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喜闻乐见的“二人转”

2018-10-30 10:56 作者:文章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喜闻乐见,具浓郁地方艺术色彩的“二人转”,深受东北广大民众所喜。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二人转”,最早称“蹦子”。在东北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史。

据考证,二人转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吉林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子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最早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秧歌”为基础的小唱。后来,由于闯关东的移民不断地增多,各地文化交流,日渐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有的东北秧歌、民歌为原本,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河北梆子、驴皮影等民间多种艺术形式演变而成。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发展为四个流派。以吉林市为中心,演舞彩棒。以黑山为中心,板头演唱。以营口为中心,演歌舞。以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所以出现了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形成现在的二人转。二人转表演形式与唱腔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在民间中流传和影响颇深。可以说,二人转体现了东北民众对艺术的美好追求。

解放后,“二人转”在四平、辽源、吉林、长、铁岭等城市,及扶余、双辽、梨树、德惠、榆树各县相继成立地方戏团,女演员逐渐增多,男女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从此二人转的演出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现在,二人转剧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拓宽曲目,强化了编导,改进了服饰,丰富了音乐伴奏,充实了舞蹈艺术,在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低级、下流、庸俗的表演,从传统的低俗向风趣、幽默、健康、高雅上发展。在音乐、唱腔、表演上,力求好听,舞美,风趣,精湛的综合效果,雅俗共赏。过去,二人转以“大车店”、“秧歌会”、“茶社”、“屯场”等为演出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是“唱屯场”。每年农村挂锄,闲,都有“唱屯场”。“打通”是上场的表演形式,以秧歌锣鼓来招引观众。

“说口”为逗引表演,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

“定口”现编现说剧情的念白,交代情节,人物对话。

“套口”民间故事及笑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小帽”: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分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边唱边舞,称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唱戏,称“拉场戏”。

演员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

二人转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

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说、学、逗、唱、舞五功的综合运用。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秧歌舞为主,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舞台效果热闹火爆。

二人转有“黄色”、“粉色”和“绿色”之分。“黄色”荤段子“脏口”、粉词”多,表演色情低级庸俗。这种都是流窜各地搭班唱戏的野班子。“粉色”二人转,不那么低级庸俗,有些“粉词”,但原汁原味,接近“原生态”。“绿色”二人转,是正规演出的社团,戏词、表演健康,没有“黄腔”和“粉词”。

我知青下乡的年月,农村精神生活贫乏,二人转这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却用上了派场,十里八村民间组织的野班子孕育而生。生产队有个啥举动,都要请二人转戏班子演两天。农村也没啥热闹,二人转班子来屯子演出,就是当地最大的娱乐的活动了。有的农民套车、套爬犁到十里八村以外接姑娘、接媳妇回来看热闹。有时候在外村演出,我们徒步走十了多里地去看热闹。我第一次在“屯场”看二人转演出的印象记忆犹新。男女演员“说口”幽默、低俗,不堪入耳。男演员顺势两手伸直,两腿劈开“大”字的动作,问女的,这念啥字?女的说,“大”字谁还不认识,男的说,这不是念“太”吗,你把我裆下的一点落下了。女的手拿着扇子顺势左手一扬头顶,两腿劈开,问男的这念啥,男的说,这不是“夭”吗?女的说,这不是念“吞”吗,你把我裆下的“口”字给落下了,台下引起哄堂大笑。台上的猥琐的动作,大车店那庸俗不堪入耳的“套话”,低级下流、打情骂俏的肢体语言,弄得大姑娘,小媳妇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捂着脸,不敢看。有的男人激动的了不得,在台下强烈不停地喊:“再粉点!再粉点!!”。二人转是与观众最直接、最密切沟通交流的艺术,有的演员盯住台下的个别观众使劲调侃,言词颇为暧昧。个别观众禁不住和他斗嘴,彼此调笑,取悦观众。

由于二人转曲目不断地推陈出新,增添了伴奏乐器的种手持道具的花样。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灯光运用,色彩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涌出了《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经典剧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要将受东北广大群众欢迎的地方戏发扬光大,再现辉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民间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人转凭借与基层观众最密切沟通,不断改进,不断汲取其他艺术长处,不断吸引观众,逐渐发展起来。二人转在东北,没有其他戏种的没落和颓势,由于赵本山的培植,各路艺人的兴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将大舞台、剧场搭进了东北三省的各城市。二人转虽然不能跻身于高雅艺术殿堂,但它是东北民众的精神大餐,它的脚深深扎根在东北土地和基层民众之中,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俗大雅的艺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mdskqf.html

喜闻乐见的“二人转”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