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点曾国藩

2018-10-01 09:32 作者:蔡怀森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 点 曾 国 藩

蔡 怀 森

早年的近代史教育,曾国藩是作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介绍而出现的,定性的说法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封建没落清王朝的忠实卫道士”,“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刽子手”。

后来知道了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还被誉为清代的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再后来还知道了他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批有现代工业成分的军械所,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建造了第一艘轮船,成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多次派人赴欧美及通商口岸购置机械设备,创办江南制造局,以军工的架势跨入了近代工业的门槛。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还知道了蒋介石一生崇拜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是他必读之书。也知道毛泽东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近期还有人评论曾国藩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人,近代历史第一人”,这就有些东西方文明靠拢的意思了,是现代派看曾国藩的眼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曾国藩(1811—1872)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家庭,家有田地百亩,因家中人口较多,其实只能算是个小地主或富农。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道光十八年中进士,供职清廷机关,至道光二十七年任礼部右侍郎(掌管法律法规的部门),相当于副部级官员,官阶二品。应该说进步还是很快的。史上评价他:“凡事勤俭廉劳,不为官自傲,尤以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见长……”.

道光年间,大清经历了一次鸦片战争,结果是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过了一阵发现洋人也只是想着做生意,也就罢了。但民生税赋日重,经济凋敝。至道光去世之时,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且有了势头。而刚登基上位的咸丰帝(就是后来慈禧的老公)年轻气盛,首先是想着过一把当皇帝的瘾。史载咸丰“五毒俱全”(吃、喝、嫖、赌、抽)有人还加上一条:独京戏。其中尤好淫乐。咸丰是第一个打破皇上不宠幸汉女祖制的,喜与汉人姑娘往来。以至当时一些专善巴结讨好的近臣不惜重金从江浙一带选购美女进京,讨好皇上。咸丰曾一度长住圆明园与被封为“圆明园四美”的女子厮混。朝政上“喜浮夸”,“重文饰”,听好话,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咸丰还刚愎自用,“黜涉大权,朕自持之”。大权独揽,独断朝纲,一个人说了算,以致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日盛。

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也算是朝中老臣了,面对新皇上的所作所为,忧愤不已。大概也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给皇上上奏了一份《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帖子,其中列陈了当前严峻的局势,尤以广西民变为甚。而“军务废驰不整,军中贪腐,抽鸦片已不能竭制”。他还提醒年轻的皇帝应“防琐碎”,“杜文饰之风”。还对皇上不求国家大计表示了不满,指责皇上用人“专取一种谐媚软熟之人,而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恭沓泄,相于袖手,一筹莫展而后已。”奏折中还对咸丰皇帝“黜涉大权,朕自持之”表示了不满,认为凡涉大政方针还是应该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乃合天下之明为明矣。”如果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则直言日觉可憎,佞谀日觉可亲,流弊将靡所底止”问题就严重了。

曾国藩的这道奏章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只是一些细节描述有些差别。比较细致明确的说法是:咸丰看了奏折很为恼怒,当场将折子甩掷地下,连呼:“任意妄奏,莠言乱政,语多离间”。传令军机大臣速治曾国藩犯上之罪。也算是天缘机遇,时任军机大臣是一个叫祁寯藻的山西人,也是前朝老臣,为人耿直正派,赶至皇上面前拣起折子看了看,已明白了内情,当即下跪叩头,言及奏折虽多有不敬之词,但对皇上是一片忠心,全为朝廷江山社稷着想。且不责言官是祖制,并表示自会对其作出一定处理。就这样化解了这一风波,保曾国藩过了一关。

但皇上不高兴,心存芥蒂应该还是有的。

咸丰二年,也就是曾国藩奏折惹恼皇上的第二年,太平军起义在南方已成燎原之势,沿长江东进北上,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尽管朝廷从各处调入大量八旗、绿营兵力围剿,但这支曾经威名赫赫、骁勇善战的马背勇士,几代下来已衰落得扛不起大刀长矛,不堪一击了。

此时曾国藩被派去江西任乡试主考官,因母去世,照例回家奔丧丁忧。就在家中守之时,接到圣旨,令其在湖南帮办团练,组建乡勇,练兵地方,剿灭贼寇。这件事史上并无过多叙述,实际上咸丰帝的这一做法还是有些蹊跷的。曾国藩实为饱读四书五经的文举出身,入仕后亦是文职途径,从未涉事过军务,今以四十四岁的羸弱之驱,委以军事要务,且不给兵马队伍,由自己组建民兵去与势头正炽烈的太平军对阵。而且在这之前,大清史上还没有文人掌兵的例证,所以这是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当然也是曾国藩不曾想到的事。

据说曾国藩在家中接旨,知其情后“发了呆”,“忘了礼数”。其后准备上书陈情,“恳乞终制”。时有好友吴敏树,郭嵩焘力劝,方“焚毁疏稿”, 遵从“墨绖从戎”的古制,接受了团练大臣的任命,

至于所任团练事项的身份地位,有两件小事能说明一点问题:一是曾国藩在湘招募乡勇练兵,为避免与驻防长沙的绿营兵发生矛盾,竟迁去湘潭。再则朝廷当时以这种形式委派地方官员实施团练抵御太平军的有四十多处。这就很清楚了,曾国藩后来成为湘军统帅,朝廷重臣,官爵一封再封,既非皇上刻意栽培重用,也不是曾国藩投机谋得的机遇,而是后来血与火,刀光剑影,枪林弹,几度生死拼命中博取得来的。

明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曾国藩办团练是认真的。首先取得地方士绅的大力合作,搜罗了不少人才,“行军之道,择将为先”。要求带兵人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忠义血性”不怕死,不计名利。“耐受辛苦”。乡勇挑选精壮贫苦农民,不求数量而在精,饷银加倍。后由乡勇而称湘勇,再成湘军。也就是由民兵发展到地方军、正规军。

曾国藩治军极具特色,完全摒弃了八旗、绿营兵的恶习和腐朽的作风。用今天的词汇介绍曾国藩办团练或组建湘军的著多举措、方略可以用“政治建军”,“组织建军”等予以归纳。这里仅举一首曾国藩亲自为新建湘勇写的军歌即可窥知大概。此歌不多见,歌曰: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要懒,莫去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间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第二行军要端祥,夜总要支帐房,莫进城市占店铺,莫向乡村借村庄,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啼哭不安居。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去大家讹钱文,或去小家调妇人,军士与民如一家,切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办团练究竟练就了多少兵马?说法不一,有说万余,有五—七千,实际情况看因涉及军费饷银的拨付,应该是五—七千,甚至更少。再是湘勇初上阵屡战屡败,曾国藩曾在靖港一战中败阵,几次欲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逃亡,可见是兵少将寡。然曾国藩不屈不挠,坚持屡败屡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个大半辈子在四书五经中熏陶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文官,终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仗愈打愈精,愈打愈强,最终剿灭了百万太平军的虎狼之师。

曾国藩与太平军鏖战十余载,描述下来应是一部部厚厚的篇章。检视下来有这几点应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是用人。曾国藩初涉军务,极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史书记载:曾国藩为人威重,目光敏锐,见客时不多说话,长于观察他人的言谈举止,待人走后,记其优劣,以备适时采用。曾国藩曾明言:“其智足移十人者,必拨十人而材之,其智足移百人者,必拨百人而材之”。他善于发现并使用人才,不浪费人才。曾国藩还说:“人才譬若禾稼,堂官之教诲,如耕耘布种。甄别其稂莠、保举如灌溉。超擢如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正是这样的理念,曾国藩在自己身边汇聚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军政人才。实践证明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在后来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是用兵方略,也就是战略战术。这一点史上深谈的不多,倒是后人们留心研究在带兵用兵的实践中学习应用的不少。

曾国藩团练起兵,初时均为家乡子弟,同乡,亲友,宗族裙带。曾视若体己,倍加珍惜。逢战不攻坚,不死守,不打“浪战”(消耗战)。用兵求稳,不打无准备之仗。所谓“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保存实力。曾国藩如此用兵一度“捷报甚微”,没有显著的业绩,有“剿战不力”的说法,曾引起朝廷非议,曾国藩奏曰:“臣窃维用兵之道,随地形、贼势而变者也,初无一定之规,可泥之法。或古人著绩之事,后人效之而无功,或今日取胜之方,异日狃之而反败,惟知陈迹之不可狃,独见之不可持,随处择善而从,庶可常行无弊”。一句话,战场上的事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我有我的道理和打法。曾国藩按自己的套路,早期指挥湘军主要打“游战”,即“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用“奇战”,就是瞅准机会,或设伏诱敌,或奇袭,击其要害。“他若扑来我不动,待他疲了再接仗”。简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祖师爷。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克武昌,歼敌上万,算是震动朝廷的大捷,而曾国藩却因自损三千湘勇子弟而抚案恸哭,痛责曾国荃一番。

第三条是最重要的,也是往往被古今学者们有所忽略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在中后期与太平军对阵时的武器装备情况。

至今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包括在一些描写清军、太平军、湘军、义和团、捻军的大大小小阵仗中,都还是大刀长矛,骑兵,弓弩的拼杀场景,其实真实的情况或许让人难以置信。曾国藩的湘军在中、后期已经全部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这些情况就连当时朝廷都不是很清楚。曾国藩的奏章也都是湘军如何英勇,部将们如何能干,而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应用则有意次之。

曾国藩起兵不久,就发现他们实际上处于兵力上的弱势,而且未经严格训练,临时募集来的乡勇在残酷的肉搏战中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太平军对手,就在这时,曾国藩的得力干将李鸿章在江浙一带抵抗太平军的对阵中结识并雇佣了一个叫华尔的英国人组成的洋枪队,在战场上有了杰出的战绩和表现,曾国藩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做出了一个决定,募集了大笔资金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12磅野战滑膛炮(其时上海已是开放的通商口岸,湘军需要的军事装备,洋商、洋行是赚钱的军火生意)。至此在湘军的主力部队中逐步淘汰了冷兵器,换装了新式武器装备。

当时湘军的武器装备是个什么水平呢?就是在同时代的美国内战中北军的标准装备,前装线膛步枪,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有了这样装备的湘军,仗就好打了。

再后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尽享了武器装备优势带来的好处。当时世界上只要有先进武器一发展出来,清军就积极购买,到李鸿章当政时,竟把大清的北洋水师舰队买成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水准。

左宗棠收复新疆,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寥寥数语,简简单单的一个史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其实也绝非易事。回民的骑兵,新疆阿古特的叛乱军队都有很强的战斗力,并且还有外国势力的支持,而左宗棠的军队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加特林机枪和弹仓步枪,还有后膛野战炮。令人惊诧的是当时最厉害的加特林机枪,左宗棠装备的时间比美军还早。这些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不可忽略的是开放的上海口岸,洋人们做军火生意赚钱的效率和本领。

据一些专家学者评估,当时左宗棠军队的军事装备实力远远优于大几十年后红军的西路军。加之有山西晋商乔家大院的乔家垫支军费,利用熟悉的西路通道,全方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以致左宗棠的军队用机枪、野炮对付回民骑兵的冲锋,一路摧枯拉朽,平定了西北叛乱,使得新疆牢牢地列入了大清,也是中国的版图。

曾国藩统帅湘军,历经十余载,剿灭了太平军,其实还有很多故事,例如是否要用这么长时间(光围困近在咫尺的天京就用了两年)。曾国藩知道,灭了太平军就没他什么事了。接下的日子能否过得安稳都很难说。战事完后,曾国藩即遣散了早年跟随自己征战的家乡子弟兵,装着糊涂的让他们厚厚实实的带着劫掠天京的财物和女人,乘船复原回乡,买田置地安居乐业。曾国藩当然知道,大清的军队历来都是由八旗王爷统领的,一个汉人统帅着一支强大的军队,祸福难测。曾国藩老谋深算,处处谨慎行事,适时交出军队,任两江总督,官至极品,始得善终。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统帅湘军期间,发现并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李鸿章,郭嵩焘,刘蓉,左宗棠,彭玉麟,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容闳,俞樾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同治、光绪年间朝廷内政、外交的得力干臣,他们懂洋务,知国情,眼光远大,胸襟开阔,能迎合世界潮流。只是皇室用人向是以王爷为核心的领导层,汉人终属体制外官员,以至这些人大部分终难发挥作用。

曾国藩故于1872年,时62岁。留有的思想文化遗产主要为《曾国藩家书》,《曾文正公家训》。其中的一些为官做人之道还是值得有些人看一看的。

2018年 9月 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xsskqf.html

说点曾国藩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