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驱除洋诗恢复传统

2018-11-10 09:04 作者:老农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驱除洋诗 恢复传统

回异乡萍踪兼众网友的一封公开信

文/斗山斗士

日志信已拜读、谢君尚复。信中所言皆肺腑,士心悉领。人的经历不同,认识事物的程度也不尽同,这是很正常的事。君对我倡议书中"驱除洋诗"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也在情理之中。所谓的洋诗、就是时下流行的新自由诗,新自由诗的写作完全是照袭洋诗的译本模式而写的。梁实秋在<新诗的格调及其它>一文中说:'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这些洋诗在翻译的过程中已经把原诗原汁原味的意、律、理、形损坏殆尽了,致于洋诗有什么特色,我们均不得而知。所给我们呈现的译本洋诗充其量就是一盘杂滥无章又无形无色无味的回锅(国)菜。如此杂滥无章又无形无色无味的回锅(国)菜 ,我们却把它当做了奇珍仙品,大咀特嚼,赞叹有加,并热炒冷拼,开馆飨客、崇尚不辍,实为那一小撮国人感到悲哀。时代的不幸,导致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幸。清末民初,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中国人民遭受到了侵略者的睥睨丶凌辱丶和杀戮。那时的中国,国无主权,民无尊严。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师夷长技而制夷,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把西方并不先进的诗学也引进了国门,从而掀起了'打倒旧传统,创立新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在国主义思想主导下,所犯的一点盲从主义错误。这是在国弱民贫丶处处受制的形势下,才及于的'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认识。如此而为本亦无可厚非,也是情有可原的。因这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全盘否定传统,一切崇尚西学而造成的遗误,从而造成了洋诗的入埠。俟后在中国执政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大多都留过洋,学过洋诗,他们皆有洋诗的渊源和情节,故而不排斥和反对洋诗的入住,中国文化事业在他们主导下报刊登载丶课本授教,强民于习从,一时蔚然成风,全体效仿,流延至今。这就是洋诗能够在异国他乡安家落户又繁衍生息的结果。洋诗在政治推波助澜的作用下,着力宣教详诗学,并力扼制旧诗学,致使中国人淡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致造成了现在的应届高中生或在读大学生连一幅对联都不会编写的严重后果,给中国文化事业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前人不识那只是犯了一点美好的盲从主义错误,我们若是再不识那就是对人民,对民族有意的犯罪。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口语习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在五千年的漫漫岁月中创造出了如诗的文化语言,如歌的口语习俗。如此的瑰宝我们却弃之如蔽履,而把洋烙当珍宝实为国士蒙羞。再者、中国创造的是单音形意字,外国创造的是字母拼音字,意比音首先就高出了一筹。就译本而言西方国家的诗是文述表意,只达到了中国文字的水平,中国诗是文述表味,不但有形体、而且还有韵律、更有乐感。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岂可同日而语。如此精粹高就的诗学为什么没有登上国际舞台,让外国人去学写我们的诗歌呢?这就是中国在近代从未用坚船利炮向外开辟过殖民地的缘故。外国有一个叫裴多菲的'著名诗人'曾写过-首小诗,这就是:"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小诗有十几种译本,为什么只有此译本流传了开来,人所尽知了呢?这是因为此译本诗是按照我们古体诗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而译著的,所以才能风靡于世。这足以说明我们古体诗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说明洋诗在我们这方水土的不合时宜。谁若不信此说,问一问国人就明白了,看有几人能诵写裴多菲这首小诗的其它译本。新自由诗是'泊'来货,是'半殖民文化',是强权制导,协迫民从的结果,因人民不喜欢这样为诗的表达方式,所以广大人民才不能诵写裴多菲这首小诗的其它译本。

清末、李鸿章把外国的机器设备和管理技术照搬过来大搞`洋务运动',结果怎样了呢?全军覆没、无果而终。其原因是什么呢?工业建设必须在适宜的政治环境中才能够发展起来,封建社会的政治环境根本就不适宜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这才是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诗运动'也是这样,它最终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因其不适宜中国人民的口语习俗和我们民族的文化语言,假以时日必将为人民所淘汰。

新自由诗有没有可取之处呢?我看-无所取,因它是既无形体、也无韵律、更无乐感的三无产品,就这么一个无法认定身份的分行文字,却在中国也注册了诗的商标,产品也上了市,股市上也炒开了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是教育断代导致了国人对传统诗学认识的不足。其二是因不授教、不例考、不传播传统诗学才助长了新自由诗的泛滥。其三是报刊刊载和稿酬才是新自由诗泛滥成灾的罪恶之源。其四是新自由诗易写、诗人的贵冠易得到,这才是一部分追人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规,议论文有:论点、论证、论据之仪。新自由诗有规矩没有?怎么认定它是诗而不是文的身份呢?难道仅凭分行而著就能称其为诗吗?试问那些个热衷于新自由诗写作和传播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什么是诗么?如果你们有成熟完整,并使人信服的答案,就拿出来,并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惟那时你们才无愧于新自由诗诗人的称号,全国人民也将心悦诚服丶毫无疑义的共同起来跟你们学写新自由诗。

我们的传统诗词不管是纵着写、横着写,也不管分行不分行,我们都能认明它的身份,并且还能把它们细化,知其那是五绝、七绝,那是五律、七律,古风,那是清平乐词、那是沁园词。这难道还不能成为"驱除洋诗、恢复传统"的理由和根据吗?

旧体诗的格律如果束缚了我们的语意发挥,我们可以搞改革开放吗!也可以写古体诗、骚体诗、歌行体等其它体裁的诗都可以吗!词的格律如果束傅了我们的语意发挥,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写仿体,或用增字或减字法灵活运用吗!也可以自创新词牌开辟新领域吗!我们有如此广阔的空间而不知利用,却亦步亦趋的去学洋诗、捡洋烙灭国人之志,意欲何为哉!

我并非完全的复古派,也不反对任何形式的写作方法,不管什么形式只要能表达出诗的意境、意象那它就是-首好诗。我也写有相当数量的新自由诗,现摘录两首以飨网友,如下;一、《纪念堂的呼唤》 我从身边走过/呼唤着/主席/您已看到了/现在已打破了/钱与权的沉默/你为什么/还在沉默/沉默/...... 二 、《咏蝉》 站在树下/我默默地看着/静静地听着/你徒有'高洁'之志/枉费’知了‘之鸣/秋风起时/将随落叶/一起沉没/ 我所写的新自由诗虽然没有了体裁,但却保留了传统诗词的表达方法,也表达出了诗的意境和意象。虽称不上好诗,但是总可勉强称其为诗了。就拿我这两首不成形、不成熟的习作和发表在诗报刊上的那些诗作做一比较,就能找出它们的差别所在了。我写的'自由诗'是根植于传统诗学的土壤里,所作的自由体。报刊上所发表的诗作,完全是仿照译本洋诗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而写的'仿洋诗',这就是它们的差别所在。

小平同志为什么搞改革开 放而不照习外国的政治、经济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呢?这是因国体、国情的不同,所以采取的政策方略也不尽同。这就是邓小平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诗词也是这样,我们传统诗词的格律如果束缚了我们语意的发挥,我们也可以搞改革开放吗!何须照习洋诗的模式呢!搞改革开放正是'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积极表现,也是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民族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洋诗虽在报刊上堂堂皇皇丶洋洋大观,但是,却没有创作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联佳句,也就是没有遂民意丶顺民情的好诗。洋诗在我们中国快一个世纪了,有人因此嬴得了荣誉、有人谋得了利益、有人擢得了地位、有人迷得了心窍,梦寐着利益,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或是名利追求者,他们同时也是洋诗报刊的掌权者和诗歌命运的主宰者。若是有人胆敢提出`驱除洋诗'的口号,他们这些个既得利益者或名利追求者,和那些个不明真相者都会群起而攻之,批他个体无完肤、-无是处。

我知道洋诗已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是却没有业绩,虽然如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起来维护它,可谓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我是石敢当、我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些甘当洋诗奴隶的人、向我开炮吧!为了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何惜我的名誉,更不惜我的生命。我愿以我一己之识,来唤醒那些迷惘而善良的中国人!

"驱除洋诗,恢复传统"愿中国所有的有识之士们起来和我一起战斗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oqvskqf.html

驱除洋诗恢复传统的评论 (共 5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紫色的云
  • 江南风
  • 追梦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