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壮丽70年中老区牛庄进行曲--牛庄脱贫致富记

2019-06-20 18:47 作者:胖子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上王乡牛庄村,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一个老区村,素有“河东小延安”之誉。全村现有353户,1238人。在壮丽70年中,老区牛庄可以算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典型。

那是2001年8月,市委派贾五星(工作组)、区委派刘宝善(老促会会长)去老区牛庄调研,发现那里群众的生活水平仍在温饱线下,特别是原稷麓县抗日县政府驻地一倾坡自然村,解放50年了,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还糟糕得一塌糊涂,点的仍是煤油灯,走的仍是羊肠道,吃水还得靠扁担从山下挑……

如今,牛庄由穷变富了:不但将山泉水引到了家家户户,而且水清、路通、电明,生存基本条件大为改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100%户有电视机,100%户有三轮摩托车(三轮电动车),三分之二户有小轿车;100%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纯收入也由2001年的温饱线下上升到了2018年的9197元。

9197元,在当下农村不算是什么稀罕事,但对于山老区村牛庄来说就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

促“输血” 改善生存基本条件

时间被推移到18年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01年8月,贾五星和刘宝善在一倾坡自然村调查一段时间后,以区老促会的名义,向区委区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支援老区牛庄的报告》。

新上任的于波区长看后,心急如焚,立即同牛建平副区长、刘宝善会长带领供电、水利、交通等职能部门于10月31日驱车牛庄,然后又步行到一倾坡自然村现场办公……办公会一致认为,牛庄是个老区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过特殊贡献,我们不能让老区人民过去流血现在再流泪!

很快,以改善牛庄生存基本条件的攻坚战打响了……

供电局投资15万元,不出10天,树电杆39根,架线路3000米,安装1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把光明送到了一倾坡。

水利局投资10万元,两个月内,就修复了两股山泉通道,建了8个蓄水池,安装抽水机两台,铺设引水管道8.5公里,把清澈的山泉水引到了牛庄五个自然村的20个供水点上。

交通局投资19万元,动土方2.09万方,将牛庄通往一倾坡二公里的羊肠小道拓宽为5米,铺成灰土砂石路面,解决了行路难问题。

2007年节前夕,牛庄又迎来了市委书记高卫东、盐湖区委书记于波和区长邓雁平。当他们听到村民心声“几千年来牛庄都没有打过一眼深井”时,便当场拍板定案:由市里筹资50万元负责打井,由区里筹资50万元负责配套,为牛庄人打一眼“亲民井”。他们说干就干。4月9日开钻,5月22日试水,时出水量40多吨,从而圆了牛庄村民的“千年深井”。

一刹时,支援老区建设就成了区、市、省各个职能部门的自觉行动……

省扶贫资金会通过区农委拨来65万元,解决了1.3万平方米凉晒双季槐场地硬化问题、购置了11辆病虫害防治机械三轮车配套问题和技术人才培训问题;

省发改委通过区发改委拨来10万元,加上区委统战部和民主党派筹集的3.3万元,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区交通局拨来80万元,加上村民的自筹资金,解决了平方米户户通水泥路硬化问题;

区卫生局投资20万,对村卫生室高标准规划化改造,新建2座水冲式卫生厕所;

………

抓调产 迈上“造血”致富路

在加大“输血”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和区老促会又积极为牛庄人民传信息、扶志气、送科技,实施产业扶贫,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培养老区人民自身“造血”的功能;牛庄“两委”也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走上了“造血致富”之路。

第一次调产--退耕还林。2002年秋,牛庄人进行了第一次调产,当年退耕还林3526.3亩;第二年又退耕还林1278.4亩,共4804.7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5.4%。前8年,每年领国家补助款72万多元;后8年,每年领国家补助款43万多元。退耕还林后,群众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每亩可增收一、二百元。

第二次调产--劳务输出。退耕还林后,村里剩余不少劳力,“两委”便因势利导,有序组织劳务输出450多人,最多时500人,每人每年纯收入2万元,全村年纯增收入900万元--1000万元;

第三次调产--发展经济林。一是改造退耕还林地3200亩,把普通国槐改成了双季槐。价格高(17元以上)时,亩收入3000多元;近两年价格低了(仅3元),亩收入平均350元,可收入112万元;二是栽植山楂树500亩,可收入27.5万元;栽植柿子树500棵,柿饼年收入3万多元,收入最好的一家,叫张秋来一家就卖了8000多元;朱柿,每斤卖1.35元,共收入1.3万元。为了发展经济林,村里还成立了“万山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深加工等一条龙服务。

2018年,牛庄村被盐湖区确定为“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村“两委”又为群众新建一座200m³的蓄水池,对龙王庙水源地进行再整修、再加固;2019年,他们拟再投资110万元,打成第二眼深井;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建设旱垣小麦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并彻底打胜脱贫攻坚战,使剩下的7户7人也能依靠国家的兜底政策顺利脱贫。

重旅游 咬住“红色”不放松

老区的宝贵财富是“红色记忆”,发展旅游经济也要抓住“红色”二字。于是,牛庄“两委”就抓住不少游客愿意来牛庄参观红色文化的机遇,着意打造红色文化氛围。民政部门得知后,经调查研究,拨来200万元,支持牛庄建造、修缮、恢复“5.23”惨案纪念馆、稷麓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稷麓县赵宜轩县长驻地、古槐树与报警钟和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牛庄附近的“司马胡同伏击战”“大战火焰山”“袭杜梨凹”“杨樊庄突围”等一系列战斗故事的展板,还有书写在进村大道两旁崖边上和村里墙壁上的当年抗日连环画和标语,以及纪念馆里的抗日战争的泥塑,等等,无形中就把人们带回到了抗日烽火岁月的年代中……一句话,当你一走进牛庄,“红色文化”就扑面而来。盐湖区委、区政府和市党史办也将牛庄定为国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到牛庄接受革命传统和廉政教育。

为了满足外来群众参观红色文化的需求,牛庄“两委”还在原稷麓县抗日民主政府附近,建造了一座可供游人居住的“窑洞宾馆”、一个高耸入云的“观景台”和一处可供老人回味、可供青少年增长知识的“农耕文化体验园”。

2018年,还被确定为首批省级旅游示范试点村,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随着牛庄红色旅游的兴起,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办起了“游游经济”,自觉地把自家的产品和红色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党支书王桂芳说:“我家经营的‘牛庄茶馆’,村民们叫它‘阿庆嫂茶馆’,用我自家产的槐米、白蒿等制成的茶叶和本村养蜂户产的蜂蜜来招待游客,游客可以品尝,也可以购买,我要利用茶馆人多、信息广泛的优势,把村里的特产和美食宣传出去,帮助大家共同致富。”村民裴永兵说:“我正在打造绿色环保的吃、住、行一条龙配套服务。游客来了可以吃咱家的农家馍,炒咱地里产的绿色蔬菜,住咱家凉的土窑洞。”养蜂专业户申安福说:“我们村自然环境好,有枣花、槐花、油菜花和紫荆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村民养蜂300多箱,希望能借助红色旅游经济,把蜂蜜产品做大做强。”吕芳家门前有块菜地紧靠大路,她说:“我在菜地边建一排农家饭庄,游客可现场采摘,也可自己炒菜做饭,既新鲜可口,又绿色环保。”吕芬苗说:“我们村会做布鞋、刺绣、粗布棉衣等传统工艺品的人不少,我就利用红色旅游之机,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晓苗手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统一制作,统一销售,为村里增加收入。”

回忆老区牛庄在壮丽70年中由穷变富的历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供更大力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ourpkqf.html

壮丽70年中老区牛庄进行曲--牛庄脱贫致富记的评论 (共 8 条)

  • 浪子狐
  • 子衿
  • 雪儿
  • 紫色的云
  • 江南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山鹰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