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的桥

2018-09-15 15:07 作者:文生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之九十七

故乡的桥

文生

老辈人常对后生说,俺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不听老人的话要吃亏的。又说,要长见识,多走桥。还说,走的桥多了,才懂得人生。人生得行万里路,读千卷书,走百样桥,做十样事才是完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的桥,是家乡的象征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老家石林黑塔村度过少儿时代,见证了故乡桥的变迁,听到了桥的传说。故乡的桥,记录了我和同学们的求学之路。

从小范围看,村里被羑河及村后的小溪三面包围,到山上的地里干活离不开过河,过河就得过桥。从大范围看,和好几村一起,被羑河三面包围,要走出去更离不开桥。人们在劳动、上学、走亲、出去都要过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村里原来只有一个桥,还是个简易桥,是在村西头的羑河上建了桥墩,上面捕上木板,平时走人,乱时可抽去木板,是村里解放前的主要交通口,从这个路走南岗,转上大路去乡里、汤阴和大胡,这是老路。这条路翻过庇护村的大塬,一段距离后要过小溪,小溪水浅的地方,人们就放上若干垫脚石过河,往上走就是十字路口,皆是乡村小路,往东到汤阴,往西去鹤壁集,向北到马投涧,这三个地方当年是繁华的地方。后来小溪上面建了桥。这样,村里的老路上就有了两座桥,称为南桥和北桥。再后来村东建了新桥后,又被称为老南桥和老北桥了。

在村东有了新路,成为主要道路时,有些村人还是认为走老路靠谱,办大事时,绕一绕从老路走一趟。如有的人家老人过世了,吹唱和出殡时,特地走老路,出殡过桥时要呼“过河啦”、“过老桥啦”,生怕老人家走的不安生。

随着羑河水变浅,在村东头水浅处立了几块过河垫石,人们走南岗去乡里的路短了不少。南岗上的地不大,早年家里农具不多的人家,收获时把农作物背回家里打,有人力车的人家,过河时走大大的“几”字,在河水更浅处和河床硬的地方过河。后来在过河垫石的地方也建个桥,是为新南桥。

村子后面的小溪东边,原来也是人走垫河石,人力车是走“几”字,后来也建了桥,称新北桥。

这样村里过河的四处地方,都建了桥,还前后建了两次,头一次是石板桥,河两边的路很陡,村里有了马车;后一次是石拱桥,村路平缓了不少,路也随之拓宽,村里有了拖拉机。新世纪后,村东边的村路辅了油,主干道的位置更巩固了,村里有了汽车。

说来,村里的老新四座桥是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没什么特色。过桥出了村走向远方,会走老石桥、铁路桥,会有新的认识,新的眼光,新的想法,人的眼光也不同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到村北面的学校上中学时,要经村东路的新北桥。村东的路,是后来开的,把村里背靠的大塬地一分为二,成为主要村道。我们在学校里,每日听着校前不远铁路上的火车笛声上下课。票车提醒着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从这里坐火车往东到汤阴转车到四面八方工作。不好好学习,坐火车往西到鹤壁集去挖煤,挖的煤让煤车拉到四面八方。不想学习,就留在村里种地,打下的粮食让四面八方的人吃。

后来村北中学的高中部撤销了,我和同学们八十年代初去石林继续上高中时,经村东新南桥翻过南岗,穿过汤鹤公路,到北唐宋村要过一个石拱桥,这个桥是老桥,叫顺风桥,建于清朝同光年间,桥头上有石碑,记载着桥是往来于鹤壁集与汤阴的煤商出资所建。在村南岗上的汤鹤公路北唐宋村到军王庄村打通之前,这座桥是鹤壁集到汤阴之间必经之地。村里的学生,当年要考出去,就要经过此桥到乡里的学校念高中。

有时我们周末回村时,会绕道过南唐宋村的大小桥。南唐宋村的大小石桥历史老早了,据说隋唐之交就有了。大石桥现在听说埋在新路下面了。小石桥和大石桥同期建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因河道淤积,在小桥上又建了一座拱桥,两座石拱桥构成了桥上桥。新旧世纪之交,在桥上桥的旁边新建了一座水泥桥,桥面和桥上桥的桥面合并,由三座不同年代修建的桥组成了一座新桥,这样的桥是很少见的。传说中大小石桥在唐朝宋朝是要地,这大概是唐宋村名的由来吧,只能姑妄听之。现存最早的石拱桥在是隋朝修建的赵州桥,唐代大概不可能在这么无关紧要的地方建桥。不过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宋元时期,鹤壁集以烧瓷器出名,走旱路官道,这大小桥也是必经之地。

我走村西的老南桥,主要是过年时去三家村串亲戚。考高中前,参加了重点高中选拔考试,考完后没事,有一天就去大胡玩,看主席像,也看学校,路过三家村。三家村的村名的来源是,那里有三个无名大冢,村里好事的先辈附会为周初的官叔、蔡叔、霍叔的墓,三冢不好听,就把中间的点提到上头,称为三家村,用土话说村名,是三监村。官叔、蔡叔、霍叔正是奉武王之命监视商朝遗民的。当时的村名是新山村,和我们黑塔村改名叫红星村一样,是政治的产物,“文革”兴起的标志之一是打倒北京的“三家村”。三家村村口也有座石桥,也是老早就有了,说不定也是在三叔时代的基础上建的。这样的说法,虽然年代久远显的离谱,不过也不能说没有历史的影儿,毕竟我们那里离朝歌不远,离安阳小屯不远,就是离商周决战之地牧野也不能说有多远。石桥的历史摆在那儿,传说也就附会上了。离奇的说法也多少告诉了我们一些历史,也让人容易记住。遗憾的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过村西的老北桥,常是到不远处的洋房看电影等,洋房是俗称,是铁路上的养路工房,是我们最近距离感受工业文明的地方,是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从这里我们也往鹤壁集玩。

从村北走到外面,走小路可不直接过羑河,可也要过羑河的小支流。后来,随的铁路的修建,可以走铁路桥过羑河了。汤鹤铁路,有好几个铁路桥,有羑河的,有汤河的,羑河的桥有好几个。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去娄湾村串亲戚,要沿铁路走一段。沿铁路过了时丰村,到张家窑村时,先要过一个短桥,桥下面是水渠,是五十年代大修水利时修的,水渠纵横半个汤阴,铁路桥南旁边不远有个渡渠水的槽桥;接着过大桥,桥下是羑河,于是在不大的地方,一眼可以看到三个桥。进入新世纪后,新建的重载铁路在这里也架了桥,加上原来的桥,张家窑村这个小小的山村,就有好多不同的桥相聚。也可以不过桥,这就要绕道,过一个羑河的支流,不过这支流早就干涸了,留下了好宽的河床。羑河过张家窑后,有几个河道型水库。母亲说,若不是鹤壁从汤阴划出来,你们兄弟也可以到文王庙里读书。

去鹤壁集要经过赖家河村的羑河铁路大桥。赖家河村是羑水汇集的地方,有山泉,有小溪,有小河,汇到羑河干流,是个好地方,天旱时也坏不到那儿,但是村里人们仍然是向往城里。那会儿,我们上中学时说,不好好学习,就要过赖家河桥去鹤壁集下煤窑挖煤。不过也有同学说,我要过赖家河桥到鹤壁集里的中学读书呀,后来有人就到了那里念高中了,这让我们好羡慕。不想过桥的话,也可以绕小道走柳江村再到鹤壁集。

往北就是山区了,也就是马投涧镇,属于安阳了,当年也是过年时人们采购年货的地方。记着有一年开学后,几个同学结伙欲到马投涧买文品具,说是能便宜上一分钱,路过高白塔村,去代销点问价,人家说是一个价,大家觉着受了忽悠,买上了所需文具后,也就没兴趣去了。再往前走就是林县了。

村里还有两个桥,都和水利有关。一是村西的水槽桥,在老南桥西,离老南桥不远;一是南岗水库上的桥,上面走人,下面是漫水面,荒了好多年才建成,建了这个桥后,南岗水库才算完整,也方便了人们上地干活。

我们的学习,我们做农事,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出去,都离不开过桥。桥,给了我们许多方便。可以说,没有桥,我们的眼界会受到很多限制。不过,也有个别人说,有了桥也不好。为啥?她们的眼界也大了,看不上咱们了。这话听着让人无语。

每个桥都有自己的历史,也随着岁月有了自己的色彩。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要想富,得修路,路上建桥是不必可少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桥,就有什么样的路,也就有什么样的人。

祝愿故乡的新桥修的更多更好,老桥得到保护,老桥的传说也在流转。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学习、工作和致富的路也越来越广。

羑河纪实系列原创

2018年9月1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cuskqf.html

故乡的桥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