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拜谒画圣吴道子

2019-11-04 12:31 作者:憧憬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们许昌,有许多关于画圣吴道子的人性化传说。传说他画的食物能充饥,画的动物能飞、能跑、有人性,知善恶。传说八一路西段的洞上村与吴道子有关。当年吴道子在此筑洞练画,八仙到吴道子洞做客,嫌光线昏暗,吴道子画了一支蜡烛,洞内光线立即明亮起来。吕洞宾见吴道子画艺超绝,要拜师学画。后人为纪念吴道子在此建了吴道子庙和吕祖阁。当年的吴道子洞吴道子庙和吕祖阁虽早已不在,而“洞上”这个村名却传了下来,另外许昌西湖公园西北处,因为吴道子在地上画了一只虎,随后就有老虎出没的事,吴道子知道后,前往老虎出没的地方,不见老虎只见地上有老虎的爪印,吴道子上前用脚把那虎爪印趋了趋,以后再没有老虎出没的事情发生。后来人们为纪念吴道子,就在这里建了一座桥,叫卧虎桥。

大年初一午饭后,弟弟约着去神垕古镇,没想到途中车堵,三点多了距神垕还有八公里,又因为车堵得厉害,交警实行管制,禁止前行。不得不返回。随后取道鸿畅镇的画圣吴道子纪念馆。又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前往吴道子的墓地拜谒。因而就想着有时间专门骑行前往。

吴道子(680-759年),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鸿畅镇山底吴村)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他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20岁时,已“穷丹青之妙”,成了有名的画家。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虽然这对平民意识很强的吴道子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但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在洛阳时,曾遇到大书法家张旭和善于舞剑的将军裴旻,高兴之余,三人同比绝技,洛阳人争相观看。只见裴旻剑光闪闪,空中飞舞,变化万状,如电光入鞘,这边张旭奋笔疾书,龙飞凤舞,狂草一气呵成。吴道子看到这里,立刻在白的墙壁上提笔作画,娴熟洒脱,线条飘举、满壁风动,旋即完成。围观的人高兴的说:今天太幸运了,一日睹三绝啊!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天宝年间,吴道子在大同殿一天画就嘉陵江三百里山水风光,而另一著名画家李思训用了数月方才画成同样一幅,唐玄宗看到两幅同样精美的山水画大加赞誉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其妙也。”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吴道子常说“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不跟风,不从众,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他的人物画像“衣褶飘举,运斤成风,虬须云宾,数尺飞动。被称赞为:“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

吴道子的代表作是《天王送子图》,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天王送子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他的《地狱变相图》传神地画出了地狱里的惨景,使观看的人汗毛直立 ,不寒而栗。据说,当时画作完成之后,凡是看过的老百姓们都因害怕地狱的景象而一心向善,甚至菜市里的屠夫也不再卖肉了。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原作为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堪称孔庙的镇庙之宝,由复制的石刻本拓印的《孔子行教像》拓本也成为山东省拓印最多的古迹拓本。《孔子行教像》整体画风完全符合吴道子的风格,画中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作品用笔提按流转之间表现了画家娴熟的技法,深得“吴带当风”的精髓。画面上方题写:先师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题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落款:吴道子笔,并加盖一方印章。)

安史之乱时,吴道子跟随唐玄宗流落四川。由于体弱多病客死他乡。随后葬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李家沟村。1990年3月31日,吴道子53代世孙吴庚寅千里寻宗,到资阳李家沟吴道子"真人墓"进行祭奠。看到相传中吴道子的墓地已经变成菜园,空山不见坟,吴庚寅感叹不已。他在石棺材旁边烧香燃烛,鼎礼跪拜。满沟村民纷纷涌来,争先恐后一睹吴道子后人的面目。并为他指认距墓不远处一茅舍,就是吴道子作画修真之地。宾主巡礼,为吴道子招魂归乡。当年4月1日,吴庚寅到成都见到原重庆大学教授张圣奘博士,并请他为吴道子牌位题写了"叶落归根"四个大字,引回河南老家山底吴村。吴庚寅带着在吴道子"真人墓"旁取出的泥土回到河南老家山底吴村,在三峰山山腰处建起了一座吴道子衣冠冢。1998年禹州市政府成立画圣吴道子文化旅游开发领导组",1999年,重修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仿唐格式的画圣祠,画圣祠又叫画圣吴道子纪念馆。

大年初一那天下午,第一次与弟弟侄儿小侄女一起的来到这里。也许是因为时间较晚,或许是地方偏僻。这里游人不多。只见一座五脊挑檐,斗拱托顶,圆券门洞的山门。山门外,不见鞭炮点燃时的硝烟风,只有儿不时吹着两旁的地上的鞭炮纸,门前台阶上不知谁家的两个小孩在玩耍着。门两旁的两座石狮子显得各外威武,尤其左边母狮子脚下小狮子似乎比别的地方的大得多。山门门两旁又各有一座小石狮子。门上面是一块由大师刘开渠题写的黑底金字"画圣吴道子纪念馆"的匾额。门西面墙上挂着于安澜题写的黄底黑子“吴道子国画院”的牌子。东面墙上挂着是“画圣吴道子故里游览区管理委员会”的牌子。东面的石狮子后面的墙上还有一块下面属有2004年中共许昌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民政局、人事局的许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山门两边的女儿墙上各有四个黄底黑字东面的“百代师祖”西面的是“千古画圣”。

随后走进纪念馆,山门两旁的墙上是两幅四大天王的画像,拱门上面是一块由张新题写的黑底金字招魂题“叶落归根”的匾额。迎面有一堵高五尺,宽丈余影壁墙,是“重修画圣祠碑记”。院里和东四周的院墙旁边对称立着一块块村民捐资、名家临摹画圣墨宝的石碑。由碑记两侧拾级而上,来到二进院。这里有东西两厢房,明柱出檐,各三间。东厢是贵宾室,西厢房院中方砖墁地,松柏青翠。门口也有一副对联:百代画圣前无古人传承国粹;千秋丹青后有来者弘扬画风。里面主要为吴道子生平简介,展柜里分别陈列临摹的《送子天王图》,以及吴道子创作的石刻拓片等文物。

拾级而上,是一月台,台沿有石护栏,栏板上刻着各种绘画。月台背后是画圣大殿,大殿飞檐翘角顶覆绿琉璃瓦,门额悬匾书万世师表,大殿面阔五间,进深10米,彩绘檐檀,透窗雕棂。内塑吴道子站像,上悬木质匾额“百代画圣”,大殿正中是他的金身塑像。他头戴官帽,身着长袍,目光如炬,银须飘飘,手执画笔,再现了画圣儒雅倜傥的光辉形象。西端置画圣文物,最为国内外画家看重。第三进院是吴道子的飨堂,屋子西厢是陈列室,画圣大殿后面,拾级而上,有圆门直通九龙山十八连环彩石洞。山顶建有“毛悟亭”,在此望可见“道子墓”、“饮牛坑”、“谜语峰”,山下是兰河水库,乘游艇可浏览"吴道子垂钓台"和鸿畅镇"画圣公园",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吴道子诞辰,方圆百里的许多民间艺人都来此朝觐献艺,展销书画、剪纸、石刻、泥塑等手工艺品,形成了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化艺术交流会"。

2019年10月30日早上,去工地看看没人,拐回来已八点多。随后骑车由天宝路一直西行直奔禹州。后由231省道过禹州梁北镇、南行几公里后西行在张得镇一家“冢头羊肉饸饹面馆”吃过午饭继续西行。在画圣吴道子故里画苑的牌坊前驻足,从牌坊上的匾额中知道这座牌坊立于一九九九年天。留意了路旁不知什么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而断的只剩五分之一的不知刻于何年只有“刻、题、子”三字的石碑随后在立的碑子西面看到躺在地上的石碑。不明白为什么大半年了,或许时间更长,断了的石碑竟无人管理修复。

过牌坊北行两公里再次来到画圣吴道子鼓励禹州市鸿畅镇山底吴村。这次因为是骑行,进村后就看到路两旁路晒着一片从树上摘下的女贞子和一些野菊花。北行不远过村委会就看到路西的一块刻有释迦牟尼造像的石碑立在池塘南边。路东一块近似三角形的红石上由上到下刻着行书纪念吴道子诞辰一千三百周年。池塘南边是一棵不知树龄几何的老柳树,池子不大,水却清清,池水中西北处一台椭圆的石砚中,一片荷叶上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这个池塘就是传说中的黄龙潭。相传,吴道子12岁时已经画得很好了,可并不满足,就来到崆峒山拜师学艺。崆峒道人把他领到一堵影壁旁,指着一块牛槽般大的蛤蟆石,让他磨石为墨,在墙上描画眼见的世间万物。吴道子画了三年,把蛤蟆石磨成了蛤蟆砚,画出的谷穗让鸟雀信以为真地前来扑食。崆峒道人就把蛤蟆砚送给了他,让他出山闯天下。至今蛤蟆砚上,磨墨痕迹犹在。村民们爱惜潭水,从不许人畜污染。潭周围绿树环抱,如果在天来这里,蝉声、鸟鸣、蛙声会此起彼伏,只是如今只有深秋阳光、开阀门放水的青年和我的脚步。但是远比长葛钟繇的无人管理垃圾遍地的一池污水的洗砚池招人喜爱。

推车顺小路西行时不远后,来到小路西边的几块石碑前。有三块是吴道子第五十三代孙吴建中、吴铁中立的,一块雕刻着吴道子的画像,另两块刻着吴建中赞美吴道子的诗。路旁还有一不规则的巨石上遒劲有力朱漆大字“画神”立在红石砌成的圆形台上,草地上还有一直径五六十公分圆形的红石铁笔勾画出一副太极图造型。正看一块石碑上的文字时,见一腿脚不灵活、上穿蓝色中山装、下着黑色裤子、脚穿白底灰帮运动鞋、二十来岁中等身材的男青年也到了潭西南的一块石碑前。随后,弯下腰、用手挪开了石碑北面路面上的两块拼在一起的红石盖,随后拧开了盖下的阀门,我有机会录下了往池里放水的视频。因为春节时来过画圣吴道子画苑,因而这次主要是来拜谒吴道子墓园。因而向青年打听了吴道子的墓地,他说;‘顺这条路一直向北,随后向西出村子后一直向北顺着山路直走就到了。”

就这样决定先上山吴道子。出村子北行后东行不远一直向北是一段有坡度的路。虽没有去三苏园的那段路长,也没那段路坡度大,但是中间还是骑一段推着走一段。终于来到三峰山山脚下。只见石砌的三米高的台基上立着一尊身着唐代官服,衣带随风,潇洒飘逸。身材挺拔,目光炯炯,右手拿画笔,左手执右衣袖,目视远方,动感十足的吴道子的铜像。顾不上放松一下,停车落锁,对着雕像深深鞠了三个躬后拿起手机拍起照片。随后,由雕像北拾阶而上,台阶两旁蒹葭苍苍、塔柏成行,枣叶泛黄。偶有一棵叫不出名字的红叶,也有深红的小月季和黄色的野菊绽放在深秋的阳光下。在途中歇脚的平台上,旁边有一长方形的用矩形石块登起来的石桌,石桌旁立有几块矩形石,算是石凳。翘首回望,不远处的台阶、远处的山峦、麦田、散落的村庄尽收眼底。抬头向北,两边有了栏板的台阶被中间的灌木分成东西两片,灌木尽头是一颗叶落殆尽的楝树。从山脚开始走了墓冢向阳,依山而建,从山底到墓冢共有680级台阶,意蕴吴道子是公元680年出生的。六百多级台阶后,终于来到墓地前的广场。四周有玉石栏杆围护,迎面是一堵照壁,照壁前有一小平台。照壁全长9米,高4.6米,影壁中间刻有吴道子生平事迹,上有“叶落归根”匾额,左右还配有一幅楹联:“丹青留后世,画圣著千秋。”楹联两边还有碑碣两方,东为篆字书写的“唐画圣吴道子之墓”,西为“重修吴道子墓碑记”。过照壁东面的八角花门来到吴道子的墓地,吴道子墓用汉白玉砌成,呈圆形,直径八米,高约2米高,下有1米石砌围墙,冢上黄叶飘落的的小树与枯草之间散缀着黄色野菊花。在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后,来到照壁前揖别下山。

来到村中西街路南的画圣吴道子纪念馆时,只见山门紧锁。向路北一店铺的中年男子询问门锁着的原因时,男子说;“没有人管理,原来在这儿的管理人员拿不到工钱都不干了。”我又问;“有多长时间不开门了?”“有半年了”“国庆节期间开门了吗?”“没有”。

进不了纪念馆也好有时间推车在村里漫步看看路旁的柴垛、古朴的民居石块堆砌的院墙、杏树下的月季、盛开的菊花。也有时间向路边的几个妇女打听了村的来历。知道山底吴村原名吴家村,位于禹州市西南十五公里,禹神老公路北侧,三峰山之阳,九龙山之阴,兰河之滨。追溯村史,名于秦汉。原村址在三峰山之阳的桑谷洼。据碑刻记载,是商汤断发祈雨所在的桑林农户遗传下来的后裔。古吴家村有吴、周、王三姓,依山傍崖,凿洞而居,继而成为村户。隋唐时,周姓东迁,建村张庄;王姓西迁,建村杨河,吴家村逐渐南移,更名山底吴村。吴氏先祖世居三峰山之阳,历代以农为本,兼作石工。唐高宗年间,吴道子诞生于这里。法融寺碑赞称:山底吴村“群山层峦,宛若星拱,岗丘蜿蜒,起伏如龙,河流交织,旋转如带,云烟风光,气象万千,诚为一方之巨观也。”

随后一妇女说那大门东面的得院子里有拿钥匙的。我呢,一来因为春节时进去看过一次,二来自己又不是什么名人,即便找到拿钥匙的,他也不会为我一个人开门。并且这次骑行最主要是来吴道子墓地拜吴道子。因而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不知是谁说过;“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最后带着一点点遗憾踏上归途。途中不由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赞吴道子的诗:“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观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同时感叹中国的绘画艺术正是因为有像吴道子及无数无名的画匠吸取他人之长,独树自己的风格,代代传承,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艺术传统。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吸收国外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更应应牢记记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文化艺术传统风格与民族的审美需求,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oqfbkqf.html

拜谒画圣吴道子的评论 (共 2 条)

  • 浪子狐
  • 残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