡亲们对雨淋坑,总是倍加呵护,时常的疏浚是自觉自然的。倘若哪个小孩戏耍往坑里丢垃圾、撒尿什么的,大人都会严肃呵斥并告诫这会招致雷劈。所以雨淋坑常年都清澈,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在村庄中。家家户户除了碗筷餐具以及人吃的东西,其它物什清洗或家禽家畜都取用雨淋坑的水。不少人不管洗啥,头道都在雨淋坑,然后再用井水汰。

雨淋坑一直就这么默默地欢腾在一个个村庄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却在许多村庄,突然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也不声不响不知不觉。村庄从此没有水系。失却水系的村庄总归缺少灵性。早几年有次去常山金源村,看见村中依然有股清泉蜿蜒于家家户户的门口,格外惊奇。有乡亲说,别说俺村的王氏宗祠保护修复得咋样,就凭俺这条雨淋坑,就该有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子。

不仅如此吧?时常看到原本生生不息千百年的小山村,硬是突然被泥石流埋了,心里就暗自猜想,这或许跟雨淋坑的消失有关,显然山上的植被是越来越茂密了啊。山体蓄水功能日益增强,而过水排水的能力急剧减弱。

当然,也就只有这么想一想,因为雨淋坑逍遁了,“雨淋坑”这个方言词也消隐了,谁还记得呢?字典查不到,度娘也不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zfskqf.html

渐行渐远的土话你还记得多少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