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以史为鉴

2022-08-08 22:11 作者:文生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事三0三

闲话以史为鉴

文生

老明从学校回家,老歪和老文去拜访,说了这一段时间他们聊天的内容,从俄乌军事行动打成了金融战,建立区域货币的必要性;农业要从小生产到生产规模化再到重新合作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重要性,合作化的必要性。但是在农业规模化、合作化过程中,不能性急,成熟一个实现一个。以前农业大规模集体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要以史为鉴。你是教历史的,说说以史为鉴。

老明说:俺只是照本宣科讲历史,中学生的任务是了解历史,到了大学才涉及到以史为鉴。而且,现在电视什么的,在历史上误人弟子的情况很多,历史成了戏说,也让我们讲课的头痛不已。

老文说: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是说教师给学生讲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明:一个中学老教师,对历史的了解不离教科书,讲了这么多年,当然会有一些见解,但谈不上多深,也不能在课堂讲。比如说,以史为鉴,只是说其积极作用,历史上没有几个人做到,做的如何只能略讲,不能展开讲,课时不够。比不上你老文。

老文:过奖。其实俺只是在最宏观上讲,说了等于没说。

老明:许多人就是忘了宏观,结果微观讲的离谱。

老歪:历史上强调以史为鉴是些什么人呢?

老明:主要是开国的君臣。

老文:也就是王朝初期实施。

老歪:王朝的中晚期呢?

老明:王朝中期还会有改革家,但命运多半不好,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了,人亡政息。到了王朝晚期就改不动了,只能烂下去,经过战乱,新王朝又到来。

老文:王朝晚期党争也严重。

老歪:殷鉴总是不远。

老明:历史上能做到以史为鉴的并不多。黑格尔说:“人们从历史学到的教训是人们从不学习历史教训”。原因是:“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解决。当重大事件交迫的时候,一般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的。”

老歪:这还是在理性的情况下。

老文:你这一桶水里面还有外国货。

老明:“以史为鉴”也要借鉴外国的东西。

老文:“以史为鉴”的出处很早。

老明:“以史为鉴”的意识在周代出现。“大邦殷”被后起弱小的“小邦周”所取代,周人明里说殷人应该接受朝倾覆的教训,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实际上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殷亡的教训。

秦朝“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在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中,总结历史教训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唐初以“亡隋”为戒鉴的意识成为君臣的共识。魏征对唐太宗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臣愿当今之动静,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辑录战国以来之史实,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为宗旨,“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老文:不愧为老教师。

老明:在中华民族的习惯思维中,“以史为鉴”的“居安思危”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古知今”“鉴往知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明镜可以照影,古事可以知今”。

老歪:格言并不等于具体,我们之前说过,古人所说的借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人们不能历史进行多方位研究的话,就谈不上借鉴。

老明:不可言传?

老文:人们议论帝王将相,多从道德角度出发,不从具体现实说,只是大而广之。不象外国学者,从历史中得出这样的陷阱、那样的定律。

老歪:弄不好会成为妄议朝庭,三族被诛。

老明:经常提,说明是老生常谈,说明“以史为鉴”并没有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老文:是的,历史周期重复使人们对它的有效产生怀疑。“以史为鉴”的实施是偶然性的。

老歪:道理很简单:老生常谈的东西,说明做到难。

老文:也说明必须做。周、汉、唐兴,表明“以史为鉴”是有效的。

老明:周、汉、唐最后还是亡了。表明“以史为鉴”很难做到一以贯之

老歪:外国人也讲“以史为鉴”么?

老明:讲。欧洲古代历史著作,也有“以史为鉴”的功能。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就认识到,过去发生的事件将来也会发生,原因在于“人性总是人性”。他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提出塔西佗陷阱的塔西佗强调历史的扬善罚恶的功能:“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湮没不彰,而把千秋万世的唾骂,作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罚。”

塔西佗陷阱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基督教史观中,历史被看成了神命的体现,人类历史被认为是神意的体现。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人们认为人的活动是理性的,历史是人们理性的产物。

但欧洲人很快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并不是理性的,人们在历史的活动,表面上是看是有组织的、有目的集体活动,实际上是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在盲目活动。

弗洛伊德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尽管人们在表面上是理智的,但内心深处仍然是不受理智约束的。

西方历史学家已经不再坚持“以史为鉴”在政治家身上的有效性,而是解释何以无效,回到修昔底德的认识:“人性就是人性。”

老文:这是西方历史的结论。

老明:人们将理性用在生产上,可以做到“以史为鉴”,避开以往的失败,接受成功的经验,产品越做越好。

人类将理性用在社会上,情况要复杂得多。

人类历史教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贯穿古今的普遍性教训;另一类是具体人物与事件提供的个别性教训。

老文:第一类是普遍性教训。

老明:普遍性教训为涉及整个人类利益的普遍性原则问题,但不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案。如“权力倾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被公认为是真理,并不能落实惩治腐败之道,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原因是:政治家面对现实环境,不可能不受到现实、党派和利益集团的掣肘。

老歪:我们自古以来讲的“仁义道德”也是。

老文:第二类个别性教训。

老明:这是具体人物与事件提供的教训,能为后人在处理类似行动与事件时提供参考方案。问题是,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弄不好照猫画虎不成反类犬。

老歪:有时候读史书真的读不出什么来。

老明:史书在于纪录历史,不会主动告诉人们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否则就是带倾向性了。只能以太史公曰的方式作出个人评价。但是,每件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的评价是不同的。

老文:历史在于真实。就是真实纪录的事,也不等于真实。没有真实性的历史,不可能让人获得真实的“历史之鉴”。

老歪:俺有点不明白,说个当代的例子。

老文:现在山区的农村,十室九空,土地撂荒。客观的现实是,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使山区的农民到更好发展自己的地方生活,于是许多老房子就不住人了;土地撂荒的原因多种,或退耕还林还草,或因政策原因,这些土地还是众人的,不能大面积少数人承包。但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十室九空、土地撂荒的现象是暴政导致的,而暴政……

老歪:历史就是任人捏的橡皮泥。

老明:从史书产生开始,“忠于历史真实”就是史家坚持的观念,但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践行这个观念极为困难。修昔底德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亲历者,他在记载这段历史时说:“我所记载的事情,是我亲身经历的,以及从他人那里获悉的但确凿性尽可能逐一核实过的。但要确证这些事实很不容易,因为见证同样事件的人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各有偏好,各有记忆。”

老歪:后人如何面对这些历史材料的?

老明:一是寻找更多历史所依据的材料,如历史记载、档案文件、碑铭、传说等进行纠编,二是重视考古证据、田野调查进行修正。以古代史而言,材料永远不足。对现代史与当代史而言,则是史料太多、真伪混杂、难以取舍。

老文:还有为“尊者讳”禁忌的回避与歪曲,对许多关键史料(如档案)的还处于严格封锁状态。

老歪:许多问题,我们也在研究,可以说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

老文:就是很多客观的研究结果,还需要是时间的沉淀,才能让人们接受。

老明:传统文化也影响对历史教训的接受。如 “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为改革法的障碍

老文:我们是不是真做到了“以史为鉴”?秦始皇并吞六国,鉴于周朝分封制造成的众多王国割据状态,全部改为郡县制:收缴和销毁民间所有武器铸九鼎;对六国的旧统治者或杀灭或强迫迁徙到首都;以焚书坑儒的方式扼杀不同思想和方士;以精兵强将北御匈奴……,似乎一切不利于统治的因素均被消除。然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奋臂一呼,苦秦已久的人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家云集响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我以为,原因种种,没有安抚好六国的旧贵族是一个原因。

老明:有道理,继绝世,举逸民。周公将三皇五帝后裔及商遗民都分封了。

老文:鉴史的前提是认识正确认识历史。没有那一个国家象中国人那样重视历史,但重视历史不等于善于以史为鉴。写史书是史学家的事儿,整个社会其实并不关注历史,整个知识界都沉醉在《四书》《五经》之中,对历史的认识还不如乡下的老农,老农还知道大敌当前,双拳头难敌四手,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主攻方向。但是明末的饱读诗书、满口大义的士大夫们并不知道,当崇桢皇帝欲与后金和好全力处理国内事物时,那些士大夫团体以华夷大义逼着崇桢帝杀了议和的陈新甲。陈新甲固是做事不密,崇桢帝也是没有担当,此举使他失掉了人心,不少心怀救世之才的人远离朝庭,只有听任东林党人胡来,而东林党人为了所谓正统观念是不怕被杀头的。其实李自成也曾想受招安,崇桢帝也想同意,还是东林那一批人不同意。如此两面作战,那能有胜算?

老歪:崇桢帝是不成熟的政治家。

老明:是的。成熟的政治家能洞察历史趋势,能制定出实现战略要走的步伐,为战略的实现而坚忍不拔,会认人、用人,团结人,顶尖战略家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人才。

老文:朱元璋鄱阳湖大战就是一个例子。

老歪:为啥朱元璋的子孙中,除了永乐帝外,支持张居正变法的明穆宗,其他都平庸呢?

老明:首先,钟鸣鼎食、养尊处优的先天环境使他们对社会民生感知缺乏,在民众饿殍遍地之际竟然发问“何不食肉糜”;其次,由于大权在握,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称颂阿谀之词,他会变得极度自信、自以为是,发展到偏执,如崇桢。其三,没有学过历史,何来“以史为鉴”? 其四,教训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他并不能感受到切肤之痛。南唐后主李煜成为臣虏之后,才真切感受到亡国之痛。其五,改不动了,只好躺平。

老文: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主动接受教训的王朝只是少数,仅限于这个王朝的前几代统治者。他们在争夺天下、上位的过程中,见证了平日里温顺如羔羊的民众如何揭竿而起,也看到了圆滑的大臣们为自己的私利如何左右皇帝,但也知道后代没有他们的能力,于是制订“祖训”,后代统治者“生于深宫之中”,决定了他们无视“祖训”。在民众饿殍遍地之际竟然发问“何不食肉糜”,遑论对历史教训的认识。

老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胡三省作注序:“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然而编纂《通鉴》的宋朝,成为不会接受教训的王朝,都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失掉半壁江山的南宋更是如此。

老歪:刚才说到人之“人之本性”。

老明:人“半是天使,半是野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人性中存在兽性,现在差不多已成为思想家的共识。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动物一样,其最基本的欲望是生存欲。为了生存,人类形成了各种群体,进而形成了各种阶层,每个阶层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集团的私利,集团会置国家长远利益于不顾,也就无法借鉴历史教训。

排除特权,始终是历代思想家思考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主张哲学家当国王,但最终却怀疑并否定了这一点,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没有人能够在灵魂深处抵御专制权力的诱惑,所以他认为法律才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唯一屏障。

历史留下的最大的教训是,如果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锁住当权者的欲望,而仅仅呼吁统治者“以史为鉴”,结局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掌权者肆无忌惮,任性妄为,有史而不鉴。

中国传统文化鼓吹“中庸之道”,但政治运作中从来没有做到“中庸之道”。事实是,还没掌握了权力的人们,私下评论专制制度的暴虐与可恶,然而,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千方百计消灭一切潜在的威胁自己的力量,无所不用其极。自古以来,皇帝杀光自己的兄弟是惯例。

老文:很多历史是“以史为鉴“的产物,但人们不一定知道。汉武帝越打越穷,但唐太宗越打越富。

老歪:为啥勒?

老文:汉武帝是把匈奴打跑,但人家能到处乱跑,国家也只能越打越穷,汉武帝为此下“罪已诏”。匈奴其实是亡于内乱。

老明:唐太宗把匈奴后人打败了,给他们官职,让他们归附中央,要他们向中央进贡,中央继续征服西域时,这些人还会出人出力,所以唐太宗越打越富。

老歪:关键是双方能互市,能用互市解决游牧民族的生计问题,这样,就不会形成武力对持局面。

老文:汉时不互市的意识是主流。不过到后来,唐太宗的办法导致地方割据并形成叛乱,是救一弊又生一弊。

老歪:于是宋朝贵文贱武。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老文:是救一弊又生一弊。

老歪:后来武将手中又有了兵,但反叛的情况是没有了。

老明:这是因为文武互相肘制,武将手中有兵,但没有钱粮。文人手中的钱粮,但手中没有兵。

老文:但也导致了内耗。

老明:所以王朝在形式上禁止官商、官兵、兵商勾结。官家、兵家只能吃皇粮,商家不许考科举。

老文:史书以帝王将相为主,中国文化传统,是不能议论帝王将相的,议论是大不敬,史书只能以一字作议论,不能深入开展讨论,这样,以史为鉴,陷入空谈,一般人根本不了解历史得失。帝王教育也不是史书为主,其统治才能全凭个人天赋。

老歪:周公建礼,有人会说周亡于礼。

老文:后人不能与时俱进,反而怪罪前人,也是醉了。

老明:过去,我们借鉴的历史只有自己的历史,现在我们可以借鉴古今中外,过去的一切皆是历史,都可以提供借鉴,所以,我们还研究当下的事。

老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这个意思。

老歪:前面说到什么历史定律。俺知道有个马太定律:让富有的更富有,让没有的更没有。

老文说:但老子早告诉大家人道与人道的区别:“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老歪说:要我说,以史为鉴,一条而已,制度反腐。

老文说:深刻。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2年8月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odpdkqf.html

闲话以史为鉴的评论 (共 3 条)

  • 漫舞洛城
  • 逐梦星空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