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州那些事儿从冰面滑过的少年时光

2018-09-29 12:40 作者:运河雄鹰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通州那些事儿从冰面滑过的少年时光

刘维嘉

这些日子,先是小学同学高贵和想方设法找到我,从石景山来到通州相见。后来是我,也千方百计找到了小学同学米福元。

阔别50多年,我们相见时,情不自禁地握手、相拥,真有亲人久别重逢的那种感觉。一别50载,彼此再瞅瞅对方,似乎又有些生疏,曾经的少年一晃儿已经两鬓斑白。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聊的最多的还是在通县民族小学上学时的情景,最难忘的是少年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

从前,一年四季我们都有的玩儿。天到河东小树林爬树,撸柳芽,用柳树枝儿做柳笛儿;天去运河捞小鱼小虾,掏螃蟹,捉蜻蜓;秋天玩斗蛐蛐儿;到了天玩打仗和滑冰。还有捉迷藏、跳房子、推铁环、跳皮筋、弹球儿、打尜儿、抓子儿、扇元宝……兴许是那时候的少年聪明,动手能力强,做什么玩具,一看就会,保准做的是那么回事儿,都变着法儿自己找乐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童年有那么多好玩的事儿,可记忆最深的还是滑冰。

虽说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那也没能阻挡住我们玩儿的心。如今想起来,都想再做个冰车,到有冰的地方痛痛快快玩儿一阵子。可是老胳膊老腿儿的,就是有那条件,也是有那个心,没那个胆儿了,毕竟岁数不饶人啊。

滑冰被称为“冰嬉”或“冰戏”,起源于什么时候,没有准确的考证。到了清代,乾隆爷在《冰嬉赋序》中,把滑冰称为“国俗”,从此,滑冰从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进入了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说,明代建造北京城时,城墙四周建有护城河。那护城河不单单起着防御的作用,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路交通网。到了冬天,护城河就成了天然的冰道。东便门和西便门曾经设有冰床“码头”,出东便门往东,能和通惠河相连,直达通州,那时京城里的不少人冬天去通州常走这条“冰路”。

本家的四爷常和我说起他年轻时滑冰的事儿。四爷告诉我,我们的祖上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是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战来到京城的,住在绒线胡同和兵部洼胡同。他年轻那会儿,很喜欢滑冰,冬天常坐黄包车来到东便门,再坐冰床去通州,更多时候是带着自制的冰车,从冻冰的河道滑冰来通州城,逛北大街、东大街和南大街,给我老祖儿买万通的酱豆腐、大顺斋的糖火烧和烧锅酒。

小时候,我和表弟一放寒假,四爷给我们做冰车,带着我们到龙潭湖公园、陶然亭公园滑冰,饿了就到珠市口儿吃焦圈,喝豆汁儿。

高贵和是我小学时候的好朋友,我们彼此常到对方家里一起做功课,一起玩耍,一起吃喝。我们还一起做链条枪、铁环和尜儿,一起做冰车玩滑冰。

记得做冰车的时候,我们去新通剧场东侧的东关旧货市场,从那里买来比筷子粗细差不多的铁条、钉子和木头包装箱,从老街坊家借来锯、锤子和钳子。一切准备齐全,先把木箱子拆了,选好木板锯成一样长,用钉子做成长方形的冰车车板。还要在长板两侧下面钉上木条儿,把火筷子放到炉子里烧红,分别在木条两头儿烫出贯通的窟窿眼儿。然后把铁条用锤子砸直,良好尺寸,截成两根一样长的铁条儿,分别把铁条两头弯成直角弯儿,从木板的窟窿眼儿穿过去,用锤子把从另一侧漏出来的铁条弯过来砸平,木板下的两根铁条是对称平行的,简单的冰车就算做成了。

滑冰的时候,把有铁条的那面放在冰面上,滑冰的人盘腿儿坐在冰车上面,借助两根滑冰杆的作用向前滑行。

做滑冰杆是很简单的,可以在两根小木棒的一头儿钉进一颗粗铁钉,要留半截在外面,另一头儿裹上布,防止滑冰的时候手掌被磨出水泡儿。还有一种做法,用火筷子粗细的铁条,把一头儿放进炉子里烧红,用锤子砸出铁尖儿,另一头儿烧红,弯成铁把儿。滑冰的时候,滑冰杆起着掌握方向、前行、转弯和停止的作用,意思和两个船桨差不多,只是一个在水里,另一个在冰上。

过去的冬天可比现在冷多了,泼到地上的水很快就被冻成冰。我们的手脚常被冻得生疼,晚上睡觉觉得刺痒,有的人手脚还被冻伤结痂。

少年时代,我家住在回民胡同西口的大杂院儿。冬天,我常在南墙根儿自制滑冰场,洗脸水、洗菜水都泼到南墙根儿的地上,这就有了几平方米的滑冰场,院子里的小伙伴儿常和我一起滑冰。

以前的冬天,老天爷特大方,接长不短就送来大朵的雪花儿,地上的雪很厚,每逢这时候,我们就跑到雪地里撒欢儿,堆雪人,打雪仗,双手被冰雪冻的生疼,就用嘴哈气缓解,无论多冷照样玩心不减,弄得棉袄棉裤和棉鞋湿漉漉的,免不了挨大人数落。

雪后,我和大杂院儿的发小儿,带着自制的冰车,到回民胡同的路上滑冰。那会儿的大街上和胡同里汽车很少,自行车也不多,到了冬天,人们没事都窝在家里,在路上滑冰也不用担心被车撞着。

印象最深的是从南大街北口的坡上坐上冰车,趁路上没车的空挡儿,由高向低滑向北大街,然后再用滑冰杆划着冰车去鼓楼看小人书,去看通州塔,去西海子逛公园,还去过通县天文馆。

我和高贵和,还有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在雪后带着冰车到民族小学南院儿操场的雪地滑冰。那里的雪,有老阳儿的时候,表面融化了,到了里又冻上了,成了天然冰场,十八个半截胡同的人也喜欢在那里玩儿。大家伙儿说笑着,比谁滑的快,看谁能把对方撞歪在雪地上。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带着棉手套和棉帽子,就是歪倒在雪地上,也没有什么事儿。

回民胡同的东边有个大坑,每逢下大,胡同的路面存不住水,就都流到了大坑里。我常到大坑捞鱼虫喂金鱼,剩下的鱼虫就晒成干,留着冬天用。到了冬天,那里也是一块天然滑冰场。有时候,我也和同学约好,到那里滑冰玩儿。

记得1971年初,我们小学毕业后,十几个男女同学相约去那个大坑滑冰,同学们左臂上都戴着红色的菱形红小兵臂章,坐在各自的冰车上,撑住滑冰杆,在冰面上兴奋地滑行。忽然,有个唱歌的女生带头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和她一起唱起来,快乐的歌声在冰面上回荡着......

去大坑里滑冰,要看冰面冻得瓷实不瓷实,有没有冰窟窿和裂纹儿、裂缝儿,避免滑冰的时候掉进冰窟窿里出危险。

到了初冬、初春时节,冰面要么还没冻瓷实,要么已经开始融化了,就不能去冒险了。

不瞒您说,我打小儿喜欢水,喜欢雪,要不是腿脚有毛病,兴许能成为游泳健将,或者滑冰高手呢。

几十年的光景转眼间就过去了,如今的冬天变得不如过去冷了,老天爷也吝啬起来,总也舍不得常给大地撒点雪花儿。

现如今的滑冰、滑雪用具可比过去强多了,有让人羡慕的雪橇、滑雪板、冰鞋、冰车。老天爷不下雪也不碍事儿,很多地方都有人造的滑雪场,不少公园也都开设了滑冰场,又方便又安全,交通也是越来越发达,滑冰、滑雪任您选。遗憾的是,这些地方都是年轻人玩儿的地方,我们除了羡慕,只有感叹了。

快乐的滑冰曾经伴随着我们成长。少年时代虽说已经远去了,可留给我们的是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还有纯真友谊和令人难忘的少年时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psskqf.html

通州那些事儿从冰面滑过的少年时光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