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宅在家里的日子

2020-04-16 15:18 作者:凡夫一子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腊月二十七开始,直到今天,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一直宅在家里。个中原因众所周知。

眼看新年临近,好多与年有关的事情还没有办结,比如购置年货、探望远方归来的外甥等诸如此类。外甥在武汉某大学担任跆拳道教练,十天前回得家来,一年才回家一次。腊月二十六日晚,我很高兴做了探望,了解了外甥在这座江城工作的一些情况。对于武汉我是陌生的,从来没有去过,只知道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交通要道。只是在一些古人的诗文中、在毛主席的诗词中了解一些,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还知道武汉市有两个很有名的作家,一位是池莉,一位是方方。总之是心向往之。但忽又想到,在近期新闻报道里,武汉市发生了疫情,而且来势凶猛,心里不禁一紧。

第二天,来单位上班,有人说要统计近期从武汉回来人员及与从武汉回来人员接触的人。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把探望外甥的事如实作了汇报。很快,领导就对我说:不如你回家吧,在家里自我隔离,就当提前放假,有发烧、咳嗽等情况及时上报。于是,我就回家来,从此宅在家里,一天两测体温两汇报,过起了“宅男”的生活

其实,我是好静不好动的人,对于“宅”在家里倒不害怕,翻翻书、练练字、看看电视,倒也不错,平时忙忙碌碌的上班,难得有个清静。但是,过了几天,我的这一想法就有了改变。

大女儿今年刚考上公务员,十月份上的班。因为在外工作,头一回在外边待这么长时间,就想早点回家过年。五天前向单位请了假,腊月二十四就赶回了家。二女儿呢,昨天学校刚放假,下午接回来。一家人聚在了一起,倒也其乐融融。腊月二十九那天,到市场上置办了些年货,还买了些鞭炮和联。准备过了年去姐家、妹家转一圈,一年到头了怎么也得拜拜年,走动走动。初二那天,还要去上坟,祭祀父母。忽然想到,眨眼间,母亲离世已经十七年,父亲也已九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丝悲凉涌上心头。晚上,电视上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愈演愈烈之势,外地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告别亲人已去驰援。我心里又增添了几分不安。三十下午包好饺子,在门外贴了春联,想给过年增添点喜庆气氛。但感觉小区大院内冷清清,进进出出的人并不太多。是天冷吗?又不像。忽然想起,噢,都回家了,回家过年去了。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说着话,还嗑着瓜子,不时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但也许是心中有所牵挂的缘故,总感觉没有往年那样的欢乐和喜庆。也许我想多了,孩子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妻子煮了上供的饺子,我每个屋都供上了一碗,或放在窗台上,或放在桌子上。周围的鞭炮响起,稀稀落落的,不很热闹,也许是禁放鞭炮的原因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初一的早晨,天还未亮,往年在这个时候,新年的鞭炮轰隆隆、噼里啪啦地响起,如波浪一般,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一会儿,又是一波,一波跟着一波,滚过来滚过去,似乎永不停息。然而今年,却是寥寥落落,星星点点,有气无力。究其原因,是禁放鞭炮已经深入人心,大家在思想上已转过了弯儿?还是疫情的发展影响了人们过年的喜庆心情?不管什么原因,今年的春节肯定是个冷清的春节已成定局。而且从微信群中已经获悉,象公安、卫生等部门已经停止休假,从初一下午开始正式上班。也就是说,今年的新年假期,只放了一天半的假。远在重庆公安局工作的外甥传过来的信息也是如此。一声令下,概莫能外。傍晚的时候,小区内、附近的村庄都断了交、封了路,进出人员严格测温、检查、登记。大有“山欲来风满楼”之势。

疫情的发展打乱了我拜年的计划,原来想去姐家、妹家转一圈的设想化为泡影,只好改作手机拜年、视频祝福。在这特殊时期,人们的适应能力还很强,很快就适应了这一方式。初二那天,我驱车载着一家人去上坟。去的时候,走的南环,人和车真是少,在城里没有遇到几辆车,小城寂静的有几分害怕。回来时,干脆直接从小城中心街道穿过来,要在平时是绝对不可能的,道窄车多,人满为患,今天却很顺利,几乎没怎么停车,十几里的路程一鼓作气就到了家。也许是上坟时的视频发到亲人群里被看到了。很快大姐打来电话,要我们中午站下,吃了饭再走。我说:特殊时期就不站下了,彼此保重好身体重要。其实,通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家。

那位在县医院病亡的老人,被确定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使本来就紧张的气氛更加凝重。大多数人原以为,这种病离自己很远,抱有一种极其乐观的侥幸心理,此时才真正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被感染的老人是沧州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首例,千万大意不得。

据说,患者已经80多岁,去年在武汉女儿家居住,年根儿底下回的家,本身年纪大了患有其他疾病,后来有感染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无力回天,撒手人寰。

随后,各种不好的消息纷至沓来,什么附近县市又出现了感染患者,什么某某亲戚又被隔离,什么某某战友因未及时治疗而死亡等等,无形中又增加了几分恐怖气氛。与此相对应的,城内小区检查的更加严格,保安全副武装,无论出进,严格检查,逐个测量,全部登记,一丝不苟。所有乡村或至少是部分乡村也已封堵。我从居住的楼上窗口望出去,道北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就设置了三道关卡。一是用两辆汽车车头相对停放;一是用长长的竹竿拦截;还有挖了一条沟阻挡。每个关卡放置了一张桌子,两个人值班,桌旁插着一面党旗。可见疫情传播的严重性,上级部门的重视性和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一天中午,突然被震耳的喇叭声震醒,仔细听来,原来播放的是与防控疫情有关的公告、通告、规定和注意事项等。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我们小区安装的,后来才知是西边的公园。忽然悟到:这是政府的统一行为。每隔一定时间(大约是两个小时)播送一遍,滚动播送,反复宣传,效果极佳。我想,这种宣传方式一定会引起所有居民高度重视的。

我居住的地方在县城西部,紧邻水上公园,北边是老泊盐路,路北是一个五、六百人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属于城中村,前年是要开发的,房屋拆迁了一半,另一半作为开发的第二期工程还未拆掉,但不知什么原因工程停止,一年多了未见任何动静,就这样半边褴褛半边华丽的静立在风雨中。站在楼上,俯瞰小村,巷陌纵横,街空人静,瓦红院阔,树寥落。再远,就是一片田野。白霜无边,青麦瑟缩。北环路上,原是车水马龙,奔流不息,现在却是车少路静,没有人影。处在西北角上的热力公司,高耸的烟囱孤独地冒着浓浓白烟。特别是到了晚,北环路上璀璨的路灯,如水般流淌,但因车少,增添了几分清冷。

既然短期内不能出门,就要有长远打算。我的好是看书,偶尔写写毛笔字,再闲下来,看看电视,刷刷手机。

看书,我给自己准备了三本书。一本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刊物《散文》,这是2015年定的,里边的文章很好,我觉得有再读一遍的必要。第二本是《俄罗斯散文百年精选》,这是十余年前,二女儿患病沧州住院时,在医院附近的书店购买的,已读过一遍,俄罗斯的风情很吸引人,所以我想再读一遍。还有一本是2019年定的《小说选刊》,当年没有看完,今年接着读。选的时候,我是本着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小书,也有散文。读的时候,看完这本书的一篇文章,再看另一本的一篇文章,看完另一本的一篇文章,再看下一本书的一篇文中,交叉着来,而不是一口气将一本书读完再读下一本书,象一次性吃好多好吃的东西,一样先咬上一口,再从头再来。这样,既新鲜、好吃,又有滋味。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忽然发觉,我们现在的状况——只能宅在家里、不能出门、内心有几分不安的状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列宁格勒被围困时百姓的遭遇有几分相像,当时,列宁格勒被围困一千余天,三年多,饥饿而死的人难以数计(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与那时相比具有天壤之别,绝不可同日而语)。我就把在上中学时(1985年)订阅的《世界文学》(第二期)和2015年订阅的《世界文学》(第二期)也列入阅读范围,这两期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和70周年,专门刊发了部分反映苏联时期列宁格勒被围困时文学作品。我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体会战争年代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人民,所遭遇的艰苦岁月及与法西斯进行的艰苦斗争,增强我们战胜当前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在拿着两本书时,我无意中注意到了两本书的价格。《世界文学》是双月刊,85年的时候每本仅九毛五分钱,到了2015年涨到了每本20元,三十年间涨了20倍,可见世事变化之大,时间流逝之快。

写毛笔字,临摹的有两本贴。一本帖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一本是《赵孟頫行书选》,还有一本《唐诗三百首》。都是名帖名书,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才华,悟性差,又下不得苦功,练一段时间,总是没有起色。有时临帖临累了,就照着《唐诗三百首》里边的诗文乱写一气,不是为了提高书法水平,只是兴之所至,率性而为,消磨时光而已。但偶尔,有一字或许写得像点样子,自己端详半天,琢磨琢磨,微微一笑,算是有点收获,倒也乐在其中。这样,写累了,看会儿书。看书看累了,再写会儿字。再不行还有手机,还有电视,还有一本《沧州望家一族史略》。这是父亲健在时,沧州市续戴家族谱的时侯,戴氏全族理事会赠送的。该史略记录了戴氏家族繁衍的历史和续谱的过程。当年,因父亲是戴家家族续谱理事会成员,最后除“请回”的谱书外,还赠送了这本书。最近,也许是上了点年纪的缘故,每当过年,就会把这本书拿过来,翻翻看看,遥想高祖创业时的艰难和曾经的辉煌。于是,在繁繁杂杂的过程中,在或有趣或无聊的交错中,许多时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走了。

我居住的是八楼,西边是水上公园。公园里,几天前还有下棋的、遛弯的、打羽毛球的,很多人。但最近,冷清得很,几乎看不到人了。站在楼上,公园的景物尽收眼底。虽说冬季没有什么看头,但视线很是高远,最远处能看到高速列车像是一条龙在天边驶过。近处的湖边,是各式各样的树,有柳树、槐树、杨树,还有梨树、桃树、梧桐,但早已光秃秃、黑魆魆的,失去了秋的风采。松柏、冬青倒是绿色,虽不是翠绿,但也为寒冷孤寂冬天增添了几分生机。离湖岸不远有个亭子,飞檐翘角,由栈桥与其相连。湖心,是座假山,杂草丛生,乱树疯长。对岸,低楼旁边,有数栋平房,红墙黑瓦,炊烟缭绕,一排白杨,几株高大的梧桐,为小小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古香色彩。湖的边缘处,尚结着冰,中间的地方,已经融化,风吹过,能看得清涟漪的波纹。有人比喻,冰是睡着了的水,那么这个湖中的水尚在慢慢苏醒,一半在醒,一半还在睡,或还在中。

什么气候?大冬天的,冰竟然化了。妻子望着正在苏醒的湖面,不解地说。

怎么,不该吗?

现在是冬天,尚在四九。七九才河开,八九雁来。离河开还好几个“九”呢?

确实,气候变化太大了。不说跟从前比,就是跟我们小时候比,变化也是大多了。那时,隆冬时节,北风怒吼,大封门 ,雪一下一天天的。那时河里的冰、脚下的地都被冻出裂缝,现在哪里还有?这么说着,心里却想起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那首著名的诗所描写的画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哪是冬天的天啊,分明是春天的天。妻子似乎带着几分忧虑地说。

别说这个,很多古人传下来的谚语都不适用了:象“腊七腊八,冻死要花儿”。象“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一冬无雪,这“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有点悬。

那你说,眼下这疫情和这气候的变化有没有关系?

这谁知道。我气呼呼地说。

不知为何,竟无名火起。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正月初三这天,女儿不知什么原因咳嗽不止。也许是感冒了。因为昨天中午的时候,几天没出门的女儿趁着天气暖和在公园里打了会儿羽毛球。但无论是怎么回事,在此时决不能掉以轻心,立刻去县医院。

我们很快来到了县医院,但医院不接收,原因是患者是由外地回来的需去县中医院就诊。唉,舍近求远。我们马不停蹄赶到了中医院。没想到,中医院也不收。说是刚接到上级通知,只有确认了是疫情感染者才可进驻该院,其他病人一律不收。

真是气人。县医院不接收,中医院也不接收。那么象我们这样的病人应该怎么办?不接收怎么确诊感染了疫情病毒?如果真的疫情感染了出了问题怎么办?当时,我真有点火冒三丈,但即使火冒三丈又向谁人发泄呢?我不断地劝说着自己。既然火冒三丈于事无补,只好向城内诊所求救,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就万事大吉。于是,我们立刻冲向城内。但是,我们在城里转了个遍,所有的门诊都是铁将军把门,没有一个开张的。这下,我真是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再去县医院,我就不信看不了病了。”还好,这次去了县医院,我把情况的来龙去脉说完后,值班医生向领导做了请示。几经周折,最后同意接诊,但要去一个很远的门诊部。这个时候,再远也是不怕的。我们七弯八绕,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有几分神秘的门诊处,诊断后,拿了药,出了医院。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为了不被疫情感染,几天来,我们一家全部宅在家里。我或是半躺在床上看那几本心爱的书,或是涂鸦般学写毛笔字。妻子在看电视上的饮食节目,学做时尚菜肴。大女儿在刷手机,二女儿在做作业。各做各的,各忙各的,互不干扰。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反复出现的一个画面。吃的东西没有了,才“派”出一名较为专业的人员购置一些吃的、喝的。通常这位较为“专业人员”非我妻子莫属,妻子似乎也乐此不疲。但是有一天,从超市购物回来的妻子,带回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听说又出现了一位疫情感染者,已被送往沧州。

开始,我们是不信的,但第二天,消息果然得到了证实。在微信圈内,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办公室已发出紧急寻人通知,寻找近期在某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刚刚略有放松的心情再一次紧张起来——恶魔还在游荡,而且越来越近,几乎就在身边。两天后,在该医院就诊的人员被找到,因其为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一线执勤,几天来与其接触的人员较多,其中有一位交警就是我们小区的人。不好,终于来了。于是,暗下决心,没有特殊情况,绝不出门。

可是,第二天却有人敲门。

“会是谁呢?”我们一家人对视了一下眼光,狐疑地想:谁这么讨厌,这个特殊时期还串门。

门打开,原来一个戴口罩的人站在门口。

你好,我是防控办工作人员,请把你家里的基本情况填一下。说着,把一张表递过来。

我一看,是一张保证书,内容是关于预防疫情感染的注意事项及保证不出门、保证发现从武汉回来的人员及时报告等等。

我按要求填上了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邀请对方来屋内坐坐,但被对方婉拒:特殊时期,就不去了,谢谢!

望着来人离去的背影,心中忽然涌起了一股暖流和敬佩之情。不禁想到:在抗击恶魔般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前,除了医生、民警、解放军,全国又有多少象刚才这样的普通人投入到工作中啊,战斗在各个小区、各个村庄。只要有全国人民共同筑起的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何愁疫情病毒不灭?何愁我们不能取得全面胜利?

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平时除了看书、写字、看电视之外,最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手机。手机给我们传递着消息,手机中的游戏、快手,给我们带来欢乐,使我们单调、孤寂的生活有了滋味,蕴含着无数科技成果的手机把我们与外界紧密联系起来。

抗击疫情的诗最初是在手机上看到的,但是因诗给我带来的烦恼也是由手机引起的。

我是个文学爱好者,看手机时关注一些诗是必然的,尽管最近,我对一些诗并没有什么好感,但凭着很多年前对美好诗句的青睐、对一些诗人崇拜的惯性,仍让我对诗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有独钟,企图从纷繁复杂的诗句中寻找到一丝光亮,但是结果往往让人遗憾。

在这中间,就有一个“七流的诗人表演时刻,一流诗人在干什么?”的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发帖的主人极力推崇“一流”诗人的作品,反对“七流诗人”的作品。她认为“七流诗人”拉低了诗歌的水准,让诗歌蒙羞。为此,还组织了一个由著名诗人及批评家组成的圆桌会议,共议“新诗与公共事件”。

在“圆桌会议”上,批评家及一流诗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把一些歌颂性质的诗说成是“骨子里的奴性”,“见官就跪,见高就攀”、“廉价的、软骨症的东西”。一位批评家彰显了对言论自由的追求,强调“公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限制。同时,必须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诗人如果不能还原真相,也请不要为灾难抹蜜。”一位诗人对当下的诗歌现状愤慨至极:今天很多所谓“诗人”浪得虚名,昧着良心干着欺师灭祖、毁坏“门庭”的勾当,以疫情灾难题材贩卖假、大、空的廉价情感,集体贩卖口号式的廉价赞美之“湿”,发泄女巫式恶毒诅咒,兜售人类的虚情假意,象盛大宴会中蹦逃出来的鬼魅和小丑!……等等。

好大的气势!我仿佛看见“诗人”和“批评家”对“七流诗人”的不满和愤怒,仿佛听到他们的慷慨陈词、滔滔不绝和唾沫星子的乱飞。

令人欣喜的是,诗人和批评家们给我们推荐了“一流诗人”和“七流诗人”的作品。我们不妨欣赏一下:

一流诗人的作品:

《疫诗》(节选)

4 一面镜子碎裂\又一面镜子在雕\倒下去的瞬间复原\一个孩子饿死\一万只蝙蝠撕心裂肺

5 石头病了\江河病了\森林病了\草原病了\沙漠病了\道路病了\城市病了\乡村病了\活着的人间\是最大的病原体

《颂歌 》 他们习惯唱颂歌\灾难发生前,他们唱颂歌\灾难发生之后,他们唱颂歌\哦,多么伟大的人们啊\他们的一生\都在唱颂歌

而“七流”诗人的诗是这样的:

集结号

瘟疫狰狞,风声鹤唳\打破鼠年秩序\武汉加油——集结号划破夜空\变成冬夜一个燃烧的火把\心暖了\眼亮了\封一座城封一条路\生命之门被\层层打开

中国加油——集结号唤醒民心\变成一颗定盘的星\心静了\春来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集结号正在诠释的\正是国人唱响的那曲老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我在疫区

我响应号召\不出城,不串门\就窝在家里\看书、写字、上网、引孙\不打电话,也不希望有电话打来\过年的问候\就一律发微信\文字不会传染\你可以放心的看\看后回不回都可以\我人在疫区\但心是干净的

读后所谓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推荐的“一流诗人”和“七流诗人”的诗,我很有一种让其失望的感觉,因为我的感觉与这些“大家”们的观点极其相左、实在不敢苟同。也许是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缘故,“七流诗”给我的感觉不但能给人振奋,而且还给人温暖和希望。而恰恰是所谓“一流诗”,读的时候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果有人把这样的东西大加吹捧和推崇,我以为不是对中华文化、祖国文字的亵渎就是别有用心。

诗,本来是抒发情怀,给人鼓舞,贴近平民,让人唱和的语言精华,不知何时,竟然变成了不知所云、望而生畏的东西,真是咄咄怪事,匪夷所思。

不平之余,我也斗胆试写了两首小诗,载在下面,不怕献丑,不怕贻笑大方!

我不会写诗

我很惭愧。我不是诗人。

没有写诗的才情,我不会写诗。

但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总想写点什么。

我羞愧地拿起笔,

认真地写,尽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但我写出的诗很幼稚,

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就像被人家看穿了心里隐藏的东西。

我很害怕被别人贴上“标签”,

什么“一流诗人”,什么“七流诗人”。

其实,我不是诗人。

就是想用诗的形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不会用词,

不会用琢磨了半天不知是什么意思的词语。我孤陋寡闻。

我大胆地用了“吹起号角”、“责任如山”;

我用了“众志成城”、“勇往直前”;

还用了“白衣天使”、“蓝盾卫士”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还用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甚至还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我知道,这是很危险的。

这很有“唱赞歌”、“唱颂歌”、“喊口号”的嫌疑。

这不是诗,真正的诗不是这样的。

我不会玩弄写诗的技巧,

把简单的道理复杂化,

把浅显的事物高深化,

把明了的语言糊涂化。

这对别人来说很容易,驾轻就熟,但对我来说却很难,难于上青天。

我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这需要下苦功,还要闷着良心,

我总捉摸不透,通俗易懂有什么不好?明白如话何罪之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不照样流传至今?

而那些想法设法、千方百计不让你明白的诗,又能流传到什么时候?

所以,因为被全民抗击病毒的精神所感动

被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长河所感动,

我冒着被别人误解、不屑、歧视的风险,

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诗句,

歌颂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歌颂我们的人民警察

歌颂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诉说自己的防疫故事

不玩弄什么技巧,不使用什么蒙太奇的手法

高唱赞歌,大唱颂歌

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赢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后胜利

迎来伟大祖国明媚的春天

爱,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春节,

本应充满着喜庆、欢乐、祝福和无限魅力

但今年的春节 非同寻常

只因新型冠状病毒¬¬——这个恶魔

和春节几乎同时来临

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恶毒的魔爪,借着流动的人群、热情的空气

悄无声息地感染、传播、漫延

吞噬着一座江城的华丽和光焰

令国人震惊,世人惊愕

一张无形的巨网罩住了欢乐的翅膀

一条条信息牵动着全国几乎每一个人的心房

同频共振

亦喜亦忧

盼望已久与亲人幸福的团聚

阔别一年回归故里的美好心愿

喷薄欲出的欢聚、欢乐、欢腾

只因突如其来的恶魔而化作泡影

我们只好将它珍藏心底

一声令下,号角如山

白衣天使、蓝盾卫士、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打好行装,辞别亲人,告别家乡

毅然踏上抗击恶魔的战场

他们敬佑生命,大爱无疆

他们甘于奉献,义无反顾

他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一方有灾难,八方来支援

涓涓的爱心汇聚成了爱的长河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悄无声息,殊死较量

这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战争,

吞噬生命,生离死别

这是一场精诚团结的战争,

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医院里,流动着白衣天使的身影

岗位上,闪耀着人民卫士的光辉

微信里,洋溢着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热情

疫情不可怕,魔鬼何足惧

来势汹汹,实为纸虎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历史上,

我们曾经历过地震、洪水、干旱

也遭遇过非典、饥饿、战争

但无论是怎样的天灾人祸

无论是怎样的荼毒生灵

在最危险的时刻

经过众志成城地奋勇抗争

经过坚贞不屈地殊死搏斗

最后都拜倒在我们面前

俯首称臣

因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

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凝聚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疫情仍在发展

战争还在继续

较量正在进行

武汉,这座饱受关注的城市

正在负重逆行

但她并不孤单

全国各地,倾力相助

四面八方,驰援相帮

还有全国人民投过来的温暖的目光

寒冬过去,必是明媚的春天

黑夜过去,必是美好的黎明

肆虐的病毒虽不可一世但定会被消灭

疯狂的恶魔虽张牙舞爪但定会被擒获

因为,有蓬勃的力量

激荡在人们心间

因为,有暖暖的爱心

书写在祖国春天的大地上

到那时,温暖的春风定会吹遍神州大地

美丽的花朵定会争奇斗艳,芳香四溢

看到这样的诗,“批评家”们恐怕早已暴跳如雷,咬牙切齿了。如果再不知深浅地问起是“几流”诗人的话,准会不屑地答道:不入流!

哎呀,你看。

一天早晨,随着妻子的一声惊呼,我拉开窗帘,屋外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

啊,下雪了。下雪了!看着窗外纷纷扬扬还在飘舞的雪花,我的眼里竟似有了泪花。终于盼来了,一场久违了的大雪,一场期盼了一冬的大雪终于在人们的渴望中,在人们几乎放弃了的希望中降临了。这是冬天的精灵,这是开在冬季大地上的花朵,怎能不让人感动,怎能不让人欣喜?一些描写大雪的诗词、一些反应大雪的图画涌向心间:什么“飞雪迎春到,风雨送春归”,什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什么等等。

这时,随着天色转亮,在远处传来了鞭炮声,开始稀稀疏疏,逐渐密密匝匝,最后分不清了点,浑然一体,成为了流淌的河。这是人们兴奋情绪的延伸,这是人们欢快心情的升华。人们被疫情压抑的太久了,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终于找到了宣泄的理由。瑞雪兆丰年,瑞雪也兆平安。我乐观地想,有了这场大雪,所有的病毒就会被消灭干净,所有的不安、担忧就会灰飞烟灭,从此就会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

雪,静静地下,雪落大地静无声。雪应该是从昨晚后半夜下的,没有风,静静地下,均匀的铺在地上,所以,这是一场好雪。雪落在地里,给麦子铺上了一层厚被,等于下了一场中雨,滋润着渐醒的麦苗。雪落在湖中,融成水的地方没了踪影,只在湖的岸边未融的冰上堆积着。

雪后的大地换了一副模样。无论高楼广场、村庄湖泊,还是花草树木、栈桥亭台,一切的一切,都被赋予了一种诗意,一种朦胧的爱意。

看来,这是今年冬天最后一场雪,也是唯一一场像模像样的雪,虽姗姗来迟,但也不缺诗情爱意。“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景象还没有过时。

一位文友在一首诗中这样写的:这场瑞雪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她覆盖了所有的喧嚣,她让曾经浮躁的心开始静静的思考,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

预示着什么呢?我想是预示着疫情恶魔被消灭,祖国春天的到来吧!

雪落中国,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这中间又下了一场小雪,但薄薄的,刚盖过地皮,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很快就了无踪影。

到了“六九”,应是“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时节,接下去才是“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实际上,湖中的水早已融化,微风过处,能看得到波光粼粼。不知名的水在空中、水间飞过来飞过去。最活跃的是麻雀,旋风般旋来旋去。看来时光的脚步提前迈进了明媚的春光里。

据权威消息透露,疫情防控已进入拐点,重症患者大幅减少。我们坚信,不久将来,恶魔般的新型冠状病毒会被彻底消灭,封闭状态就会解除。

到那时,我宅在家里的生活就该结束了吧!

2020年2月12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nybkqf.html

宅在家里的日子的评论 (共 2 条)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