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田路边说大明

2018-08-25 10:29 作者:文生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之九十四

大田路边说大明

文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老家羑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在那里念了中小学。

上中学时,要到村子北面的学校里上课,翻山越溪,过了铁路后,沿着村路到学校,路边有个叫三十亩地的地方,是石林黑塔村少有的大块平整的田地,俗称大田,这块地,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多少年来多少人为此勾心斗角。

上了初中后,课文多起来:语文、数学外,要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要背的内容多起来:数学是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化学是氢氦锂铍硼……,物理是杠杆定律牛顿定律,英语是剪子屁股勾子ABC……,历史是商周,秦汉三,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高考恢复了,自觉的初中生们都在努力学习,考上高中才能考大学,早读和晚自习也恢复了。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常常也背东西,快到学校时,觉的要背的东西多了,脚步就慢了,有时就在大田路上曲折地边走边背。忙中容易出错,记着有人把秦(朝)汉(朝)三(国)背成胡汉三,引来大家哄笑。

数语文课要背的东西多,不少是古文,现在还能想起仿古文《李自成》的片段:“李自成,陕西延安米脂人,家贫,勇敢,善走能射。崇祯二年,跟从闯王高迎祥……”,记着课文要求有条件的阅《甲申三百年祭》。又有赞东林党的课文,要求背其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那时小说也不多,村里有人家有《李自成》,不少人就想法借来看。也有人说看过《大明英烈传》,看过的人难免在路上说一说。

于是,当年我们有时在大田路边谈论大明的事,课本上的也说,小说上的也说,明朝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搅到一块儿聊。

当时的主流说法是:李自成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崇祯皇帝是扼杀解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和亡国之君,东林党是反抗阉党的党派,袁崇焕是被冤杀的英雄,魏忠贤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当我们按主流说法谈论时,有路过的老人说:你们现在太小,很多事,不是你们现在就能明白的。

我们说:教科书上啥讲的我们就啥学吧。

老人道:你们要知道,他老人家在赞扬李自成的同时,还坚决要求不做李自成呢。

记着我们谔然了一阵子。但还是书上咋讲就啥学,按书上说的做作业,因为只有按书上的做才能得到分。

现在的看法就复杂多了。

亡国之君一般没有好名声,但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说: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

崇祯执政期,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宦官集团把持朝政。16岁登基的崇祯凭一举拿下魏忠贤树立了权威,之后17年,夙勤勉,力图复兴明室,但终因受制于文官集团,加上本人自卑猜忌、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反复无常,既不能除外患,也不能去内忧,最终自缢于煤山。

当是时,应一是以守拒敌,二是治理内部,三是用好人。但崇祯一样也没有做好。军事上,打、拒、和摇摆不定,不能确保军费,弃孙承宗的步步为营,用刚愎自用的袁崇焕,一大批军事干将陆续被杀;治理内部上,重用东林党,导致党争不断,税赋征收不合理,不能安抚灾民,社会动乱不已;用人上,一批能干的人:孙承宗、袁宗焕、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如孙传庭杀的李自成只有十余人逃到商洛山中,但崇祯对他们动辄杀之,导致无人真心做事,最后是将官赶寇自保,文官更是明哲保身。有人说,应该让阉党和东林党互相制约,东林党制约阉党的贪,阉党制约东林党的高调,明朝还能延命。历史不能假设。

李自成是“其兴也悖也,其亡也忽焉”的典型。我们上学时,当时就说李自成失败之处就是没有根据地,也就是流窜作战,打进北京后没有认识到边境的危机。《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是不听知识分子李岩的话,还杀了李岩,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和民心。现在看来,“均田免赋”“迎闯王,不纳粮。”是没法建立根据地的,只能是走一路杀一路“福王”的流动作战。

民间传说,李自成有四十多年的皇帝命,但为什么只在北京呆了四十多天?因为他在北京忙着天天杀猪过年。

东林党当时是正面人物,为斗阉党一批人前赴后继,铁骨挣挣,一身正气,自谓饱读贤圣之书,治国有方。但是,事情会起变化的,东林党变的长于党争:前后对阉党、宣党、齐党、楚党、浙党等攻击,推出了一个又一个首辅,没一个顶用的;反对议和,迫使崇祯杀主持议和的陈新甲;在克扣军饷的同时还对前方将士吹毛求疵,动不动杀大将;自己拿出的治国办法是釜底抽薪。

东林党说:要“藏富于民”“轻徭薄赋施仁政”,表面上看起来是为民请命,其实只是为了保护他们所代表的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因为东林党人只对商人和豪强“轻徭薄赋施仁政”,没有对广大农民、天灾难民和战乱灾民实行“轻徭薄赋施仁政”,反而是上加霜,失去了站在天下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的能力。崇祯对东林党言听计从,取消了东厂和锦衣卫对东林党的监督,减少了工商税,加重了农业税,无论是否有灾,农业税不但不减,以前的欠税还要补交!农民无路可走,只能大起义。

晚明工商经济发达,明史专家黄仁宇说明朝的工商税征收水平低得可怜,就这样东林党还是说收的太多。有人总结了当时的税收情况,魏忠贤时期,农业税一百八十万两,工商税一百多万两,盐税三百六十多万两。东林党主政时,农业税五百万两,工商税几千两,盐税才几百两;盐税少收了这么多,只有盐商获利,盐民的负责并没有减轻,盐价也没降。

明朝灭亡后,东林党人更是纷纷投降,在南明,也是以争权夺利见长。在编撰明史时,给自己涂脂抹粉,把明亡归罪于万历。

说到大明,不能不说到魏忠贤,崇祯皇帝靠杀魏忠贤树立了威信,但在景山上吊自杀前夕,派人厚葬魏忠贤,所谓起也魏忠贤,死也魏忠贤。

据说,崇祯在四面楚歌之际,随身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党人心系大明。崇祯在临死前说“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用行动认同了太监曹化淳及哥哥熹宗的说法。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熹宗对魏忠贤作如此高的评价,是看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断。

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排除异己,专断国政,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各地竞造其生祠,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有明史研究者认为: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有贪污腐败、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他曾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他贪,但不对辽东军饷下手。可以看出,明熹宗对他的评价是准确的。

研究者还说,魏忠贤斥退东林党人,是要从根源上消灭党争。征收江南各种税,是为了保障东北边防、救济灾民及镇压农民起义 ,还捐出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这差不多把他打扮成救明于水火的人了。

事实上魏忠贤终究是无德有才,同样是在挖大明的墙角。“可计大事”是大打折扣的。

袁崇焕,关宁一战成名,但终是将才而不是帅才,矫诏擅杀毛文龙,使边境情况进一步恶化。本长于守,即制定了五年攻的计划,私下称这是让皇上高兴。即使没有所谓“反间计”,袁也会死于崇祯之手。无论如何,他显示了崇高人格的一面。

总的来说,明亡于精英阶层不知大局观。崇祯如此,李自成如此,东林党如此,魏忠贤如此,袁宗焕如此。这么多人缺乏大局观,明亡很多人的有责任,主要责任还是崇祯。

在新世纪,有一年我回到故乡,走在当年的路上,想:历史是复杂的,人性更是非常复杂的。但盖棺论定还是看主要方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何解读历史,实际上是当代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映。研究明朝成为显学,在于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很多。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8年8月2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ghskqf.html

大田路边说大明的评论 (共 9 条)

  • 文生
  • 紫色的云
  • 听雨轩儿
  • 千尘
  • 江南风
  • 淡了红颜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